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18 | |||||||
前言
當初期教會解決了一個信仰的難題,保羅又要面對另一個取向的問題。
探望信徒
「第一次佈道旅程」之後,保羅對巴拿巴說,希望回到以前去過的各城,探望信徒的情況;巴拿巴同意,但是他想帶同馬可一齊去。
然而,因為馬可曾經在旁非利亞離開「佈道隊」(使徒行傳13:13),所以保羅對馬可的印象並不好,便告訴巴拿巴他不同意馬可同行;保羅與巴拿巴因而起了爭執,甚至彼此分道揚鑣;一方面,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因此危中有機,令福音更加廣傳。另一方面,保羅揀選了西拉,出發去敘利亞(Syria)和基利家(Cilicia)堅固眾教會。
因為聖經沒有解釋馬可在旁非利亞離開「佈道隊」的原因,所以我們不能評論誰是誰非,然而我們可以考慮下列不同的因素:
1:馬可離開「佈道隊」的原因是為了公事?私事?家事?急事?和 2:保羅對馬可離隊的過去不滿,但是他能否給馬可一次機會?
至於巴拿巴,他顯然有一個很獨立和與眾不同的想法。
巴拿巴的獨立思想
普通人一般都缺乏主見,傾向人云亦云和看風駛?,但巴拿巴不是這樣的人;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則,力排眾議,不會輕易向任何人妥協:
1:當其他信徒對保羅懷有戒心的時候,只有巴拿巴接待他,將他介紹給眾使徒(使徒行傳9:26-27);和 2:當保羅對馬可不滿的時候,他為了支持馬可而與保羅決裂(使徒行傳15:36-41)。
巴拿巴顯然沒有用「月暈效應」(halo effect),即是用「一刀切」的思維和意識去看任何人:意思就是,當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看見他什麼都是美好的;但當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看見他什麼都是平凡甚至醜惡的。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亦有值得我們學習和警惕的地方,我們要儘量避免用「月暈效應」的思維去判斷人,應該儘量客觀地評估每一個人的強項和弱點;因此,一方面我們不要盲從地跟隨任何領袖的所有指示;另一方面,也不要抗拒向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學習;因為聖經才是一切事物的「參考點」(reference point),而保羅、巴拿巴和馬可最後亦和好如初。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