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达利欧最新忠告:担忧者生存,盲目者淘汰
罗辑思维
2025年8月9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8月3日)
 
01

达利欧教你从混乱中找规律

自从上个月以来,达利欧在互联网上的热度迅速提升。
起因是6月份,他在X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据说是为了推荐他自己的新书《国家为什么会破产》。按理来说,这么明显带着广告意图的发言,不至于引起太大的波澜。但这件事的特殊性就在于,发言的不是别人,而是达利欧。
今年,自从特朗普发动关税战以来,变量层出不穷。比如,我们看一眼上周的新闻热搜榜,上热搜的新闻包括,泰国和柬埔寨在边境交火、金价再次波动,还有特朗普对黄仁勋指指点点,扬言自己一度打算拆分了英伟达,等等。
这些新闻在普通人看来可能没什么关系,但要是按照达利欧的逻辑,这背后可能就另有一条暗线,这些变量交织在一起可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你可以认为,达利欧的研究野心相当大,他是想建立一套理解世界变化的、大一统的模型。这套模型也许未必完全精准,但在当下这个节点,达利欧的观点或许值得了解一下。
在正式开始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下他的研究方式。达利欧的研究方式很特别,他之前的几本很有名的书,比如《原则》《债务危机》《原则2》等等,就像是漫威的电影一样,他在每本书里都会提出一套关于危机的预测模型,然后又埋下一些其他的尾巴。
比如在《原则》里,他就提到了债务周期引发的危机,而之后他又专门出了一本叫《债务危机》的书。这些书的每一本,都像是一部漫威英雄的单人电影。
而今年,达利欧可能是觉得这套理论接近完备了,于是,他就把之前的单人电影集结到一起,出了属于他的《复仇者联盟》。也就是,他把目前所能想到的事情综合到了一起,提出了一套现阶段的终极模型,这个模型叫,大周期。

02

一个国家从“借钱”到“还不上钱”的过程

什么是大周期呢?
简单说,就是一堆小周期加在一起,彼此共振。就相当于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平时各闹各的,制造一点小麻烦。但现在,这些熊孩子居然手拉手一起作妖。于是,小周期就叠加成了大周期,小麻烦就演变成了大危机。
具体来说,这些调皮的孩子一共有五个。其中打头为首的那个,叫做,大债务周期,也叫长期债务周期。
什么叫长期债务周期?最粗浅的解释就是,一个国家从“借钱”到“还不上钱”的过程。
首先,达利欧说,不管是个人、公司,还是国家,要想发展就得借钱,这几乎是经济学领域的共识。
这就好比你要买房,要么是攒了几十年之后买一套,要么是先借钱买,住个几十年之后再把这笔钱还清。在攒钱模式里,你要一直租房住,要忍受来自房东的不确定,最关键的是房价还可能会涨很多,你可能还要多花一笔钱。而在借钱模式里,你起码先有了一套房子,假如房价涨了你没准还能赚一笔。
从这个角度看,借钱的本质,是把未来的钱拿到今天花。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通常都会这么干。
而且通常人们的做法都是,一边借钱,一边努力拿借来的钱去赚更多的钱。换句话说,债务和收入,是在同步增长的。用债务创造收入,再用收入偿还债务。
一旦理清这个关系,整件事的逻辑就简单多了。这个模式能不能持续,就取决于,到底是债务增长的速度快,还是收入增长的速度快。
假如你特别擅长赚钱,能始终保持收入多过债务,那么还钱不成问题。但假如债务的增速超过收入的增速,事情就麻烦了。最直接的情况就是,你会还不上钱。注意,还不上钱只是糟糕情况的第一步,后面的麻烦事更多。
假如我还不上钱,直接倒霉的是谁呢?很明显,是借钱给我的人,也就是银行之类的信贷机构。平时有人往这里存钱,有人从这里借钱。而当我这个借钱的人还不上债时,那些存钱的人肯定会慌。他们会担心,万一有一堆人像我一样还不上钱,那么银行不就没钱了吗?自己存的钱不就拿不回来了吗?
于是,这些人就会赶紧去银行取钱。而这个一边有人大规模地还不上钱,另一边有人大规模地着急取钱的状态,就叫,挤兑。这也是信贷机构最大的危机之一。
即使抛开复杂的金融知识,我们大概想想也能明白,假如很多人都还不上钱,社会经济肯定要出问题。整个社会的信心会崩塌,市面上流动的钱会越来越少,人们会更加不敢花钱,而一个人的消费又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于是赚钱也变得越来越难。
从“借钱发展,一片向好”到“还不上钱,集体倒霉”,整个社会的经济就这么从繁华走向了衰退。而触发这一切的关键,就是收入的速度跟不上欠债的速度。说白了,就是我借了一笔根本还不上的钱。
这个过程是在各个层面同时发生的。个人借钱太多,公司借钱太多,乃至整个国家都借钱太多。

03

大债务周期是怎么产生的?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一个人、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都这么心里没数呢?他们难道没意识到自己可能还不上吗?
根据达利欧的观察,这确实很难意识到。
首先,达利欧认为,收入的逻辑和债务的逻辑不一样。
收入是一个受到多方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而债务是一道确定的加法题。说白了,就是在这个“一边借钱,一边赚钱”的模式里,借钱这个行为是持续稳定发生的,但赚钱这个行为是随时存在波动的。于是长此以往,借钱的速度更容易跑赢赚钱的速度。
其次,经济繁荣时,人们会因为乐观而忽视一个问题,造成繁荣的因素,到底是“我有本事”?还是“我欠债多”?
举个例子,房价。一般来说,只要房价一路上涨,就有人愿意买,而且是借钱买。但问题是,房价为什么会上涨呢?可能是因为大家的收入增加了,也可能是大家都在使劲贷款,是债务把房价撑起来的。
但作为当事人,他只会看到房价一直涨,然后他就敢不停地贷款买房,而不会意识到支撑房价的是越滚越大的债务。这个依靠债务撑起繁荣假象的状态,就叫“泡沫”。
当然,这只是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实际情况还要复杂得多。
而当一个国家的债务多到还不上,肯定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他们会经历缓慢地调整,经济触底后再攀升。这个国家从“借钱发展”到“还不上钱”,再到“缓过来”的过程,就是达利欧说的大债务周期。
注意,既然是周期,就意味着这个事情是循环往复地发生的。多长时间发生一次呢?达利欧观察了1700年以来的750个债务市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注意,重点来了,达利欧认为,大债务周期的跨度大概是80年,上下浮动25年。说白了,就是105年到55年之间。
按照他的观察,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情况就有点危险。全球的债务总和已经超过300万亿美元。什么概念?换算成百元美钞,大概能填满1000万个游泳池。
当然,达利欧说的是全球总和,其中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还不太一样。而根据他的观察,这场危机在未来5年发生的概率是65%,未来10年发生的概率是80%。
而且事情到这一步还没完,大债务周期只是让世界动荡的熊孩子之一。除了它之外,还有另外四个熊孩子。而现在,这五个倒霉孩子正在手拉手一起搞事情。

04

如何应对“五个熊孩子”?

另外四个是谁呢?我们拿美国举例。
一是内部秩序和混乱周期,说白了,就是内斗,现在美国内部的政治对立度,达到了1900年以来的最高值,内部严重极化。
二是外部秩序和混乱周期,说白了,就是国家之间的不对付。在这个指标上,国际上的多边合作,已经降到了40年以来的最低。
三是自然力量,达利欧说,目前世界上的洪水,以及各类气候异常,都在逐年增多。
四是新技术,很明显,AI技术正在给世界带来罕见的变化。达利欧说,除了AI,基因编辑之类的技术也在这几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可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会带来大范围的失业。
那么,面对这五个力量的交织,应该怎么应对呢?
达利欧说,首先,在个人层面,要避免“自己最不能接受的结果”出现。
要把风险分散,要留着一定的钱。这个说法就有点像蔡澜曾经给年轻人的一个忠告,无论如何先存够100万,存够100万之后就有底气了。说白了,就是确保个人的安全底线。
其次,在国家层面,达利欧说各个国家之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合作上,发展的关键在于国家之间如何合作,而不是如何对抗。当然,他这话主要是说给美国政府听的。
最后,我们跳出达利欧的观点本身,说说对待这些观点的态度。
对于他的一些观点,也需要辨证地理解。比如,之前达利欧的桥水基金是以“原则”著称,据说所有的决策都以数据为依据。但2023年的时候,也有人指出,桥水的核心决策其实是由10个人秘密制定的,这10个人的核心就是达利欧本人。
再比如,达利欧虽然成功预测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也在2020年押注美股上涨,导致重大亏损。毕竟,未来的事,谁能百分百确定呢?
你可以把达利欧的观点当成一个提醒,来增加自己的理性程度,让自己保持恰到好处的谨慎。就像他自己说的,担忧者生存,盲目者淘汰。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