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好文共賞
達利歐九月十八日長文:中國大周期及其貨幣 (8)
天風固定收益團隊譯
2020年10月4日

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有兩種貨幣,一種是用於國內的法定貨幣,另一種是用於國際支付的金銀貨幣。在國內使用的法定貨幣被大量印刷,貶值很多,而且發行這些貨幣的政府由於內戰失敗,所能控制的領土越來越少,這就是我們在圖表中看到的那個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出現的原因。記住,作為一個原則,在債務危機和戰爭期間不要使用法定貨幣,因為它們會被大量印製以支付債務,這將導致法定貨幣貶值,並導致高通脹或惡性通脹。如下圖所示,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內戰的動蕩之後,1948年12月,第一批人民幣作為法定貨幣發行,並保持有限的供應,以結束惡性通貨膨脹。1955年發行了第二批人民幣,1962年發行了第三批。從1955年到1971年,匯率固定在1美元兌2.46元。從1972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在控制貨幣和信貸方面做得更好。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你可以看到另一輪高通脹。它是由1971年全球貨幣對黃金貶值、全球通脹壓力、中國逐步取消價格控制、寬鬆信貸以及國有企業缺乏支出控制等因素造成的。1996年,中國允許經常項目可兌換,但資本項目不允許。從1997年到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保持在8.3。2005年,中國結束了與美元掛鉤的政策。

下面的圖表顯示了自1920年以來以美元和黃金計算的人民幣價值,以及這段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和增長率。在此之前,匯率的歷史非常零散,沒有參考意義。正如你所看到的,一共有兩次貶值,一次是在1948年建立新匯率的時候,還有一次是從1980年到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一系列貶值,其主要目的是支持出口商和管理經常賬戶赤字,[11] 這導致了那個時期非常高的通貨膨脹。如圖表所示,1978年前後,增長相對較快且不穩定;1978年以後,增長較快且比較穩定,直到最近由於COVID-19而出現短暫的下降。

總的來說,市場和經濟的漫長而動蕩的歷史賦予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經濟決策者,對於貨幣、債務和經濟的與其他歷史一樣深刻而永恆的看法。然而,這並不完全正確。雖然它給了大多數中國人強烈的儲蓄慾望和恰當的風險意識,本能地驅使他們保存安全流動資產(如現金存款)和有形資產(如房地產和一些黃金),大多數中國投資者在股票和風險債務等風險較高的資產方面有經驗有限,因而他們在這些領域表現得很天真,但他們學習得非常快。當政策制定者了解貨幣、信貸、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經濟如何運作,以及如何重組壞賬時,我發現中國有很好的遠見,而且是世界一流的。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