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史上最长暑假,别让“为你好”毁了孩子的天赋
罗辑思维
2025年7月8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4日)

01

亲子相处的关键,在于适当的留白

第一,学会适当地留白。与其贴身陪伴,不如适当把手放开。
拒绝贴身陪伴,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议题。为什么?因为贴身陪伴的代价太大了。比如在美国,最近很多高校开设了一门课程,叫《成年人101》。教什么呢?主要是各类生活技能,包括洗衣服、买杂货、换轮胎等等。
要知道,学这门课的可都是年满18岁的大学生,他们中有不少人居然不会洗衣服。这你受得了吗?这门课的设计者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陪伴过度,什么都管。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把握陪伴的分寸呢?有位澳大利亚的儿童心理学家,叫朱迪思·洛克,她认为,亲子相处的关键,在于适当的留白。
首先,是时间上的留白,适当留出一些亲子之间不在一起,各自独立的时间。父母和孩子短暂分开,反而能帮孩子培养自信心。假如亲子共处时过得很快乐,那么父母不在的时间里,孩子也能主动探索生活。
其次是角色上的留白,和孩子共处时,父母不用事事都把孩子当成主角,不应该完全围着孩子转。父母应该在某些事情上,把自己当作主角,做自己的事,让孩子在旁边适当参与就可以。
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萨克斯贝,把这种方式叫做“有意识的低度养育”,通过适当的“忽视”,让孩子们观察大人做事,他们也能从中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交规则。
比如,你可以带孩子去长辈家做客,但不要全程关注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看看大人之间是怎么相处的。再比如带孩子去银行办事,让他们参与一下成年人的日常事务。
假如在旁观时,孩子抱怨无聊,父母也不要立即提供解决方案。尤其是要控制住给孩子递手机的冲动。把手机递给孩子,换取孩子20分钟的安静,这看起来是最容易的选择,但假如长期以往,这可能会让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
当然,在这里也提醒一句,我们前面说的是,家长要适度放手,而不是完全撒手。你可以在大部分时间“忽视”孩子,但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一定要保留必要的精力,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
这里说的“真正需要的时候”,指的是,孩子明显感觉到不安、迫切需要帮助,或者需要及时指导的时候。
这是第一个给家长的假期建议,适度放手。

02

观察孩子的长板,而不是纠结短板

第二个给家长的假期建议是,利用假期观察孩子的长板,而不是纠结短板。
我们都听过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那根木板决定。因此,很多人就顺理成章地认为,要取得最好的成果,一定得把短板补齐。但是,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这么做容易起到反作用。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很可能就会感受到过大的压力。
家长最该做的,是找到孩子的优势,打磨孩子的长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有位心理学教授,叫莉·沃特斯,讲过一个故事。她在一次研讨会上,让家长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孩子的样子。
她发现,家长们捏的人脸都很传神,但身体和四肢都走样了。她让家长们继续完善。这时候,大部分家长会盯着瑕疵去打磨,要么重新捏个胳膊,要么改改躯干的轮廓。
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会继续雕琢孩子的脸蛋儿,再从脸开始,扩大修整的区域,直到完成全身。沃特斯发现,这些家长捏出的成品,不仅优点更加突出,缺陷也变少了。而那些更关注瑕疵的家长,虽然的确修补了一部分缺陷,但作品的全貌还是有些别扭。
儿童发展专家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培养这些天赋,做“基于优势的教育”。多帮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能让孩子压力更小,整体表现也更积极。要知道,自信是能传染的,让孩子做自己擅长的事,积攒下的力量也能延伸到其他场景。
具体来说,怎样找到孩子的长板呢?
首先,是长板的分类。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分类,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教育实践,从芬兰的“多元评价体系”,到美国的“成功教育计划”,都是依托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设计的。
所谓多元智能,一共包括八种,任何人都一定占据其中的至少一种,甚至更多。
一是语言智能,擅长表达。这样的人将来适合当作家,而家长要做的是鼓励这样的孩子写日记,编故事,或者参加辩论。
二是逻辑-数学智能。这样的人擅长推理,可能成为数学家,也可能成为程序员。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怎么用三种方法平分蛋糕之类。
三是空间智能,有这方面天赋的人将来可能会成为画家,成为建筑师。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游戏可能是拼图、积木之类的。
四是身体-动觉智能,有这类天赋的人,有成为运动员,或者手工艺人的潜力。
五是音乐智能,适合从事音乐相关的创作工作。
六是人际智能,擅长与人合作,这样的人也许能成为心理咨询师,或者团队领导者。
七是内省智能,能够深入察觉自我情绪,喜欢琢磨深层次的问题。很多哲学家都属于这一类。
八是自然观察智能,对自然现象很敏锐,很多生物学家都属于这一类。
以上八种智能搭配组合,基本上就涵盖了现代职业所需要的所有能力。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前面所有技能的显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人的天赋,可能要几年甚至更久才会逐渐显露出来。但假如方法得当,可以让这个过程加速。

03

三步让孩子的天赋快速显露

怎么让孩子天赋快速显露出来呢?最近,《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家长们可以试试这么几步。
首先,观察孩子的兴奋点,看看他们到底对什么事情感兴趣。这步很简单,不用多说。
其次,刻意练习。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资源,让他们去练习自己的技能。比如,对机械感兴趣的孩子,可以让他练习搭模型,喜欢表演的孩子,也可以让他去尝试辩论或戏剧。
这步是要看看,孩子们到底是喜欢这件事本身,还是喜欢它带来的某种感受。比如,有的孩子说自己喜欢数学,可能只是因为他数学分数高,能通过数学体会到优越感,他喜欢的并不是数学本身。
最后,用优势解决劣势。
有时候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会觉得自己失败了。这时候,父母就该发挥作用了,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从擅长的那些事出发,去解决整个问题。
比如,孩子口语很好,但写作有困难,你可以鼓励他先说出想法,再写下来。再比如,孩子情商很高,但不怎么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你也可以鼓励他,组织同学们团结起来一起做小组项目,然后请小组同学们安排时间、互相监督。就算孩子的优势不能直接平移到做其他事上,也可以多提醒孩子,让他意识到自己有擅长做的事,这个信念就能支持他,在面对困难时多一点信心。
简单说,就是先找到孩子爱做的事,再让孩子通过练习强化这个优势,最后再用这个优势反哺其他领域。在一个领域获得信心,可以帮助孩子在另一个领域建立韧性。
最后,引用一个《罗胖60秒》讲过的故事。曾经有个老师,去一所很著名的中学面试。其中一个环节是,问面试人,假如班上的学生发生了冲突,你该怎么办?
前面说过,这是个很著名的中学,因此来面试的老师也很多。面试官就让这些老师六人一组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面试官观察的重点,不是看这些老师提出了哪些方法,而是在通过这个老师讨论问题的状态,来判断他是不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控制欲越强,得分就越低。为什么?假如一个人在同龄人中,表现得就很有控制感,那么等他当了老师之后,岂不是控制感爆棚?他的班级也许成绩不错,但却可能是以学生得不到尊重为代价。
其实,这个道理放在父母身上也一样。与其寸步不离,不如适当放手,更多的可能性可能就会慢慢显露出来。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