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8 | |||||||
科學 最初自然界與物理界一片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神說:「讓牛頓出來!」世界豁然開朗,一片光明。 此事未了,魔鬼嚷叫:「哎!愛因斯坦出來!」世界回復原來黑暗。 以上可以說明物理學的進化史;物理學從觀察和瞎猜,發展到牛頓在「力學」(Mechanics)有驚人的突破,物理學開始按步就班環繞著牛頓的「古典機械力學」(Classical Mechanics)發展。 到了1800年末期,一般科學家都以為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到達盡頭;在1875當「量子理論」(Quantum Theory)之父普朗克(Max Planck)進修大學物理學時,他的系主任曾對他說:「物理學只是知識的其中一個部門,這個部門差不多快要完滿結束了,一切重要的理論都已經被發現,不值得進入物理學系了。」 誰知不到三十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論」,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還有海森堡(Heisenberg)提出「測不準定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終於引致「古典物理學」(Classical Physics)的崩潰,興起了科學史上的重大革命。 然而科學的新發現並沒有幫助人明白更多,只有叫人發覺他所知的愈來愈少。 力學(Mechanics) 根據牛頓的「古典機械力學」,假如我們知道一個「運動物體」(object),包括原子,現在所處的運動狀態、速度和作用在它上面的力度,那麼物體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位置」(position)和「速度」(moving speed),根據力學的原理,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例如鉛球的「拋物綫」(trajectory)和行星的未來「軌跡」(orbit),都是可以計算出來而預知的。 哲學 從哲學的觀點來看,因為所有物質都是原子組成的,所以所有物體都可以用牛頓的機械論解釋;由此推論,每一事件之間都有一個「因與果的關係」(cause and effect),例如天氣受太陽、自轉、公轉、氣溫、氣壓、風向等種種因素影響,天氣與這些因素便應該有一個「因果關係」。 我們現在不能預測天氣,是因為我們的資料不充份,如果我們能夠收集到全世界的溫度、氣壓、風力及各種可以影響天氣的資料,然後將資料送入電腦分析,那麼理論上,我們應該可以預測明日的天氣,甚至任何日期,任何地點的天氣。 試舉另外一個例子,為甚麼我會寫這一本書,這一行字呢?這是由於我的教育、我所讀的書、我的老師和朋友對我的教導和影響;如果我能夠將這資料放入電腦分析的話,理論上,電腦可以計算出我將來的思想、言語、行為和未來;這就是 「因與果」的本質,也是「古典物理學」在哲學上的意義。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