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政經新聞及評論
中國“崛起”,對美國和全球的影響? (2)
肖磊
2020年8月7日

 

如果你知道美國二季度32.9%的經濟萎縮,還是在美國較為寬鬆的疫情應對政策,以及政府巨大的資金救濟之下完成的,你就應該明白,這次疫情對美國的衝擊到底有多大了。

今年的325日,美國白宮和國會參議院就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達成協議。根據救助法案,失業的美國人有權每週領取600美元的緊急失業救濟金,直到7月底(已經到期)。

大家可以算一下,每週600美元,也就是每週超過4000人民幣,一個月的話差不多就是17000元。但這就讓美國民眾度過危機了嗎?

按照美國國家統計局上週的數據,在前一周有近3000萬美國人沒有足夠的食物吃飽。在2.49億受訪者中,大約有2390萬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截至721日的一周內"有時吃不飽",大約542萬受訪者表示他們"經常吃不飽"

"有時吃不飽"人數創調查開始以來12週的最高,"經常吃不飽"人數則創526日以來最高。請注意,這是美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調查數據,不是媒體隨便搞出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就算疫情反彈,冒著感染人數激增的風險,美國也要重啟經濟的原因,因為如果還不復工,美國真要鬧飢荒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美國物產豐富,比中國人富有多了,挨餓是不可能的,別故意貶低人家來抬高自己。

其實物產豐富跟是否挨餓真沒有太大關係,如果經濟無法正常運轉,就算有食物,也很難分配到需要食物的人的手裡。

工業社會是嚴重依賴於分工和交易的,在美國,直接生產食物原材料的人數只占美國總人口的不到2%,如果經濟無法重啟,整個生產、運輸、分配環節就會嚴重受限,僅僅依靠政府自己的系統去分配食物是不太可能的。

在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背景下,國家經濟危機的誕生,往往不是因為產出少了,而是分配機制遭遇衝擊的結果。大家可以想想,住在紐約和洛杉磯的人,如果超市裡沒有了東西,就算你手上有錢,你也照樣得挨餓。

比如1929-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要知道那時美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生產能力全球第一。

舉個例子,比如按照人均水平算,2017年中國汽車產量達到巔峰時,仍然不及1929年美國水平的一半。

但就在這樣強大的生產能力之下,大蕭條依然降臨,大蕭條期間,美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700多萬,絕大多數是因為自殺和營養不良。

而另一邊,由於賣不出去,美國農場主把穀物大量焚燒,大量牛奶倒入了密西西比河,一時間,整個河流成了銀河

我在此前的文章裡面,提到過這樣一句,我說僅僅依靠生產是難以產生持續價值的,社會運轉真正需要的是刺激交易,交易才是價值的核心,因為交易是維持分配的最強大工具。

一些同學留言反駁我的觀點,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更多交易出現,生產本身就是透支,是危機的前兆。靠慈善和計劃性分配能維持經濟運轉嗎?當然可以,但不可持續。

美國二季度經濟拯救計劃,花出去了超過2萬億美元,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慈善和計劃性分配,總額度相當於季度GDP的接近50%,但美國經濟照樣陷入了歷史性危機。

也就是說,如果美國無法重啟經濟,就算給每個人發比原來工作當中掙到的還要多的錢,經濟也會陷入嚴重的衰退,因為這種分配如果持續下去,將嚴重扭曲市場行為。

根據美國《紐約郵報》728日的報導,佛羅里達州一名叫海因斯的男子,已經被指控用欺詐手段從美國聯邦政府疫情期間的工資保障計劃PPP)中騙取近400萬美元,而其中一部分錢用來購買了蘭博基尼跑車。

那我要表達一個什麼意思呢,我的意思是,盡最大可能的控制疫情,並迅速重啟經濟,才是對美國民眾最大的福利

如果在無法控制疫情的背景下,退而求其次的用巨額救濟計劃來維持經濟運轉,其代價可能會更大。

 

 

 

 

 

 

 

 ~ 待續 ~

 
 
 (文章來源肖磊看市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