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能比你还懂李白
罗辑思维
2025年10月14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13日)
 
01

“句号不属于人类,它属于上帝”

拉斯洛有多喜欢中国?他甚至专门请匈牙利的汉学家,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好丘。
为什么叫好丘?一来,他的姓氏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本身就是一座山丘的地名。二来,这个名字还能跟一位中国的名人搭上边。谁呢?孔子,孔子名丘啊。你看,一个欧洲作家给自己起中文名字,都要和孔子扯上关系,这得多喜欢中国文化?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能拿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和中国又有什么关系?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艾伦·马特森曾经说过,世界上到处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你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成为获奖者。很难解释那是什么。浪漫主义者称其为神圣的火花。
而诺贝尔文学奖最关键的标准之一,也许就是这所谓的,神圣的火花。
那么,好丘的火花是什么?
今天,咱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好丘。
咱们先从他那部让人喘不过气的代表作,《撒旦的探戈》说起。
为什么说让人喘不过气?因为好丘作品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长句。他本人有一个很著名的宣言,句号不属于人类,它属于上帝。
这些长句到底有多长?咱们来看他的成名作《撒旦的探戈》。好丘1954年1月5日出生在匈牙利南部的小城久洛市。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在社会福利系统任职。《撒旦的探戈》是他的处女作,这部小说1985年出版,一经问世就震动了匈牙利文坛和欧洲评论界,奠定了好丘在文学界的地位。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这部小说的长句到底有多夸张?看开篇第一句你就知道了。
“在十月末的一个清晨,就在冷酷无情的漫长秋雨在村子西边干涸龟裂的盐碱地上落下第一粒雨滴前不久(之后直到第一次霜冻,臭气熏天的泥沙海洋使小径变得无法行走,城市也变得无法接近),弗塔基被一阵钟声惊醒。”
这是一句话。而且这只能算是好丘作品中的短句。
你可能会问,这么长的句子,读起来不累吗?累。翻译家余泽民就说过,好丘的作品,翻不好就会让人觉得上气不接下气。还有,连续两届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都颁给了好丘的译者,你可以感受一下他的小说翻译难度有多大。评论家们还给这些译者这样一句评价,说他们发明了一种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的英语。
但好丘本人说,我的句子越来越长,是因为希望讲述的语言更加自然,更接近一个人非常想说服谁而精心组织语言,试图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的自然思考过程。
说白了,他自己认为,长句不是炫技,而是他思考的方式。

02

欧美文学界的传奇人物

《撒旦的探戈》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东欧一个破败的集体农庄。十月末,阴雨连绵,整个村子泥泞不堪。十几个村民在这里,过着酗酒、偷窥、通奸的生活。
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传来了。两个被传闻已死的人,伊利米亚什和他的同伙,突然要回村了,而且据说这俩人混得非常好,能带着全村人一起发达。
于是,村民们沸腾了。他们把伊利米亚什当成了救世主,等着伊利米亚什回来拉他们一把。
但问题是,这个回村的家伙真是什么救世主吗?根本不是。他是个骗子。
他回到村子,发表了一场煽动性的演讲。说要带大家去一个“庄园”,建立新秩序。条件是,所有人必须交出自己的财产。
村民们如痴如醉,纷纷交出了自己微薄的积蓄。
交完钱之后,伊利米亚什带着大家去小酒馆庆祝。在那里,他们跳了一场舞。手风琴拉着探戈的曲子,音乐不断重复,没有变化。人们在昏暗的灯光下,机械地扭动着身体,一圈又一圈。这场舞蹈,就是书名里的“撒旦的探戈”。
但这个村子里,还有一个小女孩,叫艾什蒂。她不在酒馆里。她在村子的角落,独自一人。她唯一的伙伴是一只猫。但就在大人们跳舞的时候,她毒死了这只猫。为什么?因为她太孤独了。然后,她自己也服毒自杀了。
第二天,当大人们从宿醉中醒来,才发现这个小女孩已经死了。
而那个号称是救世主的回村的小伙呢?他拿着村民们的钱,离开了村子。所谓的“庄园”,所谓的“新秩序”,全是骗局。村民们被骗得一无所有,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什么都没有改变,除了更加绝望。
这就是《撒旦的探戈》。一个关于希望与绝望的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结构。小说一共十二个章节,模仿探戈舞“前进六步,后退六步”的节奏。进六步是燃起希望,退六步是跌回绝望。十二段叙事兜兜转转,最终回到原点。
《撒旦的探戈》之后,好丘又陆续出版了《仁慈的关系》《反抗的忧郁》《世界在前进》等作品。
在这次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已经横扫了欧美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在匈牙利本国,他获得了科舒特奖、共和国桂冠奖、马洛伊奖、尤若夫·阿蒂拉奖、莫里茨·日格蒙德奖、阿贡艺术奖等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2014年,他获得了美国文学奖。2015年,他获得了布克国际文学奖。
换句话说,对于欧美文学界来说,好丘很早就是一个传奇人物。
但真正让好丘的影响力突破文学圈,走向更广泛领域的,是一部电影。
1994年,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把《撒旦的探戈》拍成了电影。这部电影有多长?7小时19分钟,而且是黑白片。
更夸张的是,整部电影只有150多个镜头。什么概念?普通电影一个小时就有几百个镜头,而这部7小时的电影,平均每个镜头长达3分钟。
比如,电影里有个画面是,一群牛在泥泞的村道上缓慢行走,镜头就这么跟着它们,一直跟。没有对白,没有音乐,只有牛蹄踩在泥地上的声音,还有风声。这个镜头持续了8分钟。
再比如,村民们在小酒馆里跳探戈,镜头对准他们,一动不动。这个镜头也是好几分钟。
好丘和贝拉·塔尔的合作,从1987年开始,一直持续了很多年。他们至少合作了9部影片,包括《鲸鱼马戏团》《伦敦人》和《都灵之马》等。而《撒旦的探戈》,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作品。
美国作家、思想家苏珊·桑塔格看完之后说,七个小时里的每一分钟都让人着迷。我愿意此后每年都看一遍。当然,这是专业人士的看法,咱们仅作参考吧。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好丘是个典型的欧洲作家。长句、黑白电影、破败村庄、绝望哲学,这些都是欧洲文学的标签。
但是让人意外的地方就在于,这位欧洲作家,对中国的了解,可能超过很多中国读者。

03

李白的狂热追随者

1991年,好丘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据说这趟行程对他影响很深。翻译家余泽民后来回忆说,自从好丘来到中国之后,就深深迷恋上了中国。
他说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回到布达佩斯后,他要全家人改用筷子吃饭。在外吃中餐,在家听京剧。他迷恋古代中国,读《道德经》,尤其崇拜李白。
好丘喜欢李白到什么程度?1998年夏天,他专门来中国,沿着李白的足迹走了一个月。
从北京出发,泰安、曲阜、洛阳、西安、成都、重庆,一路追寻。翻译家余泽民全程陪同,做翻译和助手。
一路上,好丘做了大量采访。有作家、学者,也有当地老百姓。但不管遇到谁,话题总是离不开李白。
最有意思的是,好丘会拦住过路的人,问他们,你知道李白是谁吗?你能背李白的诗吗?你为什么喜欢李白?你听说过什么有关李白的传说吗?他甚至还会问,你认为李白和杨贵妃做过情人吗?
你想想那个画面。一个匈牙利作家,在中国的大街上,拦住路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问他们能不能背李白的诗。
好丘为什么这么喜欢李白?他自己说,我喜欢他谈醉酒,谈月亮,谈生活,谈分离,谈朋友。我喜欢他的律动,他无尽的能量,他流浪的心性。
这次旅行之后,好丘还创作了一部小说,叫《下面的西王母》,充满了东方色彩。
今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刚出版了好丘的短篇小说集《世界在前进》。其中有一篇叫《九龙柱》。九龙柱是上海延安中路高架桥上的一根巨大的柱子,上面有盘龙纹样。小说里,主角在上海高架路上徘徊,然后看到了九龙柱,居然进到了九龙柱里面。
好丘在中国的旅行经历,以及他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后来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诺奖官网的官方说明这样评价他,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是中欧文学传统中的一位伟大史诗作家。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