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胡適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本人的學術素養很好,也算是新文化運動的一位巨匠,然而胡適這個人的人品,恐怕多多少少有點小問題,至少心胸不是很開闊,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跟大家來聊一聊,胡適年齡比毛澤東主席大兩歲,他成名也早,說實話胡適成名的時候,毛主席當年還只是一個知識青年而已,胡適留洋回國之後,由於名聲海內外,所以北京大學聘他去做教授,月薪260個大洋。 大家知道這是一筆多大的錢嗎?我們做個對比就知道了,胡適當了教授的大概半年一年之後,毛主席也從湖南來到了北京。 當時毛主席有三種選擇,一去考北京大學讀書,二到法國去留學,三開始自己的革命生涯,經過半年的思索之後,毛主席毅然選擇了第三條道路,後來才有了開天闢地般的偉業。 那麼在北大待那半年,由於毛主席並沒有想去考學讀書,而是一頭鑽進圖書館求學,所以經人介紹,他捎帶腳也在圖書館打個零工,這個零工一個月才8塊大洋,是胡適收入的1/30,也就是說胡適一天干的,是毛主席一個月幹的,兩個人的地位差別是很大的。 可是後來的事情咱們都知道了,他們兩個人創造的功業,那也是天差地別的,但是由於有了這麼段歷史,兩個人當年也算是相知相交,惺惺相惜,後來兩個人走上了不同的革命道路。 上世紀50年代之後,新中國建立了,而胡適跟著老蔣流亡到了台灣,有一次有記者就挺好奇就問胡適,說聽說當年你在北大干教授的時候,毛澤東他就是在圖書館打個零工,但是當時就已經很有名聲了,那麼毛澤東為什麼不考北大去讀書,去當你的學生呢? 您猜胡適怎麼講,胡適竟然說,我當年聽說過毛澤東這個人,但是我感覺他能力一般,說實話他要考北大考不上,所以我根本不是毛澤東的老師。 這個話說得就有點拖大了,毛澤東當年進北京的時候,已經二十五六歲了,他在湖南相當於讀了當時的大專,而且成績非常好,主席不是不要去讀北大,他完全有能力讀北大,甚至他出國留學都完全沒問題。 只是經過長時間的思索之後,主席他老人家意識到了,解決中國的問題必須留在中國,以實踐出發,而不能停留在書房之中。 說實話,這樣的思想,恐怕不是胡適這樣的舊學者,能夠體味到的,但是你不承認毛澤東的學術能力,非說人家北大都考不上,這未免有點太小心眼了。 而且小心眼的事還多了去呢,上世紀50年代,大陸的媒體發表了一批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毛主席的詩詞,說實話從重慶談判開始,就廣為國人所知。 一首《沁園春·雪》,整個國民黨那麼多的文人,沒有一個能寫出這樣來的,所以主席詩詞有多麼高的文學成就,估計是人所眾知的。 然而胡適讀到了主席的一首詞之後,竟然給出了很低的評價,哪一首呢?《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詞是這樣的。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這首詞寫得有多棒,相信中國人都讀得懂,不光是詞美,更關鍵的是寄託的哀思和鬥志,然而胡適讀了這首詞之後,他怎麼說? 他說我怎麼感覺這個詞不押韻吶,上半闋和下半闋押的韻腳不一樣,說毛澤東是不是連什麼韻腳都不知道,怎麼能寫出這樣的詞來呢? 是的,這首詞的上下兩闋韻腳真的不一樣,作者本人都說過,情之所至不能以詞害意,所有搞過文學的人都知道,格律我們當然是要講究的。 但問題是不管是詩還是詞,它都是要抒發我們,內心中最真實的情感,所以當真情實感湧動的時候,完全不能在意,格律給我們畫下的藩籬。 而胡適似乎連這點都不懂,是,他可能讀不出這首詞裡,傳達的哀思和鬥志,就只能在韻腳這些小問題上找文章了。 這首詞的詞牌是蝶戀花,巧了,胡適也寫過一首詩,也跟蝴蝶有關,胡適不是覺得毛澤東的詞不好嗎?我們給大家念念胡適的詩。 蝴蝶,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這也叫詩,比打油詩還不如,能寫出這樣詩的作者,還好意思去評價毛澤東的藝術成就,說實話,我覺得在民國還有一位詩人,可以稱得上跟胡適媲美,我們把這位詩人的詩也念給大家聽聽。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躂。是的,胡適的藝術成就,那真的堪比張宗昌。
文章來源: 照理拍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