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千禧大疑案 II
評香港的石油供應處
梁海國
2016年6月24日

(原文發表於1979516日的《經濟觀察》)

 

「如果要由政府來決定我們要養多少豬,要有多少巴士行走,哪一個煤礦要開採,或皮靴要賣多少錢的話。」一切都不可跟從預定原則來決定,亦不可以在事前一早加以安排。到頭來,便由某些人的意見來決定,誰人的利益比其他人的利益更為重要。這些意見便成為了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法律。」(海耶克:《到奴役之路》)。

 

消費者本身能作明智抉擇

 

為了應付石油的加價(不是什麼危機),香港政府匆匆地成立了石油供應處。它的職權範圍異常龐大,不單管制了晚上霓虹光管的照明時間,並可以擴大至直接安排電力和石油供應的分配。這個發展不但有違香港一向的自由貿易原則,更是一個由政府直接干預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開端,破壞市場的運作,完全漠視了資源的有效分配的法則在於價格機能的自動調節。當局妄自尊大,自以為政府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竟希冀以「有形之手」取代「無形之手」的功能。試問政府從何可知你家裡開動的冷氣機比你公司的冷氣機是否更具有「社會意義」?你節省用電,不用洗衣機來洗衣服,改用人手洗,是否意味提高了生產力?你花在洗衣的時間,比節省下來的電力,誰有較高的價值?政府是否可以清楚計算出來?不開冷氣機,晚上被蚊子釘得睡不,明天工作時打瞌睡,無精打彩,所帶來的社會損失,政府又如何估計?電影院廣告和夜總會招牌哪一個比較有「價值」?政府又以什麼標準去衡量,一切的消費和生產,只有交易雙方和參與者最能估量其「價值」。政府官員和達官貴人們所作的分配決定,皆是以己意強加諸他人,把市民大眾的自由意志剝奪,並強取了消費者和生產者自由選擇權利。

 

因政治需要而上演的鬧劇

 

無論石油供應處的官員是否用心良苦,為大眾謀福利。總之,他們所作的決定必然會違背大眾的意願。因為大家所願做的事,無須政府干預會自然地通過市場上的交易進行。

 

油價上升了,電費貴了,減少某些電力的消耗,是出自個人的利益所作的定。至於減少多少,消費者本身便會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在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每日所進的經濟活動何止千萬,每個人對不同事物的價值更是「心裡的話」,無從得知。一切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和消費都免不了消耗能源。但難道是為了不消耗能源,便要我們終止一切的活動,不做事也不吃飯嗎?

 

正在愛德華米賽批評卡達總統的能源方案:「認為房子比汽車為重要;非能源消耗的比能源消耗的重要;太陽能比石油,其他一切的能源比石油更要重。此等思想充斥整個能源計劃方案。但是卻不能從任何一部經濟學書本中找到如此的觀念問題。的答案就是能源方案只是一個政治把戲。」一個諴實而有知識的經濟學家都能了解香港石油供應是一個笑話,是傻蛋的經濟學,但同時被逼上演的政治鬧劇。香港並沒有民主政體,政治上港府所受的壓力不會太大。港府其實大可以不聞、不問、不睬、不理,無須跟我們來這一套玩意。搞什麼「石油供應」。好大喜功,是政治家們的思想陷阱。正如海耶克教授所說:「如果政治家不搗亂的話,這個世的未來是美好的。」

 

事已至此,如要求港府立即撤消石油供應處,實在大失政府的官威。唯一希望是他們這些官員是糊塗蟲,每天回辦公室裡打瞌睡,什麼能源政策,皆放在寫字的一角,盡變得紙上談兵,不付諸執行,則市民幸甚。

 

能源危機與管制

 

問及現在工業國家們所面對的經濟困難,相信有不少人會不約而同地談到石油短缺、能源危機和其解決方案。

 

為什麼石油和能源問題特別受到重視?有人以為是由於石油的供應有限,而需求卻不斷增加。長遠而言,如不能減少石油的消費,能源便會日趨短缺,求過於供,危機的存在顯而易見。

 

為了要達到壓抑消費的目的,不少人主張改行全力干預市場,管制需求。但是經濟學卻告訴我們,消費者本身是能作出最明智的選擇,只要政府不加干預,放心任由市場價格機能作出調整,石油的生產者和其消費自當會相應作出最佳的選擇和消費。現在的能源危機,或多或少地應歸究於美國自一九七一年開始政府對國內生產的石油價格管制所造成。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