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什麼年齡幹什麼事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5月27日

(原文發表於2012130)

 

在最近幾個星期中,我幾乎每天都在電腦上看由健康報記者劉永曉整理的,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先生,在中國工程院醫療保健報告會上的一篇精彩演講“老年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態”。我也已在不久前寫了兩篇文章的讀後感。在其中一篇“智者和強者”中我曾寫過這麼一段話:「我想在今後的日子裡,我一定要緊記秦伯益院士的話,切切實實地做到“什麼年齡幹什麼事”。而且要學會像他一樣“不當幹時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飄然而去”」。

 

今天我再次打開電腦,並且又將文章重新讀了一遍。我在讀完文章後再次深深的被吸引和感動了。秦伯益院士的講話雖然僅只四仟餘字,但文章中的每一段、每一句都是那麼的精闢和充滿哲理。它們充分反映了秦院士是一個充滿智慧的長者,他的言論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他的生活更值得我們借鑒。相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按他的話生活,那麼我想不但我們自己會活得自在快樂,世界也一定會變得更美好和和諧。

今天我要寫的是讀了秦院士說的“什麼年齡幹什麼事”這段話後的感想。秦院士說:

 

【人生有不同年齡階段,青年時是女兒,中年時做媽媽,老年後當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在工作中,也同樣有相應的角色轉換。如體育界,青年時是運動員,中年時做教練,老年後當裁判,晚年就成為觀眾了。

 

這就叫什麼年齡幹什麼事。當齡時應恪盡職守,幹得有聲有色。過了這個階段,就應調整心態,進入新情況,無怨無悔。

 

如果做女兒時不好好學習、積極向上,就難以成才;做媽媽時如果不下撫兒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難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時如果還要事必躬親,不肯超脫,勢必自尋煩惱,難求和睦。】

 

讀秦院士的上述這段話真令我感到回味無窮。環顧周圍和反省自己的為人處世態度,不難發現他這些話非但確切,也可說是真正地說到了點子上。

 

我發覺在人的一生中,最難做得到的是認識自己。人多數都很難有“自知之明”。人對現狀不滿足的心理也不斷地為自己增添著煩惱。一般人總會覺得過去的最好、未來的也可能不錯、就是當前所處的環境和生活最糟糕。因為人存在著這樣的思想,所以大部分人都會長期處於“留戀過去”和“盼望未來”的境地。也因此人就不可能開開心心地度過生活中的每一天,在這種精神狀態下生活的人,當然是不可能體會生活的樂趣。

 

回憶自己的一生,我發現從幼年起直到今天為止,我經常會陷入矛盾和不滿現狀的心態中。我在未成年時,天天盼望著自己能快速長大做一個成年人。但在成年後又覺得過去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才是最好的。記得我在童年時,常常趁父親叫我去為他拿香煙給他時,跑到廁所裡,偷偷地對著鏡子模仿父親抽煙的姿勢。當時我心想一手拿煙、另一手拿著書本的模樣實在是既成熟又威風,更令人羨慕。另外我也曾拿了白紙,偷偷地學父親簽支票,當時心裡想的是成年人簽了支票,就能到銀行拿錢,真是太好和太奇妙了。當時我是一心一意地期盼著自己趕快長大成人,做個像父親一樣的人。到了青少年時,我對父母和老師們的嚴厲管教常常感到很反感和苦惱。更為需要向父母張口、伸手要零花錢而感到特別別扭,因此我恨不得自己趕快長大成人做個自己賺錢、自己花的成年人。但是成年後,在離開父母和學校,過上獨立的生活後,我又發現原來在社會上工作和賺錢都是那麼地辛苦和那麼地不容易。所以想來想去還是覺得唸書時期和做人子女時期是最安穩、最幸福,也最沒壓力。在那種情況下,我又恨不得自己能再回到童年、少年時代。後來到了中年,自己事業稍有小成後,就覺得自己天天忙忙碌樣,令身心皆疲乏實在非常不值,因此也就不斷地盼望自己能早些退休,過上清閒和自在的生活。到了現在,總算等到自己真的退休,進入了老年的時代,卻又感到自己還堪稱老當益壯,而且智慧也不減當年,因此也會時有懷念當年輝煌的念頭。並偶然會在心情和身體狀況欠佳時,對退位讓賢感到有些遺憾,心中甚至希望出現“時間能夠倒流”的天真想法。當然這些都是不可實現的幻想,也是可笑和無稽的。但是人往往就是這樣,在自怨自艾中過著每一天。

 

寫到這裡,我不期然地回想起去年弟弟其鋒和我的一次對話。那一次是去年年中的有一天,我和弟弟其鋒兩個人吃飯。在飯桌上,他突然向我說大家年齡都大了,今後我們倆應把一直放在同一個賬戶的錢分開,以免日後因大家年齡大了、腦子不再清醒時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另外,我們現在就分開,是可以避免將來下一代的無為紛爭。他接著說當然我們以後,可以分別用我們各自的名字選擇作同樣的投資。他還補充說,他會像過往一樣地為我管理一切生意。事關,我和其鋒長期以來都沒有分過賬戶,我也已經很多年沒有管理過任何投資事項和生意。我所有的一切生意都交由他全權處理。在過去的那麼多年裡,我們一直相處融洽,也從來沒有因為家事、公事而產生紛爭。所以那天當我猛然聽到他的那番話時,心中立刻湧上一股說不清楚的感覺。我楞了楞,心中突然百感交集,它們是酸楚、悲哀、無法接受和無窮無盡的不捨。我默默無言地看著他。在那幾秒鐘中,雖然我倆都沒有說話,不過我的腦子卻並沒有停止轉動。我不斷地咀嚼他話中的真正的含意。最後我的理智告訴我,他說的話是對的。我們應該趁大家腦子清醒的時候,把應該處理好的事情處理妥當,以免引起日後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在感情上、心理上我覺得難於割捨,我……  幾秒鐘後,我向充滿期盼的其鋒說:“我同意你的意見,因為你的考慮是對的”。在那一刻,我可以從弟弟的笑容中領會到他解除了他心中的耽心。我也似乎感到他放鬆了緊繃著的神經,因為我相信他和我一樣在感情上有所不捨。

 

在那天以後的幾天裡,我心中一直沒有放下這件事,弟弟的話也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盤旋。我不斷地想找一個可以不和他分開賬戶的藉口。但是我沒有找到。我也不斷地想說服自己不應和他分開賬目的理由。當然我同樣地,也沒有找到。最後我終於想通了。我督促自己要馬上調整心態,接受現實。我更告訴自己天下是沒有不散的筵席的。另外,我也告訴自己我根本沒有面臨真正散席的時候,我在此時此刻就讓自己陷入如此“不捨”的痛苦中真正可說是“庸人自擾、自討苦吃”。在那一刻,我真正地明白了,人的這種“自尋煩惱”是多麼的愚蠢和不值得。但是人就往往是這樣,在一生中會不斷地轉進“自尋煩惱”的牛角尖裡,並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痛苦和不能自拔的境地。

 

最近有一位90後的朋友給我來了一封電郵,在電郵中她說: 她最近因為處理一些煩心事,所以很忙也覺得很不舒心。她寫道:

 

【各種不信任,偏激與自以為是,自我為中心,真要命!

 

 我時時警惕自己要敏感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要擇善固執。要敏感,皆因我相信,每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對於一位90後能有『每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感悟。我除了驚訝她的成熟外,更覺得自己相對的幼稚。今天再次看了秦院士的文章中的那段:

 

【如果做女兒時不好好學習、積極向上,就難以成才;做媽媽時如果不下撫兒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難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時如果還要事必躬親,不肯超脫,勢必自尋煩惱,難求和睦。】

 

我又不期然地想起了那位小朋友,這些“不肯超脫,勢必自尋煩惱,難求和睦。”的人不正是不明白『每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道理嗎?

 

秦院士說得太對了,人必須認清楚人生有不同年齡階段,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相應的角色轉換。我們在當齡時應恪盡職守,幹得有聲有色。過了這個階段,就應調整心態,進入新情況,無怨無悔。可惜的是在人生道路上,我們往往因為不接受現實、不及時調整心態、也不肯順利地進入新情況,而讓自己永遠生活在怨恨和遺憾之中。這種處世的態度真正的是愚蠢和浪費生命的。

 

最後,我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並應緊記住秦院士說的那樣“如體育界,青年時是運動員,中年時做教練,老年後當裁判,晚年就成為觀眾了。”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