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贞观帝鉴:李世民为何执着于楚臣郤宛之冤?
灵均易學
2025年11月21日

(原文發表於20251113)

贞观帝鉴:李世民为何执着于楚臣郤宛之冤?

 

“以邪败正,楚有郤宛之诛”,李世民在《帝范》中的这句论断,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位帝王对治国根基的深刻警醒。千年前楚国的那场冤案,被贞观天子视作镜鉴,其中深意值得后世反复品读。

 

春秋末年的楚国,左尹郤宛以正直温和闻名,深得百姓爱戴,却也成了奸臣费无极的眼中钉。费无极设下毒计:先教唆郤宛以甲兵为礼宴请令尹囊瓦,转头又向囊瓦诬告郤宛欲借宴会行刺。昏聩的囊瓦不辨真伪,仅凭门外陈列的兵器便认定郤宛谋反,下令围剿其府邸。

 

百姓素来敬重郤宛,即便被鄢将师以死罪胁迫,也只肯扔些枯草秸秆点火,可见民心向背。最终郤宛全家葬身火海,仅其子伯嚭逃奔吴国,还株连了阳令终、晋陈等贤臣。直到沈尹戌直言进谏,点破费无极“遮蔽大王耳目”的真面目,囊瓦才诛杀奸臣平息众怒,但楚国朝政已因此动荡衰败。

 

李世民对这起冤案的解读,藏着贞观之治的密码。他亲历隋末乱象,深知“邪胜正衰”是亡国祸根。郤宛之死的核心,在于掌权者囊瓦“惑于谗言”,放任奸邪构陷忠良——这正是李世民最警惕的治国大忌。他执政时力挺魏征等直臣,驳斥李神通“以亲压功”的诉求,正是对“邪不压正”的践行。

 

在李世民看来,郤宛的悲剧绝非个例,而是“暗主庸君之所迷惑”的必然结果。奸臣费无极屡次制造冤案,从太子建到伍奢再到郤宛,皆因君主失察、权臣昏聩。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反复强调“兼听则明”,甚至鼓励臣子犯颜直谏——唯有阻断谗言通路,才能避免“忠良泣冤”的重演。

 

历史的回响从未断绝。李世民借郤宛之诛警示后人:奸邪的破坏力,不在其手段高明,而在掌权者是否有辨伪存真的智慧。当“邪”能畅通无阻,“正”便会寸步难行,最终动摇国本。

 

这则跨越千年的政论警示,至今仍发人深省。你如何看待奸邪与忠良的博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别忘了转发给更多人共读这份帝王留下的治国智慧。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