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香港的優勢
香港與其他國內和國外的城市比較,有以下的絕對和相對優勢:
香港的弱點
而香港有以下的相對弱點:
· 租金、工資和生活指數偏高,影響生產成本與競爭力; · 貧富差距情況嚴重,香港有很多富有的人,然而貧窮的人也不少,而香港量度貧富差距的「基尼指數」(Gini coefficient)是區域內最嚴重的。「基尼指數」介乎0至1之間,數值越大反映人民收入差距越大,即收入越不平等。聯合國標籤該指數在0.3以下為情況良好,0.4是「警戒線」,而0.6以上則有可能引發社會暴亂;香港每五年公布一次「基尼指數」,最新公布的數據是2016年的0.539,屬於高危; · 港元與美金掛是維持港元信心的保證,當經濟情況好的時候,這是香港的相對優勢;但是當經濟情況轉壞的時候,就會變成香港的負累,因為港元的利率一定要跟隨美金利率起跌,政府便不能利用利率作為控制香港經濟的有效工具;而外國的對沖基金亦可能針對這一個弱點,趁香港經濟衰退的時候狙襲港元和港股; · 香港人對中國和本港缺乏認同感及凝聚力,只顧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會犧牲小我去謀求香港的整體幸福;例如香港人不會倡議買香港貨或減少外遊、留港消費,公務員亦不願意因為經濟情況差而接受削減工資和服務條件; · 空氣和環境污染是一個問題,但這只可能是一個藉口而不是一個主因; ·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政治取向,會影響香港的投資與營商環境;和 · 世界的經濟衰退難免殃及池魚,影響香港的現狀。
香港的優勢會否被取代?
有人恐怕中國發展一日千里,人才漸多,基建和管理效率日漸改善,很快會追上和取代香港;但是所謂「百年樹人」,要培養人才需要很長的時間,而香港在很多方面現今仍然保持絕對的優勢,然而我們千萬不能自滿和停滯不前,要與時並進,維持我們的絕對優勢和競爭力。
開放「自由行」之後,不少國內旅客蜂擁來香港購物,雖然很多商品在國內亦可以購買,有部份的價錢同香港的也差不多,然而國內旅客始終對香港商品的真確性和素質保證有信心,商店的服務態度和處理投訴的機制,更是遠遠超越內地;不過就算有一天當內地的服務和效率追上香港,中國有多個新香港出現的時候,香港人亦應該為祖國變得更強大和繁榮、制度日上軌道而感覺光榮和驕傲。
中國那麼大,絕對可以容納兩三個香港各自精彩,像美國的華盛頓、紐約、芝加哥和三藩市一樣,各城市對國家發展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功用。城市發展不是一個「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大家都可以共同發展,互補長短,爭取「雙贏方案」(Win-win situation),一齊做「大贏家」;所以香港人絕對不用擔心上海和深圳會取代香港,香港仍然是一顆「東方明珠」,可以對中國的未來方向,尤其是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四類學科的教育系統、ABCD(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计算及大数据)的新科技研究、「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5G)的推廣、「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的發展、「亞投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的經貿影響與「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全球性商經貿運作,都可以繼續發揮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
然而香港人要接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個現實,因為無論從政治、地域、血緣、軍事、經濟、民生及市場各方面來說,中國可以沒有香港,但是香港不能沒有中國。
另一方面,在過去一連串經濟低迷的打擊之下,香港人可能亦要反省:我們如果不自力更新,自求多福,只是曉得怨天尤人,就算有什麼優厚的條件和無論怎樣辛勞工作,也是徒然。
「以下的事可以徹底毀滅我們: 沒有原則的政治野心; 沒有良知的追尋逸樂; 沒有付出努力而獲得的財富; 沒有道德規範的知識; 沒有良心的商貿活動; 沒有人性的科技; 沒有犧牲的宗教信仰。」(甘地)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