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从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的4句话,看到4个未来趋势
罗辑思维
2025年10月14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13日)
 

01

AI升级成“智囊”

第一句话,奥特曼说得特别轻描淡写。
当时主持人问他,OpenAI内部是怎么用AI的,他说:“我们已经问过当时最新的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它给出了我们自己没注意到、但很有洞察力的答案。”他又补了一句:“关键在于你得给它足够多的背景信息。”
你看,这话表面上就是说OpenAI内部怎么用AI,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你仔细琢磨琢磨,OpenAI这帮人是谁?那可是全世界最懂AI的一群人,像山姆・奥特曼、格雷格・布罗克曼这些大佬,他们做决策的时候,也都会问AI。更关键的是,AI给的答案里,还真有他们自己都没想到的洞察。
这说明什么?说明AI早就不只是“工具”,而是升级成“智囊”了。以前我们用搜索引擎,是主动去找答案;现在用ChatGPT,是找它要建议。这个转变听着好像差别不大,但本质上却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之前分析过过去两年多里全球用户使用ChatGPT的变化,一个很显著的趋势就是,用户问“建议”类问题的比例越来越高,不再是简单的一句话搜索。
比如现在我做公司或产品上的任何决策,基本都会和几个AI助手聊一聊。同学们都知道,创业者和产品经理遇到的问题大多类似,那就是基本没有标准答案。哪怕100家公司用同一种方式都成功了,可团队情况不一样,你照样可能失败。以前做这些决策的时候,我得装作胸有成竹地说“就这么干吧”。但现在有了这些强大的AI助手,其实能让它们推演出各种可能的路线和结果,还能让AI一步步细化方案。
当然,除了“同一个问题问多个AI”这种简单用法,我还常把一款AI的回答,比如ChatGPT给的回答,加上背景信息一起扔给另一款AI,跟它说:“这是竞争对手面对这种情况做的决策。
如果你是它的死敌,一辈子就以整死这家公司为追求,那就找出这个决策背后所有的隐患,并且说说该怎么利用。”相信我,很多回答会让你毛骨悚然,甚至觉得自己公司能活到现在,全靠运气。
要注意的是,这句话里,山姆・奥特曼补充的后半句更不能忽视,就是要给足AI“背景信息”,这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上下文要足够长。不少同学应该能发现,去年特别火的提示词工程师岗位,今年好像没什么人提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AI的基础能力有了跳台阶式的提升,根本不用人类写复杂提示词了,反而那些复杂提示词会限制AI的能力。但要想让AI给出不错的输出结果,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得给它足够的信息输入。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你从竞争对手那儿挖了个技术大牛,盼着他能救公司于水火之中。他本来就懂这个行业和领域,今天一入职,作为老板,你会让他直接干活吗?我相信大部分老板都不会。
他们要么带他参观公司,要么跟他促膝长谈,要么拉着其他熟悉情况的骨干同事跟他对接,甚至可能扔给他一批只有内部人才知道的保密技术文档。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这个技术大神更了解你的公司,他才能凭着自己的本事,快速找到问题在哪儿。
同样一个问题,你给ChatGPT的背景信息不一样,它给出的答案质量真的会天差地别。对我来说,每次跟AI开启新话题,第一个问题我几乎都会写至少一两百字,把我觉得AI应该知道的信息全发给它。之后再经过几轮对话,就会发现它的回答会变得特别有针对性,也非常有帮助。
我之前看到火山引擎发布的一份数据报告,里面提到加上背景信息,优化后的提示词能让AI回答质量提升30%-50%。这可不是个小数字,你想想看,同样的模型、同样的问题,就因为你多补充了几句背景,回答质量就能提升近一半,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未来的核心能力,既不是“知道答案”,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会问问题”。说得更准确些,其实是“会提供背景信息”。这就像你去看医生,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你要是只说“我难受”,医生也没办法。但你要是说“我昨天晚上吃了海鲜,今天早上开始肚子疼,还有点发烧”,医生立马就能大致判断可能是食物中毒。要是你再详细补充吃了什么类型的海鲜,医生的判断就会更准确。
AI也是这个道理。你要是只问“帮我写个婴儿推车的市场营销方案”,它给你的肯定是那种万金油式的东西。
但你要是说“我是做母婴产品的电商运营,现在要做双十一活动方案。目标用户是25-35岁的新手妈妈,预算50万,主打产品是婴儿推车,这款推车的售价是3500元左右,最大特点是出行的时候能一秒折叠,并且折叠起来占的空间小、重量轻,甚至妈妈们能直接放进自己的随身挎包”,像这样给足了背景信息,AI给你的方案就会具体得多,也实用得多。
这个变化对哪些人影响最大?我觉得是那些靠“给建议”吃饭的职业,比如律师、咨询师、产品经理、财务顾问等。这些人的核心价值,以前是“我知道答案”,但现在可能要变成“我知道怎么问AI、怎么给AI提供背景,以及怎么从AI的答案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
说实话,这个转变已经在发生了。我认识一个做律师的朋友,他现在每次接案子,第一件事就是把案情整理成一个详细的背景文档,脱敏后喂给AI,让它帮忙梳理法律关系、找类似案例、提供策略建议。他说,这样做下来,效率至少提升了3倍。但关键是,他得知道怎么整理这个背景文档,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信息不重要,这个能力,AI教不了你。

02

人们其实有强烈的创作欲望

第二句话,是奥特曼聊到Sora时说的。
他提到:“传统互联网理论认为只有1%的人会创作内容,这可能只是因为过去的工具门槛太高了。而Sora证明人们其实有很强烈的创作欲望。”
这句话直接推翻了一个存在20年的互联网定律。你肯定听过那个“1-9-90法则”,它说的是在大部分内容平台上,只有1%的人会创作内容,9%的人会参与互动、发表评论,剩下90%的大多数人则只看不说。这个规律从BBS时代就有了,即便到了现在的抖音、小红书,大家也一直觉得这是条铁律。
但奥特曼说,可能不是人们不想创作,而是过去的工具太难用了。你想想,以前要做个视频,得先学会剪辑,还得懂分镜、懂节奏、懂配乐;要做张海报,得会用PS,还得懂排版、懂配色。这些技能,学起来真的太费劲了。
但现在呢?Sora2发布之后,我看到朋友圈里好多人都在生成视频。有人用它做自己和朋友的搞笑表情包,有人做产品宣传片,还有人做旅行Vlog。这些人以前从来不做视频的,现在却突然都成了“创作者”。千万别小看这些看起来有点粗糙的AI视频创作,说不定里面就藏着特别多的机会。
而且你想想,Sora2才刚推出,到现在还不到半个月时间,国内已经有两三家AI视频产品更新了新版本,宣称自己是“国内的Sora2”。更关键的是,这还是在大部分普通人都用不上ChatGPT和Sora2的情况下。你再琢磨琢磨,如果接下来一批国内AI工具,能把AI视频的创作门槛再降低一半,到时候会发生什么?
我觉得,创作者的比例可能会从1%暴增到30%,甚至50%。这不是夸张,是真的有可能。因为创作的本质,其实不是技术,而是想法。以前是有想法没技术,现在是有想法就能实现。
这个变化对内容平台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你想想,如果创作者从1%变成30%,内容供给会爆炸式增长。抖音、小红书、B站,这些平台的推荐算法可能都要重写,因为“内容过剩,用户注意力稀缺”的问题会越来越明显。
但对普通人来说,这绝对是个巨大的机会。以前想做自媒体,得先学一堆技术。现在你只要有想法、有审美、会讲故事,就能做出不错的内容。当然,这也意味着有些职业会受到冲击,像设计师、视频剪辑师、插画师这些靠“执行”吃饭的岗位,可能得转型了。但转型不代表失业,而是升级:从“会做”变成“会审美”,从“执行者”变成“创意总监”。
这就像摄影师,以前会按快门就行,现在得懂构图、会讲故事、还得会后期。AI时代的创作者,也是同样的逻辑。比如我最近关注的几个短视频博主,原本都是剪辑师。以前这类岗位都藏在成熟节目背后,没人知道他们是谁;但现在正因为创作者变多了,他们站出来分享剪辑技巧,教大家字幕用什么字体显高级、口播视频该怎么剪辑。这些以前偏技术、偏后台的职业,现在都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03

人们对ChatGPT的需求差异巨大

第三句话,是在主持人问奥特曼,为什么有些用户会抱怨ChatGPT太“obsequious”(谄媚讨好)了,他给的回答。
奥特曼的回答特别有意思,他说:“从技术上讲,这不难处理。有些人真的很想要那种‘讨好型’AI。”接着,他又说了一句关键的话:“人们对ChatGPT的需求差异巨大。”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只是在说产品设计或模型调教,但你仔细想想,它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趋势:AI正在从“工具”变成“伙伴”,甚至是“家人”。每个人使用AI产品的场景和方式都不一样,这一点不只是体现在用ChatGPT上,像豆包、Kimi这些工具也一样,有人用它们写代码,有人用它们画画,还有人用它们聊天。既然使用场景不同,不同人对同一个产品的要求自然也会不一样。
为什么有人会在意AI是不是太讨好?因为他们早不把AI当成冷冰冰的软件了,而是当成有性格的“人”。这就像你交朋友,有人喜欢直来直去的,有人喜欢温柔体贴的,还有人喜欢幽默风趣的。对AI的需求也是如此,不同的人需要不同性格的AI。
现在已经有不少产品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了。例如Character.ai,能让你和不同性格的AI角色聊天,有的角色像知心大姐姐,有的像严厉的老师,还有的像幽默的朋友。Snapchat的My AI更灵活,不仅能定制头像和性格,还能加到群聊里,和你的朋友一起互动。还有一些在线教育产品,会塑造出风格完全不同的AI老师。这些产品能火起来,正好说明AI时代的人们,确实有“定制AI性格”的需求。
但这背后还有个更深层的逻辑,就是情感需求的商业化。为什么有人愿意为“讨好型AI”付费?因为现实里,这种情感支持太稀缺了。你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老板不会特意安慰你,同事也未必能理解你。但AI不一样,它能给你安慰,还永远在线、永远有耐心,也永远不会嫌你烦。
这个趋势对哪些行业影响最大?我觉得是那些需要“情感连接”的职业,像客服、陪伴、教育这些领域,可能会被重新定义。以前的客服核心是解决问题,现在可能要变成“提供情感价值”;以前的老师核心是传授知识,现在可能要变成“激发学习动力”。毕竟解决问题和传授知识,AI基本都能做,但情感连接这件事,至少目前还是人类的优势。

04

“任务长度”和“任务复杂度”是两回事

第四句话,是奥特曼聊到AI Agent时说的。
主持人问他,什么时候AI能完成“一周的工作量”,奥特曼回答:“在写代码方面,现在已经能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了。人们会很惊讶地说:‘它现在真的已经能完成一天的任务了?怎么发展得这么快?’我觉得一周级别的任务,可能真的很快就能实现。”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目前顶级的AI Agent已经能在规划好任务后,不用人类参与,就能不间断地自主写几个小时的代码。随着AI能力进一步提升,那么未来像调研、写报告、构建系统这类任务,可能只需要人类给出初始指令,确认AI拆解好的计划书后,AI就会调动自己的多个智能体,不眠不休地完成指定任务。从这个趋势来看,让AI直接完成一周的工作任务,或许真的只是时间问题。
听起来好像是在吹牛,但你要是看数据,就会发现这是真的在发生。有个叫METR的研究机构做了个统计,发现AI Agent能完成的任务长度,大概每7个月翻一倍。而且从2024到2025年,这个速度加快了,变成每4个月翻一倍。你想想,如果未来一个AI能帮你干一个月的活,这是什么概念?
但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就是“任务长度”和“任务复杂度”是两回事。能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不是说AI能完全替代你一天,而是说AI能处理一个需要持续工作一天才能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可能需要多次判断、多次调整、多次迭代。
这个变化对职场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以前我们说“效率提升”,是从8小时变成6小时,现在可能是从“我做8小时”变成“我监督AI做8小时”,再变成“我监督AI做一周”。这不是量变,而是质变。
最直接受影响的,是那些做“知识工作”的人,像程序员、数据分析师、财务、法务等。这类职业的核心价值,以前是“我能做”,现在可能要变成 “我能拆解任务、验收成果、迭代优化”。这就像建筑工地,以前是工人亲手搬砖,现在是工人操作挖掘机干活。你不需要力气大了,但你得会操作机器,还得知道怎么验收工程质量。
但这背后也藏着一个焦虑:如果AI能完成一周的工作,那公司是不是只需要五分之一的人?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公司依然需要这么多人,只是每个人能做的事情变多了。这就像Excel出现后,财务人员并没有失业,而是从“单纯算账”转向了“数据分析”。AI时代也是同样的逻辑,我们会从“执行具体任务”转向“做决策、控方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跟上变化。如果你还停留在“只会执行”的层面,那确实可能被淘汰;但如果你能升级到“会拆解任务、会验收质量、会提炼洞察”的层面,你的价值反而会更大。因为AI能力越强,就越需要懂业务、懂判断的人来驾驭它。

05

这4句话跟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觉得关系大了。作为同学们的学习委员,我来给你提炼一下今天的核心要点。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会“提供背景信息”比单纯“使用工具”更重要。以后不管做什么工作,你都得学会跟AI沟通,而沟通的核心,就是把你的需求、背景、限制条件说清楚。这种能力,现在就可以开始练。
第二句话告诉我们,创作的门槛正在消失,但审美的门槛永远存在。如果你有想法、有品味、会讲故事,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别再拿“我不会技术”当借口,因为技术已经不是阻碍了。
第三句话告诉我们,AI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能有温度的伙伴。找到适合自己的AI使用方式,就像找到合拍的朋友一样重要——有人需要严肃的,有人需要温暖的,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
第四句话告诉我们,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我自己做”到“我监督AI做”,这个转变可能比我们想象中快得多。现在就开始学怎么拆解任务、怎么验收质量、怎么提炼洞察,这些能力会越来越值钱。
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反正我听完这个访谈,觉得收获特别大。因为AI工具的具体使用会不断更新,但能让工具发挥威力的方法论,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