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2 | |||||||
前言 香港一向是中國通往外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橋樑,開始的時候是一個轉口港(Entrepot);後來在五十年代開始發展輕工業,經濟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起飛,在成衣、塑膠、電子和玩具製造業都執世界牛耳,成為世界上一個製造業中心;世界都公認香港的成就,香港人亦充滿了自信和自豪。 在九十年代初,隨著中國的開放,香港的生產成本日漸提高,所有的工廠在三數年間,全部轉移內地;香港從一個製造業基地變成加工中心和提供後勤支援的總匯,令金融、保險、資訊、物流、運輸及各服務行業,迅速發展,經濟維持高增長,樓市和股市高企,香港成功轉型為一個商貿及金融中心。 在1997年順利回歸之後,人心向好,很多人都期望香港繼續欣欣向榮,樓市和股市更上一層樓,所以香港人都將資金投資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上;結果當1998年亞洲發生金融風暴時,泡沫經濟破滅,很多人都受到拖累,各行業亦受到骨牌效應的影響,經濟停止增長,失業率高企;最阻礙復甦的就是香港人失去了信心,就算有儲蓄和有錢的人也不願意消費,恐怕經濟繼續惡化,引致過度通縮。 2003年初的「非典型肺炎事件」(SARS)更加令香港人跌落谷底,是香港前所未見的慘;直到事件過去,雨過天晴,祖國和香港政府推出多項的刺激經濟計劃,香港人才續漸回復信心。當經濟向好的時候,近期的政治「反修例運動」及醫療「新型冠狀病毒」事故,對香港經濟肯定有負面的影響,期望很快會雨過天晴。 近年來,中國發展迅速,經濟日漸繁榮。香港在這個時候,亦發揮了她的潛質和功用,作為地區的商貿及金融中心,吸引了不少外資和國內的資金,利用香港作為跳板和橋樑,在海外和國內投資,香港自然從中得益不少,經濟更加有進一步的發展。 然而有不少香港人對政府的管治不滿,也對中國的政權缺乏信心,引致2014年的「雨傘運動」及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意圖爭取更高度的民主政制。 香港曾經歷過多次經濟起飛和信心危機時期,包括1957年及1967年的暴動、六四事件、還有回歸前的移民潮,香港都安然一一渡過,就算將來可能再面對嚴峻的政治和經濟困難,我相信香港人只要堅定信心,積極面對困境,一時的逆況,也不過是調節的陣痛,是香港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雨過天晴後,香港人將會變得更堅強和團結。 香港的政治形勢 香港在1997年順利回歸之後,原本形勢大好,中國政府沒有明顯干涉香港政府的運作,比較香港是英國殖民地的時代還少,起碼特首不是中央指派來香港統治的一個殖民地官員,香港也沒有在中國招募政務官、警務人員和專業人士來香港做公務員,真正落實「港人治港」。 回歸的時候,新政府勇於有一番表現和作為,無論在醫療、房屋、教育、社會福利和公務員制度各方面都提出很多改革方案,然而缺乏統籌和周詳的推行計劃,一方面受金融風暴沖擊,另一方面政府又不願意聽到太多的反對聲音,所以凡有議員或市民劇烈反對,便修改或延遲動議和計劃,結果雖然政府的出發點原本正確,但是因為「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亦有因為「決而不議」,終於各方面都不能討好,引致所有的政策都怨聲載道,一事無成。 而這二十多年來,因香港人對中國缺乏應同,所產生的問題層出不窮,例如「選舉制度」、「基本法第廿三條」、「跨境執法」、「高鐵的興建」、「水貨客」和「大陸人自由行」等,顯示不少的矛盾,令特區政府的管治出現種種問題。 實在今天香港政府無論做什麼都會有人反對,難免會順得哥情失嫂意,但是政府不能夠凡事因為有人反對而收回成命,否則一事無成;所以政府應該做一些正確及對大部份市民民生有幫助的事,平衡社會的整體利益,首要令香港保持繁榮和安定,對長遠發展有利,絕對不能短視和急就章;然而是推行的時間表和步驟要深思熟慮,將反對聲音和負面影響,減至最低,不能因輕微的阻力便全盤計劃一筆勾消,成為笑柄。 美國前總統列根,曾因政府動議的法案和計劃被國會推翻或者改到面目全非,因而慨嘆:「如果摩西當天將神在西乃山頒下的十誡,拿到國會辯論,將不知道會改成什麼樣子。」 這是全世界的國家,包括英國的「脫歐」(Brexit)、法國的「黃背心運動」(Mouvement des gilets jaunes)和美國彈劾特朗普總統的政治事件,所面對的同樣困難。
(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