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諸子百家思想 中國的優越文化建基於「諸子百家」思想;「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哲學思想代表人物,而「百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術派別。當時眾多學說紛紛出現,互相爭鳴,可以說百花齊放,多姿多采,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光輝時期,理念函括現今的主要政治思想;後來漢武帝在公元前134 B.C.獨尊儒術,令儒家思想脫穎而出,孔子更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479 B.C.)的儒家理念著重「仁」的德性,包括「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富有「人文主義」精神,對中國歷史與文化有極深遠的影響;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及「父父子子」的關係是牢不可破的,因此形成「君主政體」(monarchy)的統治理念;然而這個「君臣父子」關係的「責任與位份觀」與聖經歌羅西書3:18-4:1的教導不謀而合。而另一方面,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公元前372-289 B.C.),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就是將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王在最後;他認為政權要有愛民之心,凡事以人民的福祉為首要;這個理念亦與「民本主義」,甚至「民主主義」相符。 而其他的「諸子百家」思想,實在亦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 墨子(公元前468-376 B.C.)——墨家著重「愛」,基本思想是「兼愛」與「非攻」;「兼愛」就是愛人如己,期盼人與人之間可以互愛互助;而「非攻」就是反對大國侵略小國,倡議和平共處。他的理念與「共產主義」及「和平主義」相近; · 老子(公元前600-470 B.C.)與莊子(公元前369-286 B.C.)——道家著重「道」,認為人應該順從天理,依循自然的法則,無為而治;這是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初期君主的治國政策。理念與「自然主義」相近;和 · 管仲(公元前725-645 B.C.)——法家著重「法」,而管仲是春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戰國時吳起與商鞅等人推動發展理念,遂成為一個學派,令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國。管仲是齊國的下卿,卻被視為中國歷史上官員的典範;他在任時,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廢除井田制,建立土地稅收制度,允許土地買賣及「私有化」(privatization),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理念與「法治」(rule of law)相近。 中國文化與基督教 從「諸子百家」的思想來看,內容都有基督教教義的零碎影子,所缺的就是:
· 一神觀——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亦說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所說的「天」與老子稱的「道」,實在即是神,但概念並不清晰;(相對基督教所相信的神有位格,全知及全能,同時獨一無二); · 原罪觀——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的主流觀點;然而同是儒家的荀子卻唱反調,認為「人之初,性本惡」,這卻符合了亞當犯了原罪的聖經教導。孟子認為通過教化,人的善性可以發揚光大;而荀子則倡導教化,可以將人的惡性轉向為善;(相對基督教認為人的原罪,與生俱來,不能靠個人的努力可以撇除,只能靠耶穌的寶血,才可以抹淨); · 人生觀——儒家的為人之道,乃是「大學」的三綱領與八條目,即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步驟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基督教卻教導人生要「榮神益人」); · 救恩觀——儒家鼓勵人修行做君子,止于至善;(然而基督教說明,世人不能行善拯救自己,惟有藉著主耶穌的十字架救贖,人才可以得到永生);和 · 永生觀——孔子曾說:「不知生焉知死」;對儒家來說,人死後,他的精神和貢獻,會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和觀念上可以繼續發揮影響力,即是精神不死;(而基督教卻相信人死後有審判,信徒死後會復活,永遠與神一起;非信徒則就會永遠與神隔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