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馬國湘與中國古建築
中華古戲臺剪影(3)
諸成
於上海
2017年11月3日

散落于紫禁城內、皇家園林中、市井胡同間,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戲臺,是北京一道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風景。

 

北京有富麗宏偉的皇家宮廷戲臺,還有林林總總的民間戲臺。舊京曾經興盛過的民間戲臺,有會館戲樓、酒樓戲園、鄉鎮廟宇戲樓等。

 

正乙祠等會館戲樓是民間戲臺的典型代表。其保存較為完好,功能也比較完備。尤其是經濟水準較發達城市修建的會館戲樓,是清代最華麗的兩類戲臺之一。

 

京師作為首善之地,會館最多,會館戲樓也獨佔鰲頭。

 

會館是舊時中國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它是謀求公益的組織,又是同鄉集會議事、宴客娛樂的場所,以“聯桑梓,敦鄉誼”。

 

北京的會館興起于明代,鼎盛於清代。最早的會館是明萬曆年間建的蕪湖會館。

 

明清時期,北京城南有三座重要的城門。這三座城門外一帶,是會館薈萃之地。

 

其中崇文門負責徵收關稅,各地來京的商幫所建的工商會館多集中在此門之外。

 

宣武門專門進出士子。每三年各省公車來京的舉子都經此門到貢院參加中央科舉考試。旅京官商所建的士子會館多集中在宣武門外。

 

正陽門,即俗稱的前門,是六部所在地。官員們則由正陽門出入。京官多在此門外興建官邸。落葉歸根的官員多會將京宅捐給同鄉會。這些捐出來的宅邸有些被改成同鄉會館。

 

當時,不少會館,特別是規模較大的會館,大都建有戲樓,正所謂八方聚樂在會館,四時娛神有戲樓。會館戲樓成為清代北京重要的演出場所和建築類型。京劇文化也就在此生根發芽。

 

有資料可查的清代會館戲樓,在老北京曾有數拾座。令人遺憾的是今天大多都已毀損。現存比較著名又較為完整的有:正乙祠與陽平會館戲樓、湖廣會館戲樓、安徽會館戲樓。在清代合稱為四大戲樓,蜚聲京城。

 

陽平會館戲樓是一座位於民間,卻具有皇家氣派的會館戲樓。始建於明代,系一座12檁卷棚,前後雙步廊懸山頂式木構建築。戲樓雄偉壯觀,內部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在戲樓兩側的牆壁上繪有壁畫,油漆彩畫,在民間戲樓中稀有。

 

陽平會館戲樓舞臺頂部開有方形孔道,有裝吊車的痕跡,供演員上下吊場用。這原均屬皇家使用,其它民間會館戲樓、甚至府邸戲臺中尚未發現使用過此設備,實屬罕見。  

 

湖廣會館戲樓萬歷時為大學士張居正府,後嘉慶、道光兩次修建始成戲樓,是北京僅存的建有戲樓的著名會館。會館是雕樑畫棟、磨磚對縫青水牆的建築群,呈現皇宮內院的金碧輝煌,卻也玲瓏剔透,頗具王府風範。

 

現在重修的湖廣會館被辟為北京戲曲博物館。大戲樓每晚由北京京劇院的名家進行精彩的表演。

 

安徽會館始建于同治七年,由清末名臣李鴻章等人宣導,淮軍諸將捐資萬金建成。戲樓位於會館建築中路的中部,小巧玲瓏,式樣別致,現保存完整。戲臺簷枋有精緻的木雕。台下池座不大,三面有樓,圍以朱漆欄杆,原懸匾額題“清時鐘鼓”。清末徽班進京,三慶、四喜等四大徽班在京都立足,曾借助安徽會館。

 

歷經滄桑數百年,留存的會館戲樓,記錄著歷史的興衰沉浮,而今風韻猶存,還在講述著京味的故事。

 

旅行于北京時,在古韻濃濃的會館老戲樓裡,沏上一碗素茶,擺上一盤茶點,近距離的欣賞原汁原味的戲曲精品劇碼平添無限情趣,著實是一回高雅而又愜意的藝術享受。 

 

 

照片說明:

 

 

照片1,清刻會館演戲圖

 

 

照片2,3,正陽門,俗稱前門,明清京城前門樓古建築,是明清北京城內城正南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原由城樓、箭樓和甕城組成。1916年拆除甕城。現存城樓是1900年焚毀後重建的,面闊七間,重簷歇山頂,城台下中辟券門。箭樓是城樓前沿防禦性建築。一般說“前門”,應包括正陽門和箭樓。正陽門箭樓形式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徵

 

 

 

照片45,歷史上的正陽門

 

照片61949910日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500元上的正陽門

 

 

照片78,陽平會館戲樓 

 

 

 

照片9,1011,湖廣會館戲樓

 

 

照片1213,安徽會館戲樓

 

-待續-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