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年輕人最怕的:想當年
屈穎妍
人生馬拉松
2023年2月22日
 (原文發表於2020年6月30)
 
曾經,有段日子,香港的書店暢銷書架上,滿是成功人士發跡史,李嘉誠怎樣穿膠花穿到成為香港首富、張藝謀怎樣由一個在陝西上山下鄉的紡織廠工人,攀到蜚聲國際電影大導演位置……大家渴望透過前人的步道足跡,找尋成功的密碼。

  我因為年輕時在雜誌社當記者,主力做人物專訪,於是得天獨厚,聽了好多成功人物的奮鬥故事。我是一個善聽的人,聽人家的驚濤駭浪、人生起跌,我覺得,賺了很多,因為這份工作除了有工資,還天天有人把經歷化成智慧,塞錢入你袋。

  但不知何時開始,年輕人不再聽成功故事,他們會說:別數咸豐年的舊事了,你們當年點同今日?而書店的傳記文學,已被閒置在被遺忘的角落。

  由年輕人把上一代叫做「廢老」開始,他們就把耳朵、眼睛、心扉關掉,不再聽廢老之言,世界變了,你們別再堅離地說甚麼獅子山精神。

  其實,世界一直在變。我的年代跟李嘉誠發跡的年代不一樣,跟張藝謀的奮鬥場景更不同,為甚麼他們的故事在變更的世代仍有人聽?因為我們不是要照辦煮碗,而是要吸取精神。

  這天,聽香港電台著名主持車淑梅的專訪節目《舊日的足跡》,嘉賓施永青先生說的話,就是我們聽成功人士故事要吸取的做人態度。譬如他說:「一份工作有沒有前途,全視乎你的工作態度。」當年施永青做一個辦公室助理影印文件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可以為公司賺錢的竅門,斗膽向老闆提出,結果意見被接納,不但加了百分之五十的工資,還開始備受重用。

  你有甚麼態度,你就會甚麼結局。車淑梅在節目結尾的獨白,更發人深省:「樹上的鳥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牠相信自己那雙翼。」當這一代年輕人不斷埋怨、怕這怕那的時候,我希望,大家仔細咀嚼施生和淑梅姐的話。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