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4 | |||||||
印度宣教 保羅原本有一個向東傳福音的計劃,這完全合乎「大使命」的指引,然而被神攔阻,因為神有一個更加美好的策略和路線圖。另一方面,神亦沒有忘記東方的傳福音需要,相傳使徒拿但業和多馬去了印度宣教: 拿但業(又名巴多羅買)——耶穌升天之後,他攜帶馬太福音去到印度傳教,後來被暴徒剝皮而殉道;古代教會用三把剝皮刀為標誌,來象徵他為宣揚福音而殉道的精神;和
中國的景教和基督教發展 有傳說拿但業或多馬亦將福音帶到中國,但有確實歷史紀錄的,就是在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基督教以景教(意即光明和景仰神的宗教)形式,從大秦國(即波斯),由阿羅本(Alopen Abraham),率領「聶斯托利派」(Nestorianism)傳教團從波斯抵達唐朝首都長安開始;當時傳教團由首相房玄齡迎接,後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 那個時期的唐朝,十分開放,歡迎各國的人,包括阿拉伯的穆斯林和薩珊王國的波斯人都來到中國;而阿羅本是「亞述東方教會的聶斯托利派」差往中國的使者。 到了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景教為唐朝所認可,唐朝政府甚至資助教會在長安義寧坊修建教堂。唐高宗年間,阿羅本被奉為「鎮國大法主」。 雖然當時的唐太宗歡迎並資助阿羅本建立教堂,但他本人並不信奉景教;與大多數中國人一樣,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最終,景教在唐朝滅亡後便衰落。 直到明末(1583年),耶穌會意大利籍傳教士利馬竇(Matteo Ricci)來到澳門,他在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試圖進京,因未能立足而折返南方。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利馬竇再次進京覲見明神宗,終於獲得永駐在京的許可,在士大夫中建立了良好的聲譽和關係,開啟了日後其他傳教士進入中國之門。 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耶稣會的修士得到清初統治者的重用,順治皇帝與德國籍的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建立起密切的君臣關係,先後賜其「通政大夫」、「太常寺卿」、「通玄教師」等多種封號;官階升至正一品,稱他為「瑪法」。後來順治甚至下詔允許他「隨意出入朝中,凡有啟奏,俱准逕入內庭,不循常例」,得到了最高的地位和出入的自由。順治皇帝臨終之際,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徘徊不定,湯若望建議挑選曾經患過天花而具備免疫力的皇三子(即康熙)為帝,幫助順治在選擇太子的事上,作了最終的決定,也為「康乾盛世」立下基礎。湯若望獲得清朝統治者極大的尊崇,在中國歷史上受到如此禮遇的傳教士僅此一人。當時的順治皇帝御筆親書「通微佳境」,製成匾額懸掛於宣武門的天主教堂;湯若望還把順治帝御制碑文刻成石碑豎立在教堂前面;這一舉動等於默認了湯若望有自由傳教的權力。由於湯若望的聲望,中國境內的傳教士都得到了保護,入教的群眾達萬人以上,在1700年,中國的信徒達到30萬。 然後在嘉慶十二年(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抵達澳門翻譯聖經;在1814年,第一個中國新教徒蔡高受洗。馬禮遜同年在廣州出版新約聖經,然後在1819年於馬六甲出版舊約聖經。在道光三年( 1823年),馬禮遜按立梁發為第一位中國新教牧師。 繼而在咸豐四年(1854年),英國傳教士戴德生受中國傳教會差派來華,抵達上海傳教。他在1866年創立內地會,策略為「憑信心過生活、工作」;這樣的生活觀念,帶給中國信徒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