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跌破2,连印度人都不想生孩子了
罗辑思维
2025年7月11日

 

01

印度人口变化的三个阶段

印度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9,我们先来看看,这笔人口账,是怎么算的?
一般来说,把意外死亡率计算在内,总和生育率要达到2.1,才能维持人口的代际更替,一旦长期低于这个临界点,人口的增长会先放缓,再持平,最后走向缓慢的减少。
当然,考虑到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个过程也许会持续很久。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估算,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4.6亿,依然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到了40年之后的206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峰值,17亿,成为地球上古往今来的第一人口大国。之后才会进入下降期,并且在2100年,回落到今天的14亿。
这也意味着,从现在算起,未来的75年里,印度都将处在人口红利期。75年后,它的人口才会出现下降。
按照通常的印象,印度应该是个生育大户啊。它的总和生育率怎么会降低呢?
简单说,这是印度政府一系列政策的连锁反应。曾经的印度一度担心人口爆炸,于是很早就出台了相关的生育管控政策,这些政策的连锁反应一直持续到今天。
整件事大概是分这么几个阶段发生的。
第一个阶段是,印度独立到1950年代。印度在1950年之前就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当时的考虑是,印度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人口继续增长会加剧农村人地矛盾和城市失业问题。
195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在印度全国推行,印度也成了第一个开展计划生育的发展中国家。但这个阶段,印度人口还没有井喷式增长,所以政策也相对温和。
第二个阶段是,1960年代到197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营养水平和医疗水平逐渐改善,1960年,印度的人口总数就达到了4.5亿左右,而到了1970年代,这个数字增长到了5.5亿。当时印度的总和生育率高达5.49,平均每位孕龄妇女生5个以上的孩子。
而当时的印度原本就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安全压力,再加上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人口问题更加紧迫。于是到了1970年代,印度的计划生育手段变得非常强硬。据说,当时印度计划通过扩大常规避孕药具的使用,减少1800万新生儿。
第三个阶段是,1990年到今天。随着印度政府的多重计划生育政策、现代避孕知识的普及,以及印度民众受教育水平的升高,印度的早婚比例持续下降,婚前生育的情况也持续减少,到2000年,总和生育率就下降到了3.31,今天终于降到了1.9。
对于这个数字,印度政府显得有点焦虑。因为这个生育率的下降,并不是平均的。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越是精英家庭,越不愿意生孩子。很多印度城市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6到1.7。
目前,印度的很多邦都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有的地区曾经取消过多孩家庭的部分政府补贴。但现在,补贴回来了。还有的地方曾经规定,女性一生中只能休两次产假,现在限制也取消了,生几个孩子就休几次。至于这些方法效果如何,现在还不好说。

02

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体生育意愿?

其实,生育率问题不是印度独有,很多国家都在研究这个课题。今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25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里,对生育问题做了不少分析。
报告说,整体来看,全世界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没有实现理想的生育愿望。有的人觉得自己生多了,认为自己不应该要那么多孩子。也有的人觉得自己生少了,本来可能想要三四个,但实际只生了一两个。但是,总体来说,更多的人是倾向于少生。
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体的生育意愿呢?
第一大障碍是,经济压力。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在14个国家做了调查,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跨度都很大,包括美国、德国、巴西、印度、韩国、泰国等等。结果发现,大约39%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压力是限制家庭规模的最关键因素。
美国中产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成本大约是1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130万元。印度孟买中产阶级家庭的育儿成本大约是200万卢比,也就是人民币17万元左右。
高昂的育儿成本让很多人主动控制生育数量。另外,还有21%的受访者因为失业或者工作不稳定而放弃生育,19%的受访者是因为高昂的住房成本选择抑制生育意愿。
说白了,对个体来说,抚养子女的经济压力已经成了普遍性的痛点,很多人的生育观念从“多子多福”转向了“少生优生”。
第二大障碍是,健康问题。
在今年的报告中,大约24%的受访者提到了健康问题,包括受孕困难、孕期风险,以及普遍的健康危机。
202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报告《不孕症患病率估计(1990—2021)》,其中提到,2022年,全球不孕症的终生患病率估计是17.5%,也就是全球大约有六分之一的人口,曾经或正在被不孕不育问题所困扰。不孕不育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困扰,而且还会引发很多心理压力。
第三大障碍是,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调查,大约19%的受访者,也就是将近五分之一的人表示,气候变化、环境恶化、战争和流行病等,导致他们对待生育的态度越来越谨慎。
大约28%的欧美Z世代认为,在生态崩溃的世界生育孩子,是对后代的不负责。瑞典环保组织“未来世代”的调查显示,18岁到30岁的人群中,54%的人觉得与其让孩子诞生在充满环境污染的世界里,倒不如不生。以上都是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并不代表客观事实。
换句话说,当个体对宏观环境感到悲观时,就会本能地减少对未来的投资,其中就包括生育选择。
除了前面说的各类因素之外,还有大约14%的受访者表示,缺乏合适的伴侣。超过10%的受访者指出,伴侣在家务和育儿方面参与不足,是导致他们少生或放弃生育的原因。
整体来看,全球范围内女性承担的家务时间,比男性都要多出不少。其中,也有很多男性表示想更多地参与家庭的育儿责任,但由于职业压力过大,阻碍了他们的最终选择。

03

联合国新思路:改变社会叙事

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国家都在尝试解决。毕竟,一直有个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借用宏观经济学家何帆老师的观点,他说,现代社会,人口已经变成了在复杂系统里,被各种因素锁死的一个变量。
比如,很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往往把人口或者生育率这个变量,当成是一个背景,而不是一个工具。在大多数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中,人口被称为“外生变量”
什么是外生变量?你只能提前把它设定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推演其他的事情,而不能想着怎么去影响它。换句话说,最终来看,生育往往是每个具体的个体自主选择的结果,想通过外部因素去影响,或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比如,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提出过一次性的“婴儿奖金”等财政激励,但从最终的效果来看,这些激励会导致很多人选择提前生育,但不会增加总生育的数量。
再比如,之前,意大利“生育日”的宣传语是,美貌不分年龄,但生育有时限。这种把生育和外貌焦虑捆绑在一起的宣传方式,反而引起了民众的抗议。
再比如,2024年,韩国政府发布的“生育率热力地图”,把各地区的生育数据精确到行政单位“洞”,相当于是精确到社区和街道。当时,韩国大邱市某洞因为生育率低至0.7,被媒体称为“生育沙漠”,导致当地居民发起了“拒绝被标签化”的抗议。
这些方法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挑战。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尝试呢?
今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叫做,改变社会叙事。什么意思?过去,提到人口减少,人们特别喜欢用一个词,叫人口危机。潜台词就是,人口减少是个问题,是个人类的共同危机,需要人们站出来解决这个危机。
而对于危机,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想回避,不愿意讨论。况且假如一个人的生育意愿本来就低,再把生育和人口危机联系在一起,可能只会让当事人的生育意愿更低。
因此,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提出的方向是,把人口问题从危机叙事,转向自由叙事。他们提出的新号召是,生育自由意志。也就是,一个人是否生育、什么时间生育、与谁生育,这些都是人人享有的权利。而社会需要从性别平等、经济稳定、医疗保障等方面,增加人们对生育的信心。
在这里,还要特别提醒一句,人口数量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指针。经济学家们也提出过很多不同的模型,人口问题需要结合国家的技术转型、产业升级、文化自信等方面综合考虑,并不能简单地以多少而论。我们今天只是呈现了这个话题的其中一个角度,仅供参考。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