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好文共賞
美國低估了中國的潛力,中國高估了美國的價值觀 (3)
肖磊
微信公眾號"肖磊看市"
2020年10月11日

那搞基礎設施建設這種事情,是中國向西方學的嗎?我可以這樣告訴大家,早在秦始皇時代,中國就開啟了“高速公路”建設,人類第一條“高速公路”叫“秦直道”,全長700多公里,從陝西甘泉宮直達內蒙古包頭九原郡,是世界公認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比西方的羅馬大道還要早200多年。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都幾千年以前的事,跟如今的世界早就不搭邊了,但我要說的是,正是由於這種大統一思想的傳承和規劃,使得無論什麼時候,中國人都對每一個地方的互聯互通都十分看重,這不僅僅是執政者的意願,而是發自底層社會的商業需求。

現在只要一提到頂層規劃等,很多人就覺得是計劃經濟的遺留,我可以這樣說,中國人的血液裡,流淌著的是永遠改變不了的商業的血液。中國為什麼歷史以來都重農抑商,這恰恰是因為中國社會的商業慾望過強導致的,早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商人呂不韋就可以憑一己之力把嬴政推上皇位。如果一個社會商業永遠都發展不起來,那還抑商幹什麼?

一個最早發明紙幣,最早開創了陸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其商業基因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用瓷器、絲綢和茶葉,以及諸多小商品,賺了西方上千年的銀子,以至於對工業革命帶來的賺錢機會都無動於衷,甚至是排斥,錯過了適應世界變化的機會。

就像現在資源型國家,靠賣石油就能過好日子,還搞什麼改革、創新呢?只不過當年我們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等,可不是靠天上掉餡餅得來的,技術含量都是非常高的,其對國家和商業的影響和重塑也就完全不同了。也就是說,如今的中國,才正式從瓷器、絲綢那個商業時代醒過來了,開始完全的擁抱工業化時代的新的商業文明。

其實回到高速公路的問題,我想說的一個觀點是,中國1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只是中國整個商業運行體系的濃縮,從歷史文化,到工業發展,再到政府效率,以及底層社會對生活、商業的需求等等,有很多東西,看上去我們是從西方學的,但其實僅僅是西方的發展,激發了我們內心最原始的“基因”而已。

工業社會發展到今天,其交易之頻繁,分工之細,已經超乎想像,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任何排斥交易和不重視分工的行為,都注定會失敗。這其實也是蘇聯計劃經濟為什麼走不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缺少了交易這個主體環節,分工和生產的作用被大大的抑制和削弱。

很多人理解的交易僅僅是一個買賣過程,但交易最根本的作用是建立持續的分配機制,如果沒有交易,整個社會的分配系統就會紊亂,不管你生產多少東西,最終都難以持續,因為你不知道分配給誰,你不知道誰是最需要物品的一方,你不知道每個人願意為自己的需求承擔多少成本。

也就是說,商業社會的第一個特點是對外交易,第二個特點是對內分工,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有一些時候可能會出現經濟危機、戰爭等,導致對外交易的暫停或對內分工的失敗,但從長期看,對外交易一定是越來越頻繁,而對內分工一定是越來越細。

關於交易和分工,我再舉個現有國際市場的例子,比如三十年前,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只有3萬億美元,而到了去年,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已經飆升到了接近50萬億美元,短短三十年間,貿易額飆升了超過16倍,如果一個國家無法進入到這樣一個規模的交易當中,那麼很快就會遭遇困境,喪失諸多利益。

再拿分工來說,三十年前,全球貿易當中,製成品貿易占比超過了70%,而三十年後的今天,製成品貿易只占到總貿易的不足30%,也就是說,全球的分工體系已經細到瞭如果沒有分工協作,全球70%的產品都無法完成,而這個比例在三十年前,只有30%。

可以這麼說,現在的國際貿易,並不是誰生產汽車,誰生產飛機,誰生產襪子的問題,而是誰生產輪胎,誰生產發動機,誰生產玻璃,誰生產電子儀表,誰生產布料等的問題。人類的工業化,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不協作,就難以運轉的時代。

這就要提到美國針對中國的“脫鉤”問題,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談“脫鉤”,本身就是非常危險的,也是難度極大的,因為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說,隨便拿出一個工業製成品,都很難獨立完成生產(中國可能獨立性會好一點),因為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零部件環節很大的可能是在其他國家。

當然,你可以說為了“脫鉤”,可以把這些環節都轉移至本國或其他市場,但問題是,這不僅需要時間成本,而且需要其他環節的支撐,等你都搞定了,結果發現,你違背了“分工”原則,由於一個環節的變化,製成品的生產成本可能突然間漲了20%,生產效率就降低了,市場競爭力就迅速下降了,就會被踢出現有市場。導致想要的安全感並沒有得到,反而連原有的利益都失去了,畢竟資源是有限的,幹這個就不能用來干那個。

就拿這次疫情來舉例,德國算是工業能力非常強大的國家了,很多低端製造德國都看不上,但由於疫情的影響,德國下定決心進行“口罩生產本地化”,德國政府可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真的拿真金白銀去補貼德國的生產商。

當時,德國很多婚紗公司、時裝初創企業,甚至咖啡過濾器生產商等500家德國公司轉型生產口罩。結果呢,一個多月後,宣告失敗,因為生產口罩的機器還得從中國進口,整個生產出來的口罩價格,最便宜的也是中國的兩到三倍,然後就放棄了生產,又開始從中國進口了。

其實我這裡並不是說中國製造不可替代,我們還要繼續往下思考,分工的細化,並不僅僅是拼成本的問題,而是分工細化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了超額利潤。

比如中國雖然有製造更大規模口罩的能力,但口罩市場的利潤,一直以來大部分都被美國的3M公司給賺走了。我此前也說過,中國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用瓷器技術,賺了西方難以計數的白銀,但今天最貴的瓷器,都是歐洲人生產的。再比如茶葉是中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但現在整個中國的茶葉企業的產值,還不及英國人創立的立頓(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一家的產值。

 

但大家也不要著急,因為這是一個過程,中國在工業革命方面落後了西方兩百年,這導致中國首先要解決的是工業化的問題,其次才是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最後才是細化分工的問題。

只要全世界把生產口罩這件事交給中國,那麼總有一天,中國在這個領域就會有超級品牌出現。這就好比說,只要全世界的手機交給中國生產,那麼中國就一定會有華為、小米、oppo、vivo這樣的企業出現。中國真正要做的,依然是規模,只要規模足夠的大,分工就會自然而然的被細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提到,市場規模決定了你的分工深度,而分工深度決定了你的生產效率,生產效率決定了你的成本和利潤。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