回應 : 1
天地有情
讓我們好好討論土地供應問題
林超英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2017年9月4日
829政府宣佈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任務是「建基於政府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 推動公眾就不同選項 … 進行討論」,專責小組的最終目標是「建立社會共識 … 就優化整體土地供應策略及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次提出建議」(註1),關鍵詞是「公眾」、「討論」、「社會共識」和「優次」,小組工作的主體是組織公眾討論(注意:不是面紅耳熱的辯論),成果則是社會對各種增加土地供應方法的先後次序的共識。
 
專責小組的責任不在由內部討論定出優次,而在找出社會的共識,因此本身理應沒有前設立場,但是成員名單裏,傳統「專業界別」和「金融/經濟界」加起來,人數超過小組非官方成員一半,前者的工作性質與地產界有一定關係,後者則人多次高調鼓吹大規模填海和向郊野公園(包含船灣淡水湖)要地,反觀多年來發表反對意見的人士(不只是我)則在名單之外,令人憂慮小組的工作受地產思維影響,立場早有傾向而無法持平客觀(註2)。
 
大概針對這種憂慮,小組主席黃遠輝強調:任何一個小組成員的意見都不可凌駕於公眾討論之上」(註3),非常欣賞主席的確鑿說法,我們必須相信他的誠意,給他機會運用他的氣場蓋過個別小組成員自身的鮮明立場,帶領小組走上正軌,促成全體合作做好公眾參與和廣泛討論,讓市民掌握好相關土地資料和數據,以及據此判斷滿足未來土地需求辦法的先後次序
 
可惜小組成員並沒有與主席同步,830個別人士已經在傳媒公開宣示鮮明立場(註4),鼓吹大規模填海和向「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要地,令人十分擔心這批人士是否願意接受主席的規範。
 
怎樣才能真正地好好討論土地供應問題?我想最重要的幾點是:廣泛徵求民間的提議,廣邀跨學科專家學者給予意見,給民間充分機會討論,組織諮詢場合和進行嚴謹的民意調查,然後才綜合專家論點和民間的意向,形成反映當代香港人的「共識」。
 
首先小組應該向大眾公開徵求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我們不應因為過去幾年某些人重複的炒作而形成錯覺,以為填海、填淡水湖和佔用郊野公園土地是僅有的選項,事實上,民間早有其他提議,只是不知何故不能進入政府視線,小組應該趁今次機會,好好地檢視這些方法,以及提供渠道讓民間的集體智慧,幫助政府找尋土地的新來源。
 
 
發展局局長說過,不論怎樣天馬行空的提議都會研究(註5),這是很好的指導思想,這裏抛磚引玉,列出幾個與填平淡水湖同級但更合理的建議,不用填海而有地興建公屋,希望小組及局長不要厚此薄彼而忽視:把預留給廸士尼樂園擴充的大幅填海地改作公屋用途,把滘西洲高爾夫球場改作公屋用途,在廣闊的公路網上建設平台及在其上興建公屋屋邨等。
 
預留給廸士尼擴充的填海地約等於大埔加太和的一半大小
 
 
滘西洲高爾夫球場的面積跟天水圍差不多,甚或更大
 
 
 
油麻地海旁的高架路網佔地比南昌邨還大

其次是從跨學科的學術研討中,訂定評估不同土地供應選項優次的方案,重要的一步是確立必須考慮的參數,如:社會效益、生活質素、康樂效益、文化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生態服務、氣候變化全球責任、永續發展內涵等,並依此綜合判斷各個選項的優次,這樣才可以避免個別特別活躍的成員操縱小組的討論,導致有傾向性的結論,以及惹來民間的負面反彈。這件事十分複雜,但非做不可,眾多學科的看法必須加以融合,經過反覆推敲才可以把參數定下來。小組千萬不可匆匆忙忙,草草內部討論就自行定下各個選項的先後次序。
 
現行城市規劃委員會,行事透明度很高,方便公眾對任何規劃申請作出公開評論,又讓所有市民通過互聯網閱讀這些評論,以及進一步回應這些評論,因此城規會在審批規劃申請時,享有來自民間的多角度觀點,因此能夠作出平衡的決定,專責小組的行事方式應該仿傚城規會,在高透明度的情況下,吸納民間智慧,逐步形成傳統造地方式以外的選項,切忌以傾側的思維閉門造車。
 
選項形成後,一般的諮詢場合當然不可免,認真地進行一次嚴謹的大型民意調查也是必要的,用以建立權威基礎,蓋過為數不少的偏頗和取樣不足的各種「民意調查」,來到這個地步,專責小組才有充分理論和資料,作出符合香港公眾利益和期望建議,為創新的造地方法定出優次。
 
專責小組的現有人選,難免令人憂慮有鮮明預設立場的人會不恰當地影響小組的運作,以及引導其作出偏頗的決定,因此誠懇建議小組主席,必須嚴格要求全體成員明白他們的責任,在組織公眾討論,不在推動他們自身的立場,而且成果是社會對各種增加土地供應方法的先後次序的共識,不是小組自己內部討論的「共識」。
 
願望小組不負眾望,通過廣泛的民眾參與,尋得對香港有真正長遠利益的共識。
 
 
1  香港政府新聞稿  2017年8月29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任命」
《草雲居》  2017年8月29  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觀察」  
《東網》  2017年8月30  「黃遠輝指覓地小組意見不能凌駕公眾討論」  
4 《香港經濟日報》201730  「黃元山:土地專組宜就土地需求作估算」  
《經濟日報》  2017年8月21  「發展局長:專責小組會討論填平淡水湖建屋」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1. tom 2017-09-09 14:09:39
施永青

工業革命後,人類的生產力大幅提高,同時人類破壞環境的能力亦大幅提高。用煤作能源的蒸汽機,把英國的大部分城市都搞得烏煙瘴氣,倫敦就有霧都之稱。其實那不是霧,而是被污染的空氣。


最先提出人類需要環保的,大部分是左翼分子。他們藉環保問題來批判資本主義,指責資本主義只顧利潤,不顧人類的將來。隨著環保問題的全球化,一般民眾亦開始意識到生態環境的惡化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空間,提倡環保的已不再局限於少數左翼的知識分子,而變成一般民眾的共識。


我年輕的時候思想左傾,所以很早就接觸到環保的概念,即使從商之後,我也拒絕打哥爾夫球,堅持衣服要穿多兩天才洗,要求子女習慣離房要關燈……。到我經濟能力改善之後,我就積極支持不同的環保團體。後來我更不假手於人,直接利用我名下的基金組織,開展環保工作。這些年來,我分別在粵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種植生態林3,750畝,植樹超過100萬株。此外,我又推介農民採用有機耕種,並幫助他們用太陽能與沼氣發電。其實,我正進行的環保項目還有很多。這裡不便一一細列。我想表達的是,我願意為環保作出自己的承擔。我不是一個光說不做的人。


很可惜,近期由於我主張重劃郊野公園的界綫(不是削減郊野公園的總面積),以讓香港的住屋問題可以及早得以解決,因而遭到一些環保原教旨主義者的攻擊,說我是為了地產商的利益,而奪走香港人珍惜的郊野公園。這完全是誣衊。


香港人住得比世上其他同等發展的城市都要差,香港人又不是不夠努力?想住得寬敞一些有甚麼不對?如此卑微的要求,想不到也被反對派借環保為名加以阻撓。


我了解過世界不同的環保組織,他們只會反對人類因過度貪婪而破壞環境;卻未見過會認為人應該連住屋的需要也得向環保讓步。環保組織會反對建核電廠、化工廠;但甚少會反對開發住宅區。人生存所需要的土地資源很多,住只佔其中一個極小的部分。一畝地(43,560呎)上種出來的食物,不夠香港一個人的消耗;還沒有計算穿著與娛樂的需要呢!相反住1,000呎的樓,如果樓高20層計,也只不過用了50呎地。要節制香港人耗費土地資源,從生活的其他方面著手,遠比從住方面著手有效。


此之所以,我懷疑那些連住也不給香港人住的環保分子,要麼是一點環保也不懂,要麼就是由政棍假扮的環保分子。他們根本不希望香港的住屋問題有解決的機會,所以才死守著土地供應的環節,以環保為由阻止港人可以住得好一些。他們是否擔心,一旦住屋問題得以改善,民間的怨氣就會減少,他們要做反對派就會失去很多政治籌碼?


時至今天,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支持環保,但香港人也有住屋的需要,兩者之間應有一個平衡。說到底,環保是為了人類的需要,人類的需要不必向環保的教條讓步。況且,現在香港所需要做的,只是調整郊野公園的界綫,而不一定需要削減郊野公園的整體面積。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