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从左宗棠身上学到什么?
天天清心
2025年9月3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8月24日)

读完《左宗棠全传》已经快一周了,却迟迟无法动笔写下读后的感受。

不是没有感受,而是感触太多,实在无法聚焦。

一个人,本身就是立体全面的,不能单纯的好与坏、忠与奸来评价。在历史课本上只有“收复新疆”几行字的左宗棠,他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我一时无法准确回答。于是,一搁,再搁。

今天凌晨,因为工作的事情醒来。千头万绪理不出个思路,我颓然地叹气,委屈、焦虑夹杂着不甘,负面情绪越来越浓

不知为何,左宗棠突然从我的脑海里跳了出来,看他正义凛然站在我的面前,想着他的经历。大脑突然一激灵,好似突然有了头绪,重新振奋了精神。

我从左宗棠身上学到了什么?

我想,首先是他身处贫困恶劣环境依然保持向上的精神。左宗棠出生于1812年,比曾国藩小1岁,大李鸿章10岁。和后两者不同的是,左宗棠出生时,正逢湖南长沙湘阴左家塅这个地主家庭日渐衰败。自幼读书,但科举不第的失意,让他把企望迈入科举登第之途的热切心思转为投向经世致用之学上。

21岁,遵照父亲许定的婚约,与湘潭大家闺秀周诒端结婚时,他是赘婿。

婚后经历三次科考失利,花去并不富裕的家庭大量钱财,他心中有愧。

他崇拜诸葛亮,敬仰其绝世的才华和救世能力,无论才学、带兵还是为政、济世,他都向偶像学习。

与林则徐互为敬仰,1850年终得相见,被林则徐称为绝世奇才,并得到林则徐赠送整理的新疆资料和绘制的地图。也为他西定新疆埋下了伏笔。

左宗棠一生清贫,花甲之年,遭遇至亲接连去世的悲痛,拖着老迈的身躯,依然前往陕甘平定回民起义引发的暴乱。

真可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份韧劲让人感佩。

第二,是他即使大器晚成依然不忘济世为民的情怀。李鸿章21岁考中举人,诗文博得曾国藩的青睐;24岁被点为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而左宗棠关心国家形势,却隐居青山白水洞,饱读舆地农兵之书。直到41岁才决意出山,做了湖南巡抚张亮基14个月的幕僚。43岁,他再度出山,又成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直到48岁时,他投身曾国藩营下,在曾国藩的奏请下,朝廷命左宗棠募练楚军,这才有了左宗棠崭露头角的机会。

48岁,才开始独挡一面,妥妥的大器晚成。但左宗棠一直以“不为名儒,即为良将”为志向,无论是做幕僚,还是成为将领,左宗棠始终不忘初心。无论是平定太平军,还是镇压回民起义,他都将民生社稷放在首位,恢复生产生活,保护文脉传承,尽最大努力让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1885年,73岁的左宗棠因病逝世后,福州“城中巷哭失声”,百姓纷纷议论“朝廷失一良将,吾闽失一长城”。

第三,是他就算面对强敌依然寸土必争绝不言和的刚烈气节。

史上总有人将他和李鸿章相比。面对欲壑难填、骄纵跋扈的外国侵略者,软弱无能的清王朝一味妥协退让,乞求以此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李鸿章变成了这一派的拥护支持者,他代表清王朝签下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左宗棠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初,就主张坚决抵抗,反对和议。他预见一旦妥协令英军得胜,海外各国必将纷起效尤,中国自此将国无宁日。

在新疆时,他识破俄国代表的间谍目的,义正言辞地诘问俄国代表,并强力释放对于伊犁坚决主战的信号。在国家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有礼、有力、有节地打消了俄国借机从新疆“揩油”的企图,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越南从1804年起成为中国属国。咸丰朝以后,法国开始积极钻营,试图占领越南;而越南也见法强华弱,偏向依附法国。面对法国对越南及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的觊觎之心,左宗棠表示要坚决抵抗,绝不退缩。

与此同时,认为“对法战事,不能不郑重,可和则宁和”的李鸿章,却与法国代表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

得知这一信息的左宗棠,大骂李鸿章卑缩懦弱,并表示要“亲往视师”,收复越南。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左宗棠作为一代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与爱国热忱令人动容。

从左宗棠身上学到了什么?

一个寒门子弟,一个科举失意者,一个倒插门的女婿,能在列强横行的中华大地上,在满朝勋贵,肉食者无数的强者丛林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

是他的远见卓识,他的雄才伟略,他的革故鼎新,他的务实肯干,他的勤政爱民,还有他的初心不忘,他的崇高气节,他的爱国情怀······

至死,他依然以“今亮”为自己署名,为的是向自己的偶像诸葛亮看齐······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