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2 | |||||||
中國文化的優越性 中國文化有豐富的生命力和優越性,否則不能持續數千年,優點如下: · 國家、人種、文化及傳統統一; · 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看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 人生目的強調「知書達禮」的君子人格與價值觀,不是個人成就或者幸福; · 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在農業社會可以自供自給; · 中國人聰明勤奮,在農業、工業與商業社會有強勁的生產力; · 教育普及,有教無類,可以追上時代的步伐,對現今的科技社會,亦有一定的貢獻;和 · 人口眾多,在消費社會有不可忽視的市場與購買能力。 鄭和下西洋 西方有冒險家例如哥倫布,在十五、六世紀時橫渡海洋,找尋新貿易航線和國土擴展勢力,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建立了不同的殖民地。 而中國亦有航海家鄭和,遠赴南洋甚至東非的肯雅(Kenya),然而中國人並沒有將這些地方「殖民地化」(colonization),更沒有剝削當地的資源。 鄭和(1371-1433年)是回族人,出身於回教世家,但亦同時信奉佛教;他是明朝的太監,在1402-1433年之間奉派出使下西洋七次,成為中國的偉大航海家。 在1405年(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差派鄭和率領龐大的240多船隻、27,000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浩浩蕩蕩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開闢主要航線,展示國力,亦增進了中國與東南亞,遠至東非地區的商貿關係,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洋大國。 至於哥倫布,他在鄭和之後差不多六十年,於1492年首航找尋去印度的海路,結果無意中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而他的探險隊只有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規模遠遠遜於鄭和的艦隊。 中國的衰落時期 中國文化存在了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優勝地方,國勢去到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的「康乾盛世」(1684-1799年),無論軍事、政治、社會、經濟、民生與文化各方面,都達到顛峰,然而之後的嘉慶繼位,清朝便由盛轉衰,主要原因如下: · 中國人自恃國力強大便故步自封,自以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文化水平是全世界最高的,而輕視西方的發展,不思進取,拒絕對外開放,甚至將西方科技也拒之門外; · 官員腐敗情況嚴重;和 · 西方的軍事力量日漸強大。 19世紀上半葉,西方各國屢次派使者前往中國協商,建立貿易關係,然而清政府以天國自居,拒絕與外國平起平坐,結果進展不大。當時英國對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需求甚殷,形成對華貿易出現逆差;為了平衡貿易差距,英國在印度種植「罌粟」製造鴉片進口至中國;鴉片除了影響國民健康之外,清政府更流失大量的白銀,因而與英國開戰,導致「鴉片戰爭」(1840-1842年)爆發及「南京條約」(1842年)的簽署;中國閉關的大門,亦從此打開,標誌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因國債的問題,清朝發生通貨膨脹,國力也持續衰退,被列強不停侵略;清朝後期被迫與列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除割地、開港及賠款之外,還讓外國派駐軍隊於北京,中國主權逐漸流失,亦因此導致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清朝的帝制,建立「三民主義」的「中華民國」共和制度。 無奈國家已經多年積弱,地方派系爭權奪利、貪污問題嚴重,繼而軍閥割據、北伐、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都令到中國的國勢落到谷底。 五四運動 中國被列強侵略而開放門戶,國民開始研究西方文化,尤其是「甲午戰爭」(1894年)之後,深切反省國家衰敗的因由。 國家屢戰屢敗的屈辱,內外交困,激發了愛國青年的救國熱情,終於在1919年5月4日爆發了北京的「五四運動」;事件緣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之後,列強於同年在巴黎召開的「巴黎和會」,議決把德國在山東的中國權益轉讓給日本,而沒有歸還中國,引致國民上街遊行,對當時的北洋政府表達不滿;而這種情緒影響青年人對中國文化的反省,發展以後「白話文運動」的推行,爭取自由與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的思維。 當時的知識份子除了探索「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與「賽先生」(science科學)的路線之外,「馬克思主義」的理念以及1917年的「俄國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帝國而建立了蘇聯,當時都激發了中國愛國者的反應和行動。
─ 待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