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軸心世紀 了解「人類早期歷史」之後,究竟宗教、哲學思想和文化怎樣發展的呢? 在1949年,德國哲學家雅斯佩斯(Karl Jaspers)在他的著作「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了一個名為「軸心世紀」(Axial Age)的哲學發展理論(Axial「軸心」的意思是Pivotal即「關鍵」);他指出歷史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理念,都是在公元前800-200 B.C.之間的六百年內發揚光大,在這期間,不論是西方、印度及中國,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湧現,重心人物就是: · 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B.C.); · 印度的釋迦牟尼(公元前563-483 B.C.);和 · 中國的孔子(公元前551-479 B.C.)。 這三個歷史上具影響力的哲學家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內,在世界不同的地區,互無聯繫的情況下個別平衡發展重點有異的人生價值觀;他們繼而周遊列國,廣收門生,有跨地域和時空的影響力;究竟這是巧合抑或冥冥之中由神引導呢? 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而亞里士多德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三人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廣泛,包含道德、美學、邏輯、科學、政治和玄學,影響深遠,包括牛頓的現代物理學基礎和神學的理性研討。 亞里士多德倡導的就是「理性」。 釋迦牟尼 印度的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他原本是皇太子,出生於今天尼泊爾的南部。雖然身處皇宮,然而他體恤民間疾苦,看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在菩提樹下悟道而看破紅塵出家成佛。 佛教認為人類沉淪於苦迫之中,要不斷地輪轉生死,惟有修行得到解脫的人,才能脫離輪迴,得到正果,達致「涅槃」(Nirvana),即是圓寂、無為、解脫、自在、安樂和不生不滅的極樂世界狀態。 釋迦牟尼倡導的就是「善行」。 孔子 孔子在春秋時代末期生於魯國,即是現今的山東省,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人生價值觀思想。孔子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 孔子又認為人要修養成為「君子」,「君子」並非貴族或士大夫,而是「聖人之下,富有禮義規範的人」,具有高尚道德標準的人,人格理想的終極目標。「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捨身取義;關於「君子」的教導,孔子還說: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即不會離經叛道)。」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和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都是「君子」的一些基本指引;而孔子倡導的就是「禮義廉恥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