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3 | |||||||
「演化論」的演化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演化論」(Evolutionary Theory)的運作。 「演化論」的成立都有一個演化的過程,「演化」的概念在二千多年前的希臘和中國都曾經提及,但是主要是古人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並沒有被直接用作描述生命的變化;例如在莊子的哲學中,他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而「道」本身是萬物之源;「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人如果得「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這個說法十分接近現代的科學和哲學思想。 以前一向沒有很多人明白和接受「演化論」,直到1858年達爾文提出了他的學說,強調生物的演化過程,並以「天擇機制」(Natural Selection)作為解釋演化現象的理論,「演化論」才被普遍認受和推廣。 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那麼長? 在達爾文之前,甚至在達爾文的時代,人類對「現代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和「遺傳學」(Heredity)的認識不多,所以他們對生物的來源和演化過程,包括「天擇機制」(Natural Selection),都有很多誤解。 例如,根據達爾文時代以前的想法,因為地球上的樹木越長越高,長頸鹿為了吃到樹上的葉子,就必須努力伸長脖子去吃;由於脖子越用越發達,所以脖子越來越長,而特性可以遺傳下去,便成為今天的長頸鹿──從「現代分子生物學」來看,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達爾文的「演化論」卻用「天擇機制」的理論去解釋,即是在古代有脖子長短不一的長頸鹿,在乾旱的時候,地上的灌木枯萎,短脖子的長頸鹿因為吃不到灌木,逐漸死亡而便被淘汰;而長脖子的長頸鹿,因為吃到樹上的葉子,所以生存到現今──從「現代分子生物學」來看,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 生物學家後來發現,受到遺傳基因的限制,生物的遺傳是不會受環境因素而改變的,對達爾文的理論發生了衝擊;然而後來在1901年,科學家發現,遺傳基因可以發生「突變」(mutation),所以「演化論」經過調整,而獲得更新。 「突變」是指遺傳的物質發生改變,包括染色體數目和結構變異,不過突變未必一定對個體有益,很多時候反而對個體有害。 然而根據新的理論,生物藉著突變和「生存競爭」(fittest for survival)的淘汰過程,「有利突變」(advantageous mutation)發揮了作用,進行了「天擇機制」的演化。 同樣的長頸鹿故事,在古代的長頸鹿,由於發生各種「突變」,而出現了長度不等的脖子;其中頸長的長頸鹿在生存的競爭中,有攝取食物的優勢,頸短的被自然淘汰,結果今天惟有脖子長的長頸鹿才可以生存下來。 長頸鹿的脖子問題,只是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演化的過程已經有數個不同的版本,但是今天仍然沒有一個確實的答案;此外,還有很多的疑問: · 與長頸鹿在同樣生態環境生存的動物,為什麼沒有演化成為「長頸牛」、「長頸羚羊」和「長頸斑馬」? · 在化石當中找不到古代有脖子長短不一的長頸鹿;和 · 「突變」通常只發生在細胞的微觀(micro)層面,例如現今世界各地人種的差異,還有蚊蟲經過多年的適應,便產生對殺蟲劑(DDT)的免疫能力;但是「突變」並沒有延伸至宏觀(macro),例如由猿猴到人類的進化的層面,所以突變並不能完滿解釋長頸鹿為什麼會有長脖子。 對於這些難題,科學家亦只能回應,迄今還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但是隨著科學的進展,「演化論」需要不斷的修正,科學家指望這個謎將來一定會水落石出。 要留意:雖然科學理論會不斷地更新,但是聖經的原文,從最初到現今都未曾修改過! 希望科學理論不斷地更新修正的時候,會將聖經和科學理論之間的鴻溝收窄,最終達到一致;例如「先有雞抑或先有蛋」的問題,就有一個非常好的示範作用。
(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