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中国家长最怕的话题,孩子却在偷偷思考
罗輯思維
2025年9月15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9月6日)
 
01

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设想这么一个场景,某天,年幼的孩子突然问你:“妈妈,太奶去哪里了?”“人死了会怎么样?”“我也会死吗?”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回避,觉得这个话题太沉重,不适合小孩子。
但问题是,这个回避真的合理吗?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叫玛丽亚·纳吉,她在1948年做了一个经典研究。虽然时间久远,但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引用。这个研究的核心结论是,孩子天生就会思考死亡,即使没人提醒他们。
这个思考是分年龄段展开的。3到5岁的孩子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分离”,觉得死去的人还能吃饭、喝水,死亡是可以逆转的。
5到9岁的孩子开始把死亡想象成骷髅鬼魂,他们已经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依然在其中添加了很多想象,比如认为英雄和科学家不会死。直到9岁以上,孩子才真正理解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
孩子对死亡的思考,不是大人说屏蔽就能屏蔽的,这是成长中的必然经历。就像村上春树说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而且要知道,已经有研究发现,适当的死亡教育对孩子是有好处的。2023年,剑桥大学的研究发现,幼年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儿童,成年后的心理韧性比其他人要高47%,自杀率和抑郁风险都要更低。
但是,再看咱们国内的情况,南方医科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统计,咱们国家多数儿童的死亡认知,停留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觉得死亡只是暂时分离。一半以上的小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死亡教育。
换句话说,死亡教育值得重视,咱们中国家长或许尤其值得重视。

02

家长常犯的三个错误

应该怎么和孩子谈论这个看似沉重的话题呢?在说方法之前,咱们先看几个家长们经常犯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回避。
比如,你5岁的女儿问,“妈妈,小金鱼为什么不游了?”你回答,“小金鱼累了,在睡觉。”过了几天,孩子又问,“小金鱼怎么还在睡觉?”你说,“小金鱼要睡很久很久。”结果孩子开始担心,“我睡觉的时候,会不会也醒不来?”
请问,到这步你怎么回答?你看,回避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第二个错误是过度美化。
比如,我们会告诉孩子“爷爷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在天上看着你”,或者“爷爷去了天堂,在那里很幸福”。你可能会说,这样说有什么问题吗?至少给了孩子安慰啊。
问题在于,当死亡被过度美化时,孩子可能会认为死亡是一件好事,是一种解脱,是一个更好的去处。这种认知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可能会产生危险的后果。已经有研究发现,那些从小接受过度美化死亡教育的孩子,面临压力时,更容易产生“死亡是解脱”的想法。显然,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第三个错误是欺骗。
当家里的宠物死了,我们告诉孩子“小猫被送给别人了”。当孩子问起已故的亲人,家长也可能编造理由来解释他们为什么“消失”。但问题是,孩子不可能一直不知道真相,等他们长大以后,会觉得自己被忽悠了。这可能会破坏孩子对成年人的信任。

03

与孩子谈论死亡,怎样的方式更合适?

关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的何怀宏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何怀宏是哲学系教授,同时也是一位父亲,这本书里有很多他和孩子之间,关于生死问题的对谈。
先说个书里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场景。
有一天晚上,何怀宏的孩子突然泪流满面地问他,“我会死吗?我很害怕。”当时,面对孩子的恐惧,何怀宏没有急于解释什么大道理,而是先说了这么句话,“我也曾经想过这些问题,而且很多人也都想过,也都害怕过,但他们依然活着,依然好好地活着。”
你看,这个回应很有意思。他没有说“不要怕”,也没有说“这没什么”,而是先承认了恐惧的正常性。
这其实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与孩子谈论死亡,第一步也许不是解释,而是理解。何怀宏在书中强调了一个观点,死亡问题“不是用脑子回答,而是要用心灵去回答”。与孩子谈论死亡,情感的安抚比理性的解释更重要。
他建议父母,当孩子表达对死亡的恐惧时,要“问清楚孩子害怕的缘由,哪怕我们一时说不出什么,也可以默默握住他的手,或者抱抱他”。因为这时孩子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情感支持。当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时,他们对死亡的恐惧自然会减少。
有了情感支持之后,家长们需要建立的另一个意识是,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渲染死亡,而是让孩子珍惜生命。
比如,何怀宏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女孩,她的外婆年轻时在战场上差点中枪,幸好被水壶挡住了子弹。要知道,被水壶挡住子弹,这个概率小之又小。外婆在这个小概率中活了下来,这有机会生下女孩的妈妈。
而后来,女孩的妈妈是先怀过一个孩子,但很不幸,这个孩子流产了。在那之后,妈妈才怀上了她。假如第一个孩子没有流产,没准这位母亲就不会想要再次怀孕了。换句话说,那个以万分之一概率挡住子弹的水壶,乃至于那次流产,都是成全女孩来到这个世界的因素。
就像何怀宏说的,生命是一个奇迹,包含了无数人的付出,包含了无数次的幸运。因此你必须保有这生命,乃至于必须发展这生命。
但看到这,有人可能会问,万一你一直对孩子说,生命如何如何珍贵,你的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他会不会感到有压力呢?
这就需要注意表达的方式了。比如何怀宏,他不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活着,不能辜负别人的期望”,而是说“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前者是压力,后者是礼物。前者会造成心理负担,而后者会带来感恩的心态。

04

根据年龄段区分方法

具体到细节,应该怎么和孩子谈论死亡呢?这需要根据年龄段区分方法。
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从他们身边的小事开始。我听说上海有所小学,班里养的小仓鼠死了,老师没有偷偷处理掉,而是和孩子们一起给小仓鼠办了一场葬礼。孩子们用彩纸制作花圈,分享与小仓鼠的故事,最后将它埋在紫藤花下,还立了一个小木牌。
你看,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许自然地理解了死亡的含义。他们没有被吓到,反而学会了如何表达悲伤,如何怀念生命。他们也许会觉得,死亡不是消失,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做更深入的讨论。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自然,看树叶的生长和凋零。通过这些观察,让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意外,也不是惩罚,而是自然规律。这个过程中,不要对孩子说教,而是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感悟。
对于更大的孩子,可以讨论生命的意义价值。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长度,也在于浓度。你是不是按照自己心愿度过每一天?是不是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等等。正是因为生命有限,所以才珍贵。
前面说的,是家庭亲子之间的死亡教育。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学校在这方面的尝试。他们的一些做法,或许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启发。
比如,美国从1960年代开始,就在一些学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幼儿园阶段,班里通常会养金鱼之类的小动物。当金鱼死亡时,老师会组织孩子们为金鱼办一场“葬礼”。孩子们会讨论死亡,分享自己的情绪,制作纪念画册。在小学阶段,学校会安排专业的殡葬人员来授课。
再比如,英国的做法相比之下更直接。在小学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模拟亲人意外死亡这种极端情况。不是为了吓唬孩子,而是为了让他们在真正面对意外时,知道应该怎么做,应该向谁求助。
再比如,咱们国内的很多学校,也早早就开始了类似的探索。比如,就像前面说的,现在国内的很多学校,都会在校园里面养动物。平时孩子们可以通过饲养动物来观察自然,来体会如何照顾生命。而一旦这些动物离世,学校就会帮助学生们,给动物举办一场葬礼,并且从中思考生命的意义。
类似的尝试还有很多,咱们在这就不展开说了。假如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可以去读读何怀宏的这本《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咱们得到就有电子书。
关于死亡教育,我们就先说到这。假如某一天,身边的孩子问起死亡问题时,我们的回答或许可以从这句话开始,“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过。”然后,这场谈话就可以坦诚相对地展开了。
最后,关于死亡教育,有一段流传很广的话,放在这里作为结尾。说的是,死亡是一所黑色的学校,教我们认识光阴、快乐和生活的美好。教我们认识人生的短暂、脆弱和不堪一击。教我们学会爱、宽容、珍惜和感激生活。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