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这一刻,这一课:2025高校毕业致辞盘点
罗辑思维
2025年7月9日

 

01

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场面一,来自延边大学二食堂砂锅鸡档口工作人员刘晓梅的演讲,被很多网友评价为“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这段寄语很朴实,她说,“外卖虽然方便,总不如自己做的营养健康。熬夜加班的时候,别总拿泡面凑合,难过委屈了,千万别一个人扛着。”“工作压力再大,学习再忙,都要好好吃饭,好好地保重身体……我亲爱的孩子们,愿你们步履生花,行稳致远。”
据说,延边大学后勤团队的工作人员还连夜加班,特意为毕业生包制了15000个饺子。估计很多年之后,这一届毕业生仍然会记得这个时刻。

02

像农民一样思考,像农民一样做事

场面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
校长孙其信被网友评为最“宠”学生的一届校长。他在致辞中说,我们要像农民一样思考,要像农民一样做事。
他本人也说到做到,从早上9点到晚上11点,没错,连续14个小时站立,为3000多名毕业生一对一拨穗,而且全程配合学生拍照。有学生拉着各式各样的横幅,他也全程配合。

03

一起淋雨完成仪式

场面三,来自成都西华大学。
他们的毕业典礼在室外,但是天公不作美,当天下大雨。校长李秋实教授在演讲中途走下主席台,最终与毕业生们一起在雨中完成了这场毕业典礼。
未来毕业生们未必会记得演讲的内容,但大概率会想起那个走下高台,一起淋雨完成仪式的校长。

04

努力成为增强版的人类

场面四,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毕业典礼上,校长朱方伟教授借用LABUBU爆火事件发表了一段关于AI的论述,他说,这个丑萌小玩偶,其实可以作为品牌塑造、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大众传播、消费心理等多维度综合研究的经典案例。
但是目前,AI还无法给出全面且深刻的答案。因此,朱校长给毕业生的寄语是,“希望大家努力成为增强版的人类,而不是打折版的机器。”

05

在低谷中保持韧性

场面五,来自清华大学2025年的本科生毕业典礼。校长李路明的演讲主题是“鉴往知来,智启新程”
李路明校长说,面对技术创新,要有面对逆境的韧性。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曾经几度跌落谷底。杰弗里・辛顿当年还只是个博士生,但他仍然选择了神经网络作为课题。这份坚持最终也有了回报。
人工智能不是一夜之间凭空出现的,而是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才从想象变成了现实。
技术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很多时候就是需要在低谷中保持韧性。

06

希望每个人都一样的不一样

场面六,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25年的毕业典礼上,莫言老师发表了致辞,主题是“希望每个人都一样的不一样”
莫言说,AI确实很厉害,确实有超过作家的地方。但是,你得先有想法、有判断,AI才能帮你写,而且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来把关。因此,莫言老师的建议是,AI可以用,而且要大胆去用,但不能让它反过来用你。
因为,AI会让聪明人越来越聪明,会让傻瓜越来越傻,让傻瓜自以为妙笔生花、妙语连珠,但实际上都是假象。
另外,说到文科的价值。莫言老师提到一次他跟朋友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经历。他在那里看见了几千年前的陶器,而在这些器皿上,先民们刻上了很多不一样的符号。
莫言老师就说,没有这些符号,陶器也照样可以使用,之所以要刻上花纹,是因为人不但需要满足吃饭、穿衣的需要,还要满足审美的需要。
最后,他的祝福是,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每个人跟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跟每个人也都一样:都一样的丰富,都一样的幸福,都一样的各具特色——都一样的不一样。

07

人总是需要雪的,也总是需要文科的

场面七,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典礼。
教师代表汤拥华教授做了致辞,主题是“像我们这样想不开的人哪”。他在演讲中用短剧作为样本,回应了文科的困境。他说,很多古装短剧都在节约成本,但他们仍然会花钱造雪景。
汤拥华教授就说,很多时候,雪下得很假,下得很浮夸,下得毫无必要。但为什么最强调效率的短剧也要花时间造雪景呢?因为雪是美的,有意境的,寄托情感的。
汤拥华教授就说,哪怕最无心风花雪月,只一心拔刀的角色,也会有看着雪出神发呆的时候,也会有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时候。而文科就像短剧里的雪,你要是逼问学文科有什么用,获得的答案仿佛就是没有用,毫无必要。但人总是需要雪的,也总是需要文科的。
汤拥华教授说,回头想想,我们的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的老师的老师教给我们的老师的东西,以及未来你们作为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之所以很多不太像知识点,是因为它们都是为了那些怎么也想不开的人和怎么也想不开的事。
最后,他又说,这个世界足够大了,一定可以容纳一些想不开的人吧?这些想不开的人选择了中文系,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08

要区分理想和欲望

场面八,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他说,要区分理想和欲望。无孔不入的竞争让我们的身体在忙碌中被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则被焦虑攫取。残酷的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很多人在持续的挫败感和不甘心的摇摆中,陷入了自我价值否定的漩涡。
程乐松教授还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他说,日常生活像是憋着一口气的冲刺,在无氧运动的心肺极限里度过漫长的日常,这种状态不仅让人身心俱疲,更难以为继。
怎么办?他说,要重新培养一种能力,就是区分理想与欲望的能力。欲望是缺乏的症状,像社会竞争中出现的胜负欲、成就欲,大多数是因为你落入了优绩主义的陷阱。而理想是一种自我期许,它带来的是一种内生的动力和内心的平和,能够帮助你去屏蔽那些外在评判带来的心理负担。
因此,程乐松说,与其追求被人仰望的、抽象的伟大,不如平和地专注当下的行动。

09

成长不是一道非快即慢的选择题

场面九,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典礼。
校长张树庭说,要学会在快时代,用慢变量应对不确定性。他说,人生旅途不会一帆风顺,前行道路不会永远平坦,困难和挫折、歧路与诱惑,都有可能不期而至。在成长路上,要把握好两组关系。
一是“知足”与“知不足”的关系。
“知足”是不被过度的欲望裹挟,不盲目与他人攀比,保持内心的平和丰盈,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而“知不足”是时刻保持清醒,正视和反思自身短板,坚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最后,要以知足的心境享受生活,以知不足的状态追求进步。
二是“快”与“慢”的关系。
“快”是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跟得上社会变化的节奏,抓得住时代赋予的机遇。而“慢”就是保持长期主义的定力,自我沉淀、厚积薄发。张树庭校长说,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成长不是一道非快即慢的选择题。

10

毕业是终点,更是起点

场面十,是演员范伟在今年的毕业季,录制的一段面向2025年所有毕业生的演讲,主题是《出发》。
稍微交代个背景,在过去十多年里,范伟是在大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在第1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范伟还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在第16届大学生电影节上,他获得了“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男演员奖”。而此后范伟的很多作品,都有着大量的大学生观众。
在今年的致辞中,范伟说,人生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更别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他简单地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范伟刚入行学相声的时候,就有人说他口音太重,不适合走这条路。但年轻的范伟扪心自问,自己的确喜欢这个行业,于是就坚持了下来。
他的原话是,“我不想退,因为我喜欢。我也不想停,一旦停下来,心里那个犹豫就像野草一样,越长越高,把我那个喜欢全给遮上了,所以我想走走试试。”而后来,当他开始越走越顺,就有人说你小子天生是吃这碗饭的。所以,范伟的建议就是,甭管哪条路,只要你喜欢,就先走两步试试。
那可能有人会说,万一走错了怎么办?范伟就提到了电视剧《马大帅》当中的角色范德彪。他说,彪哥开过饭馆,炒过菜,做过垂钓园,送过煤气罐,摔了无数跟头,把人生之路走得跌宕起伏,可是每次爬起来,第一句话就是: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错也是一种经历,重要的是得有从头再来的勇气,不必非要挤在康庄大道上,也不必非得争个输赢,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哪怕是羊肠小道,也能走出万水千山。
范伟说,今年他62岁了,还在尝试着各种出发,比如跟年轻导演合作,挑战一下没演过的新角色,偶尔还去时尚圈溜达溜达。所以,别怕选错路,走错了才知道哪条更适合自己,也别怕走弯路,弯路里边藏着的可能是最珍贵的成长。
最后,范伟这篇演讲中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就借来作为结尾,送给今年的毕业生们吧。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出发,但别把出发想得太重,它就是个动作。毕业是终点,更是起点。
好了,去吧,向前走,别回头。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