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每月市況分析


給現時想買賣住宅樓宇者的小小意見

 

相信樓價長期看升甚至樓價祇升不跌的人,對我們這個長期看淡樓價但樓價屢創新高的大淡友,他們恐怕是嗤之以鼻。但我們某些看法是顛撲不破的,而且兌現的機會愈來愈大,大好友準買家及準賣家適宜參詳。

 

物業投資,26100年才歸本

 

物業市盈率是一個衡量投資物業需要多少年才歸本的比率。

 

現時的租金回報率,以中小型住宅單位來說,港九一般為3%3.3%,新界為3.4%3.8%;豪宅一般為1.5%2.5%,超級豪宅不足1%

 

中小型住宅單位市盈率約為26倍至33倍;豪宅市盈率約為40倍至67倍;超級豪宅市盈率約為100倍。

 

七十年代以來,香港物業市盈率10倍以下為偏低;10倍至15倍為合理;15倍以上至20倍為稍高,但可接受;20倍以上為偏高;30倍或以上為極其偏高。

 

現時各類物業的市盈率,特別是豪宅和超級豪宅,比率高得這麼驚人,要40年至超過100年才歸本,還值得入市購買或繼續持有嗎?

 

偏高樓價不持久,偏高冠絕更不持久

 

偏高的樓價不會持久,升得愈高,跌得愈重。樓價是否偏高,有客觀標準。20111月,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香港住宅樓價相當於家庭每年收入中位數的11.9倍,比率數字全球最高,屬於極難負擔的水平。報告列出的82個人口達到100萬以上的城市,各地樓價負擔中位數祇是4倍,可見香港樓價的確處於一個極其偏高的水平,遠遠超出市民的購買力。事隔四年,《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指出,20151月香港樓價與家庭收入中位數比率,已進一步攀升至17,意味著港人家庭平均要17年收入,才足以支付本港中價住宅,該負擔指數更屬有調查以來最高紀錄,亦遠遠遠拋離排第二、三位的溫哥華及雪梨等大城市(分別為10.69.8)。

 

買樓賣樓,時機為第一考慮因素

 

市場上流行著這樣的看法:

 

「現時應否買樓,得看你買來是投資還是自住。投資,未來樓價向下機會大過向上,現在買不合算;自住就不同,總需有樓住。」

 

「過去數十年,就算在樓市最高價位入市,事後回顧,仍然覺得便宜」

 

「有能力買樓的,早買早著,樓價日後會更貴」

 

強調投資者此刻別買,因為高價買入,而又適逢樓市很可能不久就進入下跌浪,會損手的。我們很有興趣知道,為何自用者可買?難道在相同的外在環境下,他們可避免損手嗎?如果同樣逃不過損手的宿命,為何主張用家入市?要知道,用家對損手的敏感度或抵受能力,是遠高或遠低於投資者的,少少的金錢虧損已令他們痛不欲生。

 

樓價的長期基本趨勢是大漲小回,「就算在樓市最高價位入市」,最終亦會收復失地,這話沒錯。問題是「事後」要事隔多少年。如果你97年摸頂買了嘉湖山莊,16年後的2013年,你尚欠一、兩成購入價才可見家鄉。人生有多少個16年呀?!

 

可以選擇,當然選在樓市最低價位而非最高價位入市,錯過今次的低位,就耐心等候下次。最高價位入市,縱使「事後回顧覺得便宜」,這個「事後」,往往要等十年以上,在起初的四、五年,價位動輒已跌30%40%(還未見底!),實在太傷痛了!如果沒有實力或耐性守,你連這種終於「覺得便宜」的卑微回顧也沒機會享受。

 

在甚麼時候買樓,時機較能力更重要!香港經濟(樓市)逃不過循環,最合算是在復甦期始初買,最要命是摸頂買。根據過去的紀錄,每一個循環從復甦期始初至繁榮期頂峰,樓價至少升三、四倍;相反地,見頂回落至見底,樓價往往最低限度跌去40%。我們此刻首先要弄清楚樓價是處於循環中哪一期,如果是繁榮期的尾聲,還入市豈不愚蠢?何不忍耐一下,等待在未來的浪底再買?同樣道理,在樓市繁榮期的尾聲,想賣樓的,還不乘高套現,妄想賺盡每一分一毫,豈不同樣愚蠢?

 

租樓有時較買樓更明智

 

需要樓宇自住,不是買就是租,但許多人永不考慮租賃,一則他們認為始終須有自置物業,現時不買,他日會更貴,不如現在買;二則他們普遍認為,「租樓交租是代業主供樓,簡直是將錢倒入咸水海!」一定要買樓!

 

第二種說法缺乏常識和商業盤算。但很奇怪,絕少人挺身而出,指出他們看法的謬誤。天下無免費的午餐,買樓是要付代價的,一旦買樓,一筆資金(就是樓價)從此被長期積壓。對投資性質的買家來說,他所付的代價(樓價)換回租金回報和樓價日後的升/跌幅;對自用性質的買家來說,他所付的代價換回免付租金和樓價日後的升/跌幅。相反地,租客付出租金,但得以將等同樓價數目的那筆資金釋放出來,靈活運用。當買家還是租客化算呢?沒有絕對的答案,關鍵在於他們運用資金謀取回報的能力:若果買家有能力利用所付樓價生產出較租金加樓價升/跌幅更高的金錢回報,那麼該買家應該當租客,當買家收租或免租是虧了;若果租客的理財能力能讓樓價生產出較租金加樓價升/跌幅為高的金錢回報,那麼該租客不做買家而樂於當租客完全正確。這解釋了為甚麼大家樂、麥當奴快餐、各式名牌店和許許多多的商業機構,祇願租賃而不肯買入它們拿來做生意的店舖、辦公室和廠房。

 

在樓價見頂回落之際買樓,是高價接火棒,若持貨到浪底,損失就是樓價於下跌浪中的跌幅部份(請記著,在過往半個世紀的幾次下跌浪,樓價跌幅一般介乎40%65%,從來沒見到15%20%那麼溫和的跌幅);相反地,若聰明地租樓,就可避接高價火棒,從而得以避過樓價於下跌浪中的跌幅部份,屆時自可輕鬆地於谷底接平靚貨。

 

不難看到,自住買樓不一定永遠正確;租樓居住不是代業主供樓和倒錢入咸水海,更非任何時候均是錯誤。

 

供求是相對的,供不應求正在改變

 

政府每次出招,必針對某部份買家。201011月的辣招,政府祇向置業後624個月內轉手的賣家徵收SSD,針對的是炒家;201210月的辣招,是向公司買家及在港置業的非本地永久居民開徵15% BSD,寓禁於徵,意在拒趕佔市場23%份額的推動香港樓價飛升的兩股重要力量;2013222日的加辣招,矛頭直指購買第二套或以上的人士或公司,這些個人或公司以長線投資者為主,而根據過往數據,這些買家佔整體成交量約一半。另一方面,刀鋒亦指向引起更盛炒風及素來乃漏網之魚的工商物業以至車位。

 

如是這般,政府每次出招,就剪除部份投機性或投資性需求者。2013222日以後迄今,政府又加推了幾次不同形式的加辣招,需求者已經大減;

 

樓價由供求決定。供求是相對的,縱使供應的絕對量很大,當需求量更大,市場將出現供不應求;相反地,縱使供應的絕對量很小,當需求量更小,市場將出現供過於求。在政府不斷出招下,需求不斷遭受壓縮,住宅樓宇供不應求的情況正日趨弱化。

 

起樓成本奇高,樓價不會跌?

 

無論是發展商還是地產代理,他們老愛拿地價及樓宇建築成本高昂為由,不斷溫馨地提醒廣大的準買家,樓價不會跌,最低限度不會大跌。

 

這種說法對嗎?看來不大對!

 

根據經濟學的簡單定律,價格祇由供求決定,成本不能決定價格。供過於求,價格自然會跌,極度供過於求,價格更會大跌!準買家及準賣家對此應該有清醒認識。



 

其它每月分析
2018年09月每月成交概況 (10月31日)
2018年08月每月成交概況 (9月30日)
2018年07月每月成交概況 (8月31日)
2018年06月每月成交概況 (7月26日)
2018年05月每月成交概況 (6月26日)
2018年04月每月成交概況 (5月26日)
2018年03月每月成交概況 (4月26日)
2018年02月每月成交概況 (3月26日)
2018年01月每月成交概況 (2月25日)
2017年12月每月成交概況 (1月25日)
2017年11月每月成交概況 (12月25日)
2017年10月每月市況分析 (11月23日)
2017年9月每月市況分析 (10月27日)
2017年8月每月市況分析 (10月3日)
2017年7月每月市況分析 (9月5日)
2017年6月每月市況分析 (8月7日)
2017年5月每月市況分析 (6月5日)
2017年4月每月市況分析 (5月5日)
2017年3月每月市況分析 (4月5日)
2017年2月每月市況分析 (3月5日)
2017年1月每月市況分析 (2月5日)
2016年12月每月市況分析 (1月5日)
2016年11月每月市況分析 (12月5日)
2016年10月每月市況分析 (11月5日)
2016年9月每月市況分析 (10月5日)
2016年8月每月市況分析 (9月5日)
2016年7月每月市況分析 (8月5日)
2016年6月每月市況分析 (7月5日)
2016年5月每月市況分析 (6月5日)
2016年4月每月市況分析 (5月5日)
2016年3月每月市況分析 (4月5日)
2016年2月每月市況分析 (3月5日)
2016年1月每月市況分析 (2月5日)
2015年12月每月市況分析 (1月5日)
2015年11月每月市況分析 (12月5日)
2015年10月每月市況分析 (11月5日)
2015年9月每月市況分析 (10月5日)
2015年8月每月市況分析 (9月5日)
2015年7月每月市況分析 (8月5日)
2015年6月每月市況分析 (7月5日)
2015年5月每月市況分析 (6月5日)
2015年4月每月市況分析 (5月5日)
2015年3月每月市況分析 (4月5日)
2015年2月每月市況分析 (3月5日)
2015年1月每月市況分析 (2月5日)
2014年12月每月市況分析 (1月5日)
2014年11月每月市況分析 (12月5日)
2014年10月每月市況分析 (11月5日)
2014年9月每月市況分析 (10月5日)
2014年8月每月市況分析 (9月5日)

[ 首頁 | 前 10 頁 | 1 2 | 後 10 頁 | 尾頁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