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圓融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6月20日

(原文發表於2011128)

 

前幾天比較空閒,而外面下著雨,所以如無必要,沒有心思出去亂逛。在家裡一邊品著茶、一邊聽著音樂、一邊上網瀏覽著聖嚴法師著作吸收精神糧食,倒也能稱得上是人生中的一大樂事。在查閱聖嚴法師的著作時,偶然地看到一句這樣的話,心中覺得很困惑和不解。它是《真正的圓融一定先講「正直」,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又能有一種包容性,即使自己受到些許損害,也能包容。》。首次看到這個詞彙「圓融」時, 我真的不知道「圓融」究竟何解! 因為在我的思想裡,沒有這個詞彙,更沒能理解它指的是什麼。以往在我的思維中, 我將人分成「正直」、「圓滑」和「虛偽」這三類。正直的人是積極向上、心存正義之人。這樣的人見到社會上出現不公、不合理的現象時,不會首先考慮個人得失,而會挺身而出抵制惡勢力、並會幫助弱小、見義勇為。這種人一般是受人尊敬的。虛偽的人一般都是自私之“小人”,他們不存正義之心,為獲取個人利益不惜顛倒黑白是非、見人講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每當見到社會上出現不合理和不公平現象時,不但不會為伸張正義而挺身而出,反而會為扶持強者、欺壓弱小,做出落井下石的事情。而“圓滑”的人就是指那些八面玲瓏,見風轉舵,膽小怕事,而且抱著永遠不得罪他人的心態處世的人。那一種人的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強,所以總怕惹禍上身,因此不會輕易在人面前表露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或發表他們的意見。他們雖然不一定是壞人,但是他們在我心目中並不能算是一個伸張正義的好人,因為這樣的人即使看到社會上出現不合理和不公平現象時,或是在他們聽到一些不符合事實的誹謗或惡意抹黑的話時,他們心知肚明誰是誰非,但是往往會因為事不關己,而不敢挺身而出,更不敢公開主持正義,最多在人背後或事過境遷時才敢議論。

 

因為在我腦海中,沒有“圓融”這個詞彙,所以如果不是看到聖嚴法師的那句自在語,一定會主觀地將它當成是“圓滑”的同義詞。為了能正確理解其中的意思,我花了不少時間上網再查閱聖嚴法師的著作。

 

在他的一段正面看生活裡的“職場的進退智慧”我找到了答案。“職場的進退智慧”是說:

 

【在人際關係和個人修養方面,很多人都以為「圓融」是和「正直」對立的,其實不是如此。「圓融」是非常不容易達到的境界,而且「圓融」應該是要從「正直」出發。「圓融」要是覆蓋了「正直」,就不能算是圓融,而變成「圓滑」、「鄉願」了。

 

人一定要「正」、「方」,才能「圓」。要是連「正」、「方」的基礎都沒有,所講的「圓融」一定會變成「沒有原則」。「沒有原則」的人,多半對於他人有害的。真正的圓融一定先講「正直」,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又能有一種包容性,即使自己受到些許損害,也能包容;更不會動輒「得理不饒人」,擴大別人的不是,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

 

所以「圓融」就是不去計較「小瑕小疵」。當然,假如是很大的問題,就還是要處理。例如,今天有一個人來找我,他說自己很掙扎,有一件事不曉得該不該做?要是做了,會覺得自己「不慈悲」,不做,又覺得自己會蒙受損失,於是遲遲下不了決斷。我對他說:「阿彌陀佛。我們講慈悲,自己損失一點沒有關係,但要是損失的程度讓自己都不能生存了,還要講慈悲嗎?那是害人,不是真正的慈悲。」

 

為什麼呢?我們講慈悲,自己損失一點沒有關係,但要是損失的程度讓自己都不能生存了,還要講慈悲嗎?那是害人,不是真正的慈悲。】

 

聖嚴法師的這段話,不但解釋了「圓融」和「正直」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從「正直」出發的。也講出了「圓滑」就是當「圓融」覆蓋了「正直」而出現的。從聖嚴的解釋我明白到,我過往把人分成「正直」、「圓滑」、「虛偽」這三種的看法是不全面,也是狹隘的。人是應該分成「圓融」、「正直」、「圓滑」、「虛偽」的。而且做人要做到聖嚴法師所指的「圓融」的境界,在我看來實在太不容易了。

 

我早說過,在沒看聖嚴法師的著作前,我雖然不會反對別人信教,但我自己對宗教裡的有些東西很難接受。因為我認為宗教教人“行善為樂、奉公守法、安分守己、與世無爭”雖然不是壞事,但是宗教,特別是佛教,強調“因果和輪迴”, 教人接受命運、安於現狀。並宣揚人今世之不幸,完全是因為上一世作的孽,種下的惡果,是自作自受。也因此人要認命。而如要改變命運,並在來世享福,就必須在今世存善心、做善事。當然我不可能反對人們存善心、做善事。但我對人必須接受命運、安於現狀、並把今世的不幸歸咎於上世作的孽的說法,總有些困惑和感到無法接受。因此在我的心目中總覺得佛教是消極的、甚至是愚昧的。當然看了聖嚴法師這段文字的解釋,我開始認識到佛教並不是我原來想像的那麼消極,相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積極的和進取的。不過儘管如此,我還是不能接受我們今世做了善事、種下福因,能在下一輩子收到福報、享受福果的說法。

 

聖嚴法師在上述的文章中强調了:

 

人一定要「正」、「方」,才能「圓」。要是連「正」、「方」的基礎都沒有,所講的「圓融」一定會變成「沒有原則」。「沒有原則」的人,多半對於他人有害的。

我們講慈悲,自己損失一點沒有關係,但要是損失的程度讓自己都不能生存了,還要講慈悲嗎?那是害人,不是真正的慈悲。

 

從這兩點來看,聖嚴法師教導我們做人要講原則,對別人的忍讓也應該是有限度的,也不是人家打了我左邊的臉,自動地讓他再打右邊的臉。我們不能因為慈悲而讓自己無法生存。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恰好是反映了佛教並不消極,也不是不進取的。因為聖嚴師父明確地指出我們對别人的忍讓要有限度。否則,過分慈悲非但不好,而且是會害人的。我是一個在待人接物方面很執著的人,我也很討厭沒有原則和斤斤計較得失的人。我從小就聽信仰佛教的母親教導我說,「做人要學會忍讓,要知道得饒人時且饒人的道理。也要明白凡是人都會犯錯,因此要懂得“上半夜想別人錯的地方,下半夜要想自己不足的地方”,盡可能不要有理無理都和別人爭吵。另外,做人一定不能存妒忌和報復心理,而且要明白“冤冤相報何時了”和“冤家易結不易解”的道理。因此,即使別人對自己有些不好,但是我們還是要以慈悲為懷的心態原諒他並對他好。」母親還常說“吃虧就是便宜”和“有理可打太公”這兩句話。母親的這些觀點常常令我年幼的心靈感到非常困惑和不解,我常覺得母親說的話有些自相矛盾。當然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慢慢地在建立了我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和養成了一套為人處世的看法後,我沒有再去多想母親的那些話。但聖嚴法師的上述對「圓融」再加上他108句自在語中的其中一句“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的解釋令我又想起了母親的那些教誨。其實母親雖然沒有受過很高的學校教育,也沒能像聖嚴法師那樣把做人的道理說得那麼透徹和有條理,但是,母親說的那些話,實際上都很符合聖嚴法師的解釋,而且也不是我小時候腦中想像的那麼自相矛盾的。

 

我這一輩子的人生中一直都在積極爭取做一個正直的人。而為了做一個正直的人,我一直堅持以真誠的態度待人。我主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會以手中的權勢欺侮別人。但我也不容許別人壓迫得我無法生存。對沒有原則的圓滑的人,雖然我相信他們可能並不一定是壞人,但我從心底裡不喜歡他們。因為我覺得他們不講原則、活得窩囊、可憐。而我對虛偽的人就從心底裡感到討厭,我除了不容許自己成為一個虛偽的人外,我甚至不願和他們相處、相交。

 

最近從聖嚴法師處,我懂得了「圓融」這個詞彙。也懂了「圓融」必須從正直開始的道理。我對自己過去一生的為人作了認真的反思和檢討,我發覺我在為人「正直」方面基本上是做得還算可以的。但我認識到了我的缺點,因為我常常會自己受了一些損失,而對他人不存包容之心。我也常常會「得理不饒人」,甚至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更會去計較別人的一些「小瑕小疵」。所以我必須承認自己離開聖嚴法師文章中所指的「圓融」實在還有很大的距離。我下決心在今後,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將我的這些缺點改正過來。從正直出發不斷要求自己提高對別人的包容心,把爭取做個的“圓融”的人作為今後的最終人生目標。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