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特朗普加征100%关税?中国强硬反制背后的关键态势
罗辑思维
2025年10月14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14日)
 
01

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把最近半个月来,中美两国博弈的脉络按照时间线梳理一遍:
9月底之前,中美之间其实一直是趋向平缓的状态,包括在TikTok问题上达成的协议,甚至还有对美国财政部长的采访报道说,中美领导人10月底,有可能在韩国举行的APEC会议期间会晤。
我估计美国或许是习惯了在新一轮谈判前搞极限施压来抬高筹码,或者是美国各行政机构之间各自出手、行动叠加,总之美国在9月底突然开始连续升温制裁。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推出了“50%穿透规则”,规定凡是被列入实体清单等限制名单的主体,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将自动适用同等管制,这条新规旨在封堵中国企业通过境外架构规避限制的路径。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新规则,它表面上是制裁特定的中国企业及其子公司,影响涉及数千家中国企业。但我分析背后的本质,是将高昂的合规成本和巨大的法律风险,转嫁给了所有与中国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全球合作伙伴。
这些合作伙伴在与中国企业交易前,要进行彻底调查,以确认企业的股权穿透后是否合规。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使一些国际企业为了规避风险而更加谨慎地和中国合作,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企业之间的“自我制裁”效应,它的实际威力远超美国政府的直接制裁。
10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自10月14日起,对中国籍、中国制造或中国运营船舶,分阶段征收港口服务费。10月9日,美国财政部以“规避伊朗石油制裁”为由,将山东金诚石化等16个中国实体及个人,列入SDN清单进行制裁,影响包括资产冻结、交易禁止等。
面对美方连续施压,中国随后开启了自己的反击:
10月9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连发公告,其中有两条新规定广受关注:
一是,全面收紧稀土及相关物项出口管制,明确对“最终用途为研发、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者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以及制造上述制程半导体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和材料,或者研发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的出口申请,逐案审批”(商务部公告2025第61号)。
“逐案审批”可以理解为一道严格的“安检门”,针对的就是依赖中国稀土的美国高科技产业以及军事领域。
二是,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在向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的物项,所含中国稀土材料占产品价值的 0.1% 及以上的,则必须获得中国出口许可(商务部公告2025第61号)。
我理解这条的潜台词是:任何含有0.1%价值的中国稀土产品,都躲不开中国的长臂管辖。长臂管辖这个举措,之前美国经常用,这次中国也用了,这表明中国应对博弈的节奏转变。
中国同时公布了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总之,这是一次全产业链的技术封锁、域外监管、长臂执法。
到了10月10日,中国宣布自10月14日起,对美国船舶也收取特别港务费。同一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高通收购以色列一家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Autotalks)“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为由,对美国高通公司进行反垄断立案调查。
在我看来,中国的反制,尤其是稀土的新规则,非常强悍。然后就是你看到的,特朗普急了,10月11日,特朗普愤怒地宣布,对中国商品全面加征100%关税,从11月1日起开始正式执行。

02

攻守易势了吗?

通过事件梳理后我发现,这次的一个新趋势是,中国最近这一系列举措,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的防御,而是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主动塑造博弈态势的战术风格。我具体分析下:
第一,博弈的节奏感变了。
回顾从2018年到今年4月份的贸易战,中国更多是在应对美国的突然袭击,中国对应反制,主要还是对着美国的节奏来打。
但这一次,我看到了新的剧本。在美方通过“50%规则”、船舶收费等一系列“小动作”持续施压后,中国没有选择零散地回应,而是打出了自己的节奏。这套组合拳的核心,就是“以规则对规则,以长臂对长臂”
美国擅长用它们的法律进行“长臂管辖”,中国这次在稀土管制上,也引入了“域外管辖”原则,这几乎是“复刻”了美国的逻辑,我认为多少有点“师美长技以制美”的味道,就是用美国最擅长的规则武器,来反制美国。
包括前面提到的对高通进行反垄断调查,以及我之前讲过的对英伟达H20芯片的“劝退”举措,也都是在用市场准入规则,进行精准反击。
第二,博弈的心态变了。
这次最根本的变化,是中国在经过上一轮极限贸易战后,战略自信的提升。
这种战略自信,一方面源于经济的韧性。尽管面临外部压力,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与东盟、中东、拉美等地区的贸易额持续增长,有效对冲了美国市场的风险。内部庞大的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提供了足够的回旋空间。
另一方面源于科技的突破。以华为昇腾910C芯片等为代表的芯片领域的进展,虽然与美国顶尖水平尚有差距,但已经证明了中国在“卡脖子”领域突围的决心和能力。这使得中国在应对贸易战和科技战时有了更多底气,敢于放手反制。
此外我分析,中国的战略自信还来源于对对手风格的更多认知。经过几轮交锋,中国已经熟悉了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临阵多变”的套路。而且国内各界面对特朗普政府的风格,也更适应了,我认为特朗普这种“关税讹诈”所造成的中国内部信心和预期的冲击,正在变小。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本周一(10月13日)中国股市的表现远没有恐慌大跌,只是指数稍有下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表明我们的防御体系是有效的,而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信心和预期的体现。这一点很重要,我估计会继续增强决策层的信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面对美国有了足够优势,这一点我们务必要保持清醒、冷静客观,但是博弈的“增量”和“变量”,确实正在向中国倾斜。简单说,我分析美国手中的牌,大多是“存量牌”,比如加关税、搞制裁,是利用现有霸权地位的“消耗战”;而中国手中的牌,更多是“增量牌”,是构建新体系、新规则的“建设战”。

03

对未来的研判

接下来,综合各方信息,我对这件事的后续给出一个短期和中长期的研判,供你参考。
短期上来看,我认为双方大概率还是会回到谈判桌前,谈崩的可能性比较低,除非特朗普真的再次发疯,否则大概率会达成新的“休战协议”。我详细说说这个判断背后的考虑:
首先,现实情况让双方目前都不太可能大规模硬刚。
对于特朗普来说,他可以喊出“100%关税”去极限施压,然后再找个借口拉扯,但却很难真的下决心承受因此引发的经济衰退和股市崩盘。虽然美国相比4月份已经跟大多数国家谈妥了,看起来有了单独对付中国的可能性,但在美国政府停摆的当下,特朗普不会贸然继续掀桌子,毕竟对于他来说,内政肯定大于外交。
而中国马上就要进入“十五五”时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虽然我们的反制手段增多了,但主动寻求升级对抗不符合中国当前的核心利益,商务部的答记者问也强调是美国“无视中方关切和善意”,一意孤行要破坏双边经贸关系。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强硬反制,是为了建立一道新的中美之间的“条件反射”规则,就是告诉美国,不要轻易比狠,目的是让美国以后不要再动辄挑衅,为中国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在我看来,这次是双方战术技巧上的对峙,是拍桌子而不是真要掀桌子,美国是继续搞了一次极限施压,而中国是展现出了博弈技巧日益娴熟后的强悍。
其次,双方其实都预留了足够的“回旋空间”。
美国加征100%关税的生效日是11月1日,而中国稀土反制中长臂管辖的“0.1%规则”的部分,生效日是12月1日;另外我分析,双方领导人在10月底在韩国举行的APEC峰会上,也不是完全没有会晤的可能。这意味着,在最具破坏性的措施实际落地前,双方还有“刹车”和“谈判”的窗口,还有台阶。当然,还是说,前提是特朗不是真的发疯。
实际上,大国之间,在台面上的你来我往之后,实际执行中有大量的灵活性,制裁措施本身都是有“技术性调整”方法的。
比如美国不止一次喊出过“高关税”的极限施压口号,但在实际执行中,对于它自己亟需的各种商品,却可以通过诸如豁免清单等方式进行软化。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往往充满弹性,这既是他的谈判策略,也是应对国内政治压力的需要。
而中国的稀土管制也不是“一棒子打死”,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明确表态“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对符合规定的申请将予以许可”,并会考虑“通用许可、许可豁免等多种便利化措施”。我理解,中国手握的是“水龙头”,看我们意愿可大可小,而不是彻底焊死。这个审批权本身就是博弈筹码。
中美之间的关键议题,估计大概率要两国领导人正式见面才能有更大推进,所以我综合判断,短期内中美双方的博弈,还是争夺谈判优势的“预演”,都是秀给对方看的“肌肉”,只是这一次美国又连续搞小动作甚至极限施压,中国则必须也要让对方痛一下。
而从中长期来看,我认为中美之间的大国博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有两个判断,供你参考:
第一,中美博弈正从“美攻中守”的战略防御阶段,转向“边打边谈、斗而不破” 的战略相持阶段。
美国将继续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对中国进行“卡脖子”,目标是延缓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维持自身科技霸权,但据我观察,它的“封锁”策略的效果其实正在边际递减。
而中国这边则是转入部分“攻势”,利用自身优势领域,进行反击。稀土是其一;市场准入是其二,比如对高通、英伟达的反制与“劝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其三,比如铁矿石、大豆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中国正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迫使美国在多个战线同时应战。
第二,博弈的核心,将从“关税战”转向更深层次的“规则战”。
中美博弈将加快体系化,全球供应链也会加速重构。这次博弈中,美国的“50%穿透规则”,与中国的“稀土0.1%规则”其实是最大的标志,这不再是简单的价格问题,而是通过规则来影响未来产业链的组织、技术的流动,这种“规则战”比关税战影响更深远,而全球产业链也将从“效率优先”,加快转向“安全优先”。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