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激发活力,阿里史上最大组织变革启动
邓双琳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23年4月1日

(原文發表於2023年3月30)

 
马云回国后,阿里发布重磅消息: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布全员信,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
“1”指一个阿里巴巴集团,“6”指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六大业务集团,“N”则指旗下多家业务公司,如阿里健康、高鑫零售、盒马等,以及阿里未来可能新创设或投资的公司。
云智能集团由张勇兼任CEO;淘宝天猫商业集团由戴珊任CEO;本地生活集团,俞永福担任CEO;菜鸟集团,万霖担任CEO;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蒋凡出任CEO;大文娱集团由樊路远任CEO。
张勇强调,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未来都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此次组织变革被称之为阿里成立24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消息释出后,3月28日阿里巴巴美股开盘涨超11%。
此次阿里的组织变革,意味着几点变化:
1.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分别成立董事会,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这意味着阿里巴巴集团将从过去对旗下业务人、财、事全面管理的统管模式,全面转向控股模式,以股东身份参与旗下各业务集团、业务公司董事会,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
这或许会为国内超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架构治理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2.未来阿里的运营重心也会从具体业务抽离出来,将精力更多投向投资、创新、孵化。如张勇所说,“孩子大了,还是要走出去,去独立面对市场。阿里巴巴集团更像一个大底座,来给他们做好支撑。”
阿里旗下的每个业务,会更像一家单独的创业公司,业务自主决策权将大大加强,每年的业务规划、市场响应、预算、薪酬福利都将由各业务自行决定,独自面向市场。这也意味着业务将直面市场竞争的洗礼,业务彼此之间的合作也将市场化运作。
3.对业务的员工而言,股权等激励手段更加灵活,更容易帮助阿里留住人才,也许未来资本市场将演绎更多财富自由的故事。
在内网问答中,张勇也回答了这一点:“融资上市本质上就是市场检验,大到机构小到个人散户,愿意来认购你的股票,说明你的业务就做好了,你受欢迎。这比打3.5分,打3.75分,打3.25分,要有力得多。事业是不是成功,不是靠绩效来考评,是靠市场来检验。”
相关人士表示,这次改革确认了阿里几大主要业务板块已相对成熟。2015年以来建立的“大中台”能力将有序进入前台,以更敏捷的方式服务更多元化的发展需要。
作为控股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重心或将向创新发展、科技前瞻倾斜,寻找孵化下一个天猫、阿里云。
“从模式上看,阿里巴巴集团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有相似之处,但想象空间更大。”该相关人士分析称。
近年来,张勇在集团内部力倡“敏捷组织”。他多次强调,今天的阿里巴巴已成长为多业务、多业态的超大型组织,这些业务特质不同,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客户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
这意味着,它们需要拥有更独立的经营策略,能够根据变幻的市场需求快速做出适合自身的判断和选择。
张勇希望每一位阿里人回归创业者状态再出发,称“不拥抱变化就会变得僵化,不改变自身就会被时代打败”。
一名接近阿里的人士向《中国企业家》分析,拆分对阿里是商业生态下的必然,巨头要变小,变薄,变轻,类似的架构调整是顺应大潮流的,当前云与国际化对阿里而言是最有前景的业务。
当然,这次调整也是阿里对组织疲态的应对,那个“良将如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认为阿里如今强在腰部,一旦到了脑,就呈现出了衰退。

而驱动如此庞大的公司,不能只有腰和腿,也不能只依靠一两个脑,如何尽快找到和培养出合适的“脑”,或者让具备思考能力的腰部力量从责任和利益上能进化成脑,是近年对阿里组织最大的考验。

01

放权早有端倪

这轮变革从集团顶层入手,重新定义和构造阿里巴巴集团与各业务的治理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权力的下放。
放权其实早有端倪。
张勇向来倡导组织先行,驱动业务变化。他曾说过,商业设计和组织设计,是作为企业一号位不可推卸的两大责任。
其中,组织设计总结起来是四个字:纵、横、分、合,“你要跑得快,就要分,你就变成纵向;你要沉淀经验、沉淀知识积累,就要合,你就变成横向。”
上任以来,张勇也一直在研究设计最适合阿里当下情况的组织阵型,让组织变得更加灵活、敏捷。早在2020年,张勇就在内部多次提出,以阿里的体量和复杂程度,任何一刀切的策略都是极其有害的。
为此,他在阿里推行了多元治理结构下的经营责任制。
去年,张勇在自己和20位事业群总裁之间增设了分管大总裁,戴珊、张建锋、俞永福和蒋凡分别分管中国数字商业、云与科技、生活服务和海外数字商业四大板块。
一些具体的业务决策权,交由分管大总裁一级,每个作战单元的责任、指挥官都十分明确,决策速度更快,组织也相对更加灵活。部门总裁的性质也趋向于“迷你CEO”,权力逐步被放大。
据《晚点LatePost》报道,接近阿里的人士称,多元化治理,是张勇亲自设计的组织关系,为此,他思考了一年多,“所有这些改革都是铺垫。今天我们在过去的基础上,往前再跨一大步。”
去年,阿里内部也掀起了一场效率革命,以期做到“上下同欲、左右对齐”。一方面是考核机制变革,阿里把内部的KPI改革成OKR,从数据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上至张勇,下至每个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设定的OKR,确保责任到人。
2022年尾声,阿里再次调整组织架构,张建锋不再担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勇亲自带队阿里云,张建锋继续担任达摩院院长。
如今阿里重组六大业务集团,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对各自经营结果负总责,也让“放权”的动作逻辑更加清晰,正如张勇总结:“让组织变敏捷,让决策链路变短,让响应变快,是本次变革的初衷和根本目的。”
阿里巴巴历史上,决定阿里命运的数次战略转型升级,也都是由单个业务的创新来驱动的。
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剥离,成为一家单独的公司,之后长出了蚂蚁集团。2011年6月,淘宝网一拆为三(一淘网、淘宝网和淘宝商城),由此长出了天猫。2012年7月,阿里推出“七剑下天山”,由此长出了阿里巴巴的外部电商生态。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