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2 | |||||||
民主過程 面對中國的近代史,香港的泛民派不乏愛國之士,他們認同中國過去被列強欺侮的慘痛歷史,理所當然也希望中國富強和香港繁榮;對於外國的侵略和欺凌,包括對釣魚台列島的國權宣示,更是同仇敵愾;所以泛民派和中國政府不是沒有共同語言;他們與中國政府之間的主要分別就是: · 對中國和香港民主化步伐的看法;
· 「六四」事件的情意結;
· 反對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必然性;和
· 立法、執法和司法的三權分立。
但是民主化過程需要時間和適應,速度太快可能會造成社會分化和混亂,或者被外來勢力利用,所以一定要循序漸進;香港的泛民派與中國的當權者都要放下歷史的包袱,多溝通,對話和諒解,求同存異,向前看,不要往後望,就可以建立合作的基礎。 香港的泛民派不能奢望用強硬的方式可以逼使中國的當權者屈服,如果堅持採取對立或者「對著幹」的方式,將會令雙方的距離越行越遠,甚至會有反效果;中國政府尤其不會接受以下的表達方式: · 對抗與冷嘲熱諷的態度;
· 採取任何分裂國家及危害國家安全的行動;和
· 借助外國的勢力。
可惜香港的泛民派與政府和中國的當權者一向互不信任,缺乏溝通,而香港的泛民派除了用煽情的方式謾罵、擲香蕉和鼓勵市民上街遊行之外,也沒有什麼有建設性和實質的事可以做到;這個情況除非有所改善,否則香港的民主化過程,只會在原地踏步,對雙方和香港的市民都沒有好處 而近年來,泛民派越來越激,甚至踏上脫離中國的港獨路線,與國家對立,可以看到對抗的模式似乎在社會中生了根,往往反對黨對香港政府不滿,便採取街頭鬥爭反抗政府的方式,使香港民眾的價值觀錯亂,令政府運作癱瘓,這實非民主、民權和民生之福,不值得堅持。 愛國之心 相信大多數的香港人都愛香港,而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愛中國,但是「愛國」的定義卻各有不同;有人認為凡是中國的傳統和政府的政策都要支持,才是「愛國」;亦有人認為凡是中國的傳統和政府的政策都要批判,鞭策國家改善,才是真正的「愛國」;當然還有很多人以自己的利益作為大前提,對自己有利益,便以「愛國」藉口支持,否則便以「賣國」罪名反對。 對傳統人士來說,「愛國」就是對過去的歷史、成就和價值觀的認同;而對開明人士來說,「愛國」就是對未來的改變、進步和發展過程的憧憬;其實雙方都沒有錯,但是需要互相包容和合作,達成共同目的。 積極的「愛國觀」應該是珍惜現今國家所擁有的,但是亦要不斷檢討,一方面找尋保留成功的因素,去蕪存菁;另一方面,要創造改進的空間,令到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福祉,可以更跨進一步。 有人說:「錯誤和失敗發生成為事實之後,雖然沒有人可以回頭從新開始,但是任何人都可以從現今開始,為一個完美的結局而努力。」
(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