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方略品評
廢除通識科,代以教養科?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0年5月18日

教養教育,翻譯自英語的博雅教育,是「自由意志不為奴」的意思,中文通常翻譯為通識教育的話,會有傾向把基本的人文價值觀和對個人修心養性的要求漏掉。我們在學校要推行的,與其說是通識教育,不如說是教養教育,博雅教育,或環球視野教育;這絕對不只是更換一個名稱的問題。通識只是教養和博雅的一部分。教養和博雅是樹德立人,融匯通識,博文約禮的概念。環球視野,是要追求樹立冷靜客觀的大歷史的目光和跨地域的眼界,這樣才能掌握全域,博古通今,建立銳角思辨,不會被反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政客欺騙,走向極端,做人家的馬前卒。我們要注意:銳角思辨不是所謂「批判思考」,不是擴大到凡事都要批評一番以爭辯為時尚的地步,製造立場對立和對抗。如果偷換概念,理解錯誤,那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對抗和對立,無助互利共贏。只有釋出善意,才會有建立互信的基礎,然後誠懇對話,才會有建設性的合作,促進改革,不斷進步。

對下一代,諄諄善誘,春風化雨,軟的一手之外,還需要硬的一手,嚴加督導,循規蹈矩。對下一代,要讓他們有機會創造更有價值的未來。從小對他們引導得當的話,不打不罵不威脅,用好習慣教孩子,定能為他們打好穩健根基。孩子的習慣養成,就像是走路一樣,如果選擇了一條正路,以後就會沿路一直走下去,開創一條卓越的成才之路。

教養或博雅,簡言之,就是從養成好習慣開始,培育善良正直的性格。這些好習慣包括:情緒、聆聽、表達、積極、勇敢、毅力、自律、負責任、珍惜、謙讓、信任、關愛、包容、誠實、團隊合作、承諾、尊重、求知、感恩、付出。每一個好習慣,都是寶藏,如果學會了,就是有教養的博雅之人,通識才有堅實的基礎。當然通識科名稱不一定馬上要改。當年從事教育改革的有心人,理論有餘,書生氣十足,政治警覺不夠,相信沒辦法預估到問題到今天竟如此嚴重。

本人在日本留學多年,親炙東京大學的教養課程,深受啟發和感染,至今不忘。東京大學的教養科,有所謂自由七藝,是一種讓人自主掌握命運,成為自由之人的素養。七藝是邏輯,語法,修辭,音樂,天文,算數,幾何。目標是讓受教育者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具備自主思考並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把它歸納起來,就是貫通文理,本末兼思,博約相輔,探求真知,最終的目的,是正確引導求知者知識與素養的綜合回歸。梅貽琦做清華大學校長,前後共17年(抗戰期間華北淪陷時曾停辦;北大清華南開合併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不贅),他就是「通才教育」最有力的宣導者,而以德育(即教養和博雅)為基礎。他主張「知情志」三位一體,而以志氣志向為本,志在家國,志在民族,志在人類文明。這就要求教育者「人齊五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用香港近年的潮語,也就是包含了「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香港教育界流行STEM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但忘記了HELP (歷史,倫理,文學,哲學),那就變成HELPLESS」,沒有了人文和德育,沒有了教養和博雅,STEM也就迷失了方向。我們今天需要的不單是科技,而是創新要與科技結合,創新需要文理思維的交織,就要有文藝復興時代的博雅教育。這是我的經濟學啟蒙老師,前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教授一貫堅持的治學理念。為了實現具有開闊視野,兼具高水準專業知識,有理解力,洞察力,行動力和想像力,且擁有國際性和開拓者精神的各領域的指導性人格的教育目標,教育界要堅守教養科,堅持向全部學生實施教養教育,塑造各行業的領軍人物。教養教育有兩層意思。一是通過學問,知識,精神修養獲得的創造性的活力,心靈的充實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及作為其手段的學問,藝術和文///宗的精神活動,二是在經營社會生活方面必要的與文化相關的淵博的知識。

隨著時代的變遷,無論在形式上、內容上,還是精神上,21世紀的今天,環球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革,但家國觀念和民族意識是唯一恒久不變的安身立命的主軸,我們一定要以學術性、國民性、國際性和先進性為目標,堅守教養教育,同時順應時代的需求不斷改革和創新。小學和初中程度的歷史教育,應該先打好史實基礎。對歷史事件的動機和影響,以及其它「合理範圍」內的詮析,在基礎打好的前提下可以討論,而「合理範圍」是與價值觀掛鉤的。香港背負沉重的殖民地包袱,遺留下來一個沒有清晰「價值觀」的教育系統,「出版自由、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和學術自由」的思想指導下,不少錯誤觀念被刻意誤導,屬於垃圾思維,對社會影響而言,更可以是癌細胞。香港是一個「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典型,搖擺在東西方文化激蕩的漩渦中,有嚴重的身份認同問題。由殖民地時期養成的自卑感可以轉化為自豪感,造成戀殖的情意結,既盲目崇外,又對西方的操作一知半解,誤以為一切包容放任不干預即自由主義,徹底的一人一票(包括「公民提名選特首」)就是最理想的民主實踐。於是,隨意地編造歷史也就有了理論依據。亂講鴉片戰爭的鬧劇,同類事情假如發生在歐美,政府幾天內就會把涉事的教師辭退解決。我們在港英政府時代受教育的老一輩香港人,用的是英國人寫的歷史教科書,也如實地講清楚是英國人販賣鴉片到中國來謀取暴利,清朝禁煙因此引起鴉片戰爭。近日看到一張泛黃黑暴的宣傳單,署名「從來都只是你一個人的時代革命」,號召「光復香港」,「讓革命融入生活,以行動光復香港」,「參加元朗特訓組」的「屯門特訓」。那是明目張膽地招攬學生上街繼續泛黃黑暴的街頭搗亂。行動自由嘛,一切包容放任不干預。

我們應該同聲呐喊:消滅教育界毒瘤,刻不容緩!筆者認識一位原中學老師透露,她身邊的同事,仇視警員的,討厭中國的,超過八成,剩下來的兩成,大部分都不敢公開表示不認同那八成人的做法,也沒膽量對激進的學生施以訓斥。有學生在校內中史考卷,不答題而只寫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校方也不敢給零分。每逢有警方採取大規模拘捕行動後,學生交功課,寫上「黑警死全家」之類的惡毒語言,而教師選擇沉默。那是卑怯,但礙於低氣壓,不敢拍案而起。

除了大中小學的老師沒有做好當老師諄諄善導、春風化雨的本分外,特區政府負責教育的各級官員,對反對暴力,支持警方執法的立場也非常曖昧。早在2014年「佔領中環」期間,金鐘政府總部外仍被當年的黃絲帶(還有黃雨傘)佔領之際,出席會議的教育署代表竟然佩戴黃絲帶在外套上,完全不把主持會議的保安局局長放在眼內。高級教育署官員在政府總部內,公然表態支持非法佔領,真是匪夷所思。

六年過去,問題山積更為嚴重。現今香港的各級教育機構,已是無處不黃,想找一家學校,師生們都有比較正常思維的,恐怕絕不容易。自去年的泛黃黑暴動亂以來,最少有幾百個員警家庭因子女被校內的同學(甚至老師)欺淩,處境非常淒慘。他們轉讀其他學校也困難重重,因為願意接收這批員警子女的學校少之又少。甚至傳統名校的老師和學生都參與暴動,非法堵路,打砸搶燒,以利器意圖殺警。我們正把整整一代人推往萬劫不復的深淵。港人讓子女在香港讀書還可以放心嗎?不要說能否學好兩文三語,學術水準能否保持,單是要學到尊敬長輩,待人以禮,做一個對得起祖宗的中國人,在這個已經爛透了的香港教育氛圍裡,已絕不容易。

1895-1945的五十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這種試題,等同問: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方法是否利多於弊?相信全世界的教育當局都不可能出這樣的試題考問學生。為了避免我們的下一代走上歪路,為了使特區政府將來招聘的公務員起碼有一部份是愛國護港的正常人,讓我們再一次同聲呐喊:消滅教育界毒瘤,刻不容緩!

香港要切除教育界毒瘤,要儘快付諸行動,但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可以考慮在大灣區(例如珠海/中山/江門)開辦主收香港學生的中小學,投入一流資源,培養有能力在國內升學的人才,但保持香港原有的辦學特色,注重國際視野,強調教養和博雅教育,公務員子女(當然包括紀律部隊)有取錄的優先權,附設寄宿。在香港應該積極擴大愛國學校的規模,影響力和社會地位,成立新的以愛國護港為主體的教育學者聯會, 構建新的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制,從取消通識科,改為教養科做起。這是基礎。千里之行,起於足下。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總而言之,教育局23年來,離地懶政不作為,到如今已病入膏肓,不做大手術不可,不全面整肅和改革不可,而且刻不容緩。近期看到香港大學學生會周年大會補選的競選內閣,不折不扣就是宣揚「港獨」,泛黃黑暴,就是要沿著戴耀庭宣示的反中亂港十步曲走。這樣子,只會把內地和外國的學生嚇跑了不敢來。一葉知秋,香港大學的國際地位,很快會墜落。過去一百多年的辛苦努力經營,幾年之內可以就此毀掉。「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要厲聲呐喊喝停。還是那句老話,要走群眾路線,老中青結合,不可以老調重彈,舊人事舊作風,只做放煙花式的表面文章,從來高手在民間。

(文章來源: 點新聞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