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14日)
一觉醒来,美国人下血本“抢人”了——美国马克·扎克伯格公司,直接出手,开了高达1亿美元的年薪,外加一堆股权期权和签约奖金,目标直指OpenAI的顶尖研究员。结果短短一周,4名中国AI大牛就被挖走了。 这4个人分别是赵晟佳、余家辉、毕树超、任泓宇,都是在AI领域响当当的人物。这四位昔日中国顶尖学府的天之骄子,名字瞬间刷屏。他们,成了这场风暴的中心。 赵晟佳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斯坦福深造,是视觉模型领域的佼佼者;余家辉出身中科大少年班,擅长多模态交互系统;毕树超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在谷歌大脑任职,是图神经网络专家;任泓宇则是自然语言理解方面的领军人物,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这四位华人科学家的集体出走,不仅是Meta技术布局的重大收获,更在全球范围引发关于科技人才流动、国家利益与未来技术主权的激烈讨论。 全球媒体也开始热议这件事儿。这哪是简单的人才流动?这分明是芯片战争最前线的“无声爆炸”,一场关乎未来国运的“人才劫掠战”提前打响了! 其实这一事件早有预谋。今年1月,美国智库CSIS在国会听证会上就毫不避讳地鼓吹“去中国偷工程师”。五角大楼的报告更是“酸溜溜”地指出:“中国AI工程师总量是美国的2.3倍,必须抢到他们!” 目标明确,行动迅速。 到了6月,扎克伯格亲自下场。他突然宣布斥资高达650亿美元打造“超级智能实验室”,目标直指通用人工智能(AGI)。他一封署名邮件群发:“加入我们,改变历史!”邮件里承诺的“1亿美元签约奖金”,这样这四位“才子”,转眼成了美国AI实验室的核心战力。 美国为啥如此不惜血本?背后是“两怕一馋”: 1、中国AI这些年势头太猛!砸钱不含糊,全球投入占比超20%,论文数量也超了车,技术突破一个接一个。美国是真急了,再不“截胡”顶尖大脑,科技霸权的地基怕是要被撬动。 2、顶尖人才就是“核反应堆”。抢到他们,技术研发就能“开挂”,产品就能抢先占领市场。想想自动驾驶、智能医疗这些万亿级的金矿,谁快一步,谁就能躺着数钱。 3、人才就是生产力,就是印钞机。有了这些“最强大脑”,硅谷巨头们就能在未来的AI帝国版图上,牢牢钉下自己的界桩。 那为啥我们的顶尖人才愿意“远嫁”?原因也赤裸裸: 首先是金元炮弹太猛,几千万甚至1亿美元年薪!对比国内顶尖科学家通常几百万人民币的年薪(还是顶级待遇),这差距不是“鸿沟”,简直是“马里亚纳海沟”。谁能跟“一个小目标”的N倍过不去? 其次是科研“嫁妆”丰厚,顶级的实验室、敞开了用的先进设备、全球最前沿的项目信息...这对科研狂人来说,诱惑力不亚于美刀。舞台更大,聚光灯更亮。 再有是生活“软环境”:空气、子女教育、医疗...这些“老生常谈”的因素,在面临天价年薪选择时,依然会为天平加上重重的砝码。有人觉得,那边“日子更舒坦”。 面对这场“家门口的人才争夺战”,中国怎么办? 大国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留住人才的心,比留住人本身,难上百倍。 企业层面,华为、商汤等已经在行动,将进一步提高科学家待遇、砸钱建世界级实验室。政府层面,各种补贴、住房等“引凤回巢”的政策红包也在发。但我们觉得,光靠“加钱”和“发房补”,恐怕治标难治本。 关键在于:能不能打造出让顶尖大脑“心之所向”的科研生态? 应对之策,除了筑巢引凤,更要反思我们自己的“巢”是否足够温暖、足够自由、足够广阔。 要给科学家真正广阔的天空,而不是困在填表和汇报的“格子间”。 要砍掉不必要的行政枷锁,让科研回归科研本身。 数据开放要更大胆,别让宝藏锁在抽屉里生锈。 最重要的是,让人才感到在这里,不仅能赚(合理的)钱,更能实现改变世界的抱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真心尊崇。 人才战争,没有硝烟,却比真枪实弹更残酷。美国这一轮“金元攻势+战略抢人”,给我们敲响了最刺耳的警钟。 未来的AI帝国版图,是用人才来绘制的。中国若想在这场世纪竞逐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引领风骚,光会“培养”人才远远不够,更要学会如何“滋养”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否则,今天被挖走四个顶尖,明天就可能流失四十个、四百个苗子。这代价,我们付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