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4日)
9月28日至10月初,“向阳红22号”海洋调查船于9月28日至10月初在琉球群岛奄美大岛附近海域进行了高频次、长时间的海洋调查作业。 面对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无线电警告,中方调查船淡定回应:“依据国际法享有航行自由权利”,随后继续投入“类似线缆的物体”,整套动作规范有序。 这并非孤立事件。NHK等日媒透露,多艘中国调查船正实施环绕整个琉球群岛的海上调查作业,范围从钓鱼岛一直延伸到鹿儿岛一线海域。这些行动迅速引发驻日美军和日本自卫队的“高度紧张”,双方甚至连夜启动联合研判机制。 一、美日急什么,核潜艇的“命门”被摸到了? 美日之所以反应强烈,根本原因在于其水下优势正面临挑战。 1. 美军核潜艇是“最后的王牌”:随着中国在空中、水面和陆基远程打击体系上优势日益明显,美军已将核潜艇视为未来抗衡中国的“最后法宝”。在五角大楼的设想中,一旦台海有事,美军核潜艇可执行切断海上交通线、对大陆高价值目标发起导弹攻击,甚至伏击航母编队等关键任务。 2. 调查船活动直指“预设战场建设”:中方海洋调查船具备投放浮标、水下阵列传感器的能力。军事分析认为,这些活动可能与水下作战的预设战场建设相关,旨在为中国未来在该区域的水下作战提供战略优势。其收集的海洋环境、水文数据,对于潜艇作战、反潜作战都至关重要。 3. “低成本”无人平台让美军焦虑:更让美军焦虑的是,中国在无人反潜船、无人潜航器等新质力量方面的显著进步。这些低成本、高效能的无人侦测攻击平台,可能在未来大幅削弱美军昂贵核潜艇的隐蔽性和行动效能。 二、历史与法理,琉球究竟是谁的? 中国海洋调查船这次主要在琉球群岛奄美大岛附近海域,美日对中国科考活动说三道四,但在历史和法理上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琉球历史上不属于日本。琉球原本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与中国有超过500年的宗藩关系,文化习俗相近。1879年,日本才用武力非法吞并琉球,设“冲绳县”。 同时,二战后的安排并未使琉球群岛成为日本领土。根据《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日本主权仅限于其本土四岛及其他一些小岛,琉球群岛并不在其中。1972年,美国将琉球的“施政权”私相授受给日本,但这一操作缺乏国际法基础,中国政府从未承认。 此外,中国调查船在琉球群岛附近海域(即便是在日方所谓的“专属经济区”内)进行海洋科考,完全符合国际法,行使的是航行自由和科研自由的权利。日方的所谓“抗议”实属无理取闹。 三、战略博弈,中美水下“猫鼠游戏”升级 中美在琉球群岛周边的博弈,是更深层次战略竞争的一部分。 1. 美媒披露,美国已将其约60%的潜艇力量部署在印太地区,重点针对中国。关岛基地也在增派更先进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其强化对陆攻击能力的特点,意图十分明显。 2. 中方拟构筑水下感知能力。中方通过调查船作业、布设海底监测阵列等方式,正在系统性地提升水下态势感知能力。这对于反制美军潜艇威胁、保障自身海军行动安全至关重要。 3. “你来我往”的博弈新常态。可以预见,这种“猫鼠游戏”会持续下去。美军试图用水下优势抵消中方其他领域的优势,而中方则通过科技和战略投入,一点点蚕食美军的水下特权。 中方的海洋调查活动,合法、合理、合情。这既是在国际法框架内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正常行为,也是为维护国家安全所必须进行的战略准备。 美日的“着急”,恰恰说明了其企图维持海洋军事霸权的焦虑和对中国正当发展权益的过度敏感。他们习惯了把自己的舰机开到别人家门口“自由航行”,却对中国依法进行的科考活动指手画脚,这是一种典型的 “双标”。 这场围绕琉球群岛的海洋博弈充分说明:在大国竞争的时代,科技实力、战略耐心和法律话语权,缺一不可。中国正在用行动表明,那片蓝色的国土,不是任何国家可以随意撒野的后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