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綜述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一個國家因為糧食出了問題,那必然會引發之後的各種危機。 英國就曾在歷史上經歷過一次農業大蕭條時代,雖然那時的英國是全球第一,但就因為這次農業大蕭條,打擊了英國傳統貴族,甚至喪失了英國在當時的工業壟斷地位。 ![]() 大蕭條前的世界工廠 19世紀中葉,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建立了以紡織、鋼鐵、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五大工業部門為核心的工業體系,成為了“世界工廠”。 1840年,英國的工業生產佔世界工業生產總量的45%,排名第二的美國僅佔11%;英國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為25%,排名第二的美國僅為9%。 ![]() 在此背景下,英國的經濟政策也在發生變化。 工業革命完成前,英國長期奉行的是重商主義和保護關稅政策。國家為了開闢海外市場,為本國商人爭取壟斷地位,不惜採取一切手段來排除外國勢力的競爭。 但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擁有強大工業實力的英國商人,不再需要國家力量的幫助,他們只需要世界各國都開放市場,讓商品自由流通、自由貿易。這樣就可以為本國的工業產品打開銷路。因此,重商主義政策逐漸變得不再適用,自由貿易政策開始走上前台。 ![]() 自由貿易政策源自於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理念。亞當斯密主張國家對經濟應該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不要去干涉。 他認為,不干涉個人經濟活動的政策就是最好的經濟政策。在此理念的指導下,他反對重商主義,要求停止政府對國內貿易的干預,廢除《穀物法》,取消保護關稅、行會制度和專賣制度,消除一切障礙,使生產、交換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進行。 ![]() 19世紀中期以後,英國將自由貿易政策作為了基本國策並長期奉行在自由貿易政策的指導下,英國社會進入了維多利亞的“黃金時代”,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都達到了頂峰。 在此背景下,英國政府也逐漸將“自由放任”原則作為了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 然而,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農業大蕭條的到來,自由貿易政策和“自由放任”原則的弊端逐漸顯現了出來。 另外《穀物法》的廢除標誌著自由貿易政策正式進入農業領域,也正因此,英國的農業開始失去了關稅保護,這為未來的農業大蕭條埋下了隱患。 ![]() 世界工廠為何會大蕭條? 毋庸置疑,在大蕭條之前,英國是富足、發達且問鼎世界的國家。像這樣一樣強大的國家,為何會進入農業的大蕭條時代呢? 連年的惡劣氣候連續多年的惡劣氣候條件曾一直被認為是英國農業大蕭條的直接起因。的確,從1873年開始,英國就連續多年經歷了極端惡劣的氣候,極大地影響了農業特別是穀物種植業的生產。 ![]() 1873年的秋冬季節,由於雨量過多,天氣陰冷潮濕,農作物的收成銳減。 1876-1879年又是連續多年的多雨、潮濕天氣;特別是1879年,貝克郡的恩格菲爾德的降水量比往年高出了35%、林肯高出了33%、沃克索普高出了29 %,農業又是連年歉收。 連續多年的惡劣氣候給英國農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也加速了農業大蕭條在全國范圍內的蔓延。 ![]() 在英格蘭東南部的穀物種植郡,大蕭條來得更迅速也更明顯,農業利潤大幅下降、農場不斷破產、地租一再下降。 在西北部的畜牧區,起初受到大蕭條的衝擊較輕微,但80年代後蕭條也逐漸加重。 約翰卡爾菲特曾說:“這個國家正處於我所知道的最糟糕的時間段,惡劣的天氣正在摧毀這個國家的農民和農業。” ![]() 海外廉價農產品的衝擊除了惡劣氣候的影響,海外廉價農產品的衝擊也是大蕭條的主要原因。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在1850年預測,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北美都不太可能出現小麥過剩,英國會繼續依賴來自歐洲的糧食供應。 1866年,也有英國人樂觀地估計,除非運輸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種植方法可以改進,否則“美國人種植的小麥出口到英國是沒有好處的”。 ![]() 事實證明,英國人都太樂觀了。不論是對自己國家的工業技術還是對自己國家的農業技術。 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美國、阿根廷、俄羅斯等國家開始大面積開墾荒地、種植穀物並大規模發展農業機械化,世界穀物種植面積迅速增加,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也迅速長。 ![]() 另外,世界穀物貿易量的增長還得益於交通運輸技術的進步。 19世紀中葉,海運還以帆船為主,遠途運輸耗時長、費用高。但19世紀70年代以後,海上交通運輸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鐵製和鋼製的汽船逐漸取代了帆船,由於它們的船體更堅固、運量更大、耗時也更短,因此國際海洋運輸費用得以大大降低。 除了海運,陸路交通運輸技術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產糧大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都修建了連接產糧區和港口的鐵路,美國僅在七八十年代就修建了4條橫貫東西的鐵路幹線。到1880年,美國已經建成了9萬多公里的鐵路。 ![]() 由此可以看出,產量的迅速長和運費的下降必然大大降低了國際市場上的穀物價格。於是,大量廉價的海外穀物開始進入沒有關稅保護的英國,英國國內的穀物價格也因此迅速下跌。成本較高的英國農場主在自由交易的市場中根本沒有競爭力,最終破產的破產、倒閉的倒閉。 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海外廉價穀物湧入,一些英國高級官員開始擔心這會影響英國的農業發展,甚至會影響英國的國防安全,提出主張實行關稅保護,來減少對海外穀物的依賴,但始終未能形成國家政策。 ![]() 政府缺乏對農業的保護和乾預英國學者JR沃迪認為:19世紀50-60年代英國完全實現自由貿易是致使19世紀末農業大蕭條的重要原因。 的確如此,就小麥進口量而言,在《穀物法》廢除後的19世紀50年代,英國小麥的進口量僅為80萬噸;60年代就上升至150萬噸;70年代進一步增長到200~ 250萬噸;到80年代達到了300萬噸。可見,《穀物法》的廢除對英國穀物進口量的增加有著巨大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缺乏關稅保護的英國農業在海外廉價農產品的衝擊下開始一蹶不振。而英國政府卻沒能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對農業進行干預,繼續堅持自由貿易政策,對經濟社會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這使得英國農業在海外廉價農產品的衝擊下根本無法應對,陷入了嚴重的蕭條之中。 ![]() 大蕭條後改變各方局勢 改變了英國農業生產結構和經營模式農業大蕭條最直接影響了英國農業的生產結構。 首先,受大蕭條打擊最重的是英國的穀物種植業,其種植面積、產量、收益都大幅下降。因此,英國的畜牧業,園藝業以及果木種植業等卻獲得了大發展,這就改變了英國傳統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分佈。 另外在農業大蕭條的打擊下,英國的大型租地農場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農場的崛起,英國農業的經營模式也發生了變化。 ![]() 改變了英國政局農業大蕭條不僅影響了英國的農業,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國政治權力的更迭與國家干預的加強。 農業大蕭條期間,隨著土地價值的下降,英國土地貴族階層的經濟實力被大大削弱,他們的政治特權因此無法繼續維持。成長起來的工業資產階級逐漸掌握了英國的政治大權,從而改變了英國傳統的政治格局。 另一方面,隨著農業大蕭條的加劇,英國政府對經濟社會所採取的“自由放任”原則也遭遇了挑戰,嚴峻的形勢逼迫英國政府逐漸放棄了這一原則,開始加強對經濟社會的干預。 ![]() 英國喪失了工業壟斷地位在農業大蕭條的持續影響下,英國從海外進口的農產品越來越多,這使得英國的有形進口不斷增加。而同期,由於國際市場上工業品競爭日趨激烈,英國的有形出口增速緩慢。因此,英國的有形貿易逆差不斷擴大。 有形貿易逆差的擴大導致了大量資本的外流,從而導致了英國國內的工業生產缺乏足夠的資本進行更新換代,最終加速了英國工業競爭力的下降和壟斷地位的喪失。 ![]() 結語 這場始於19世紀70年代的英國農業大蕭條是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時間長、影響力大,給英國農業尤其是穀物種植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這些打擊幾乎摧毀了英國的傳統農業模式。 然而,農業大蕭條在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積極的因素。這些因素不僅給當時的英國社會造成了一些變化,更重要的是它對未來英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至此,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與其說此次農業大蕭條對英國而言是一場災難,不如說是一次變革。因為相比農業大蕭條給英國所造成的短暫且有限的破壞而言,它給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所產生的改變和影響才是廣泛而深遠的。
文章來源: 汗青史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