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15日)
无人机巨头大疆,又一次把美国国防部给告了。
原因很简单,五角大楼在2022年把大疆扔进了一个所谓的“中国军工企业”(CMC)清单里,但又不给任何具体理由。
大疆觉得很冤,我一个卖无人机给摄影爱好者和农场主的公司,怎么就成了军工企业了?于是就去告,地方法院审理后,驳回了国防部的核心指控,但最后还是找了点别的理由,维持了原判。
这就好比你开个包子铺,突然有一天被告知上了“生化武器制造商”名单,你问为什么,对方说“我们有理由相信你的包子能被用于军事目的”,你上法庭自证清白,法官说“嗯,说你是生化武器制造商确实证据不足,但你家面粉确实太白了,所以还是在名单里待着吧”。
大疆咽不下这口气,现在又上诉到了联邦上诉法院。这股“硬刚”的劲头,值得说道说道。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大疆牛!”、“支持国货!”,或者觉得“胳膊拧不过大腿,没啥用”。这些情绪都很正常,但如果咱们只停留在情绪层面,就错过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大疆的这场诉讼,表面上看是一家公司在维护自己的商业名誉,但往深了看,它是一个缩影,折射出在全球化退潮、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一家在某个领域做到全球顶尖的中国科技企业,必然会遭遇的一场“非对称战争”。
首先,咱们得搞明白,美国国防部这个“清单”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为什么威力这么大?
这几年大家可能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什么“实体清单”、“CMC清单”、“UVL清单”等等。这些“清单”,本质上是美国在新时代发动科技战的“精确制导武器”。它跟传统的贸易战不一样,不是简单地加关税,而是从你的根基上动手。
它的运作逻辑非常“高级”,主要分三步:
“身份”定义与污名化: 它首先给你贴一个标签,比如“军工企业”、“人权侵犯者”等等。这个标签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在全球商业社会,信誉就是生命线。一旦你被全球最强国家的国防部定义为“军工企业”,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的国际合作伙伴、银行、投资机构在跟你打交道时,都得掂量一下政治风险。很多公司为了避免麻烦,可能就会主动切断与你的合作。这是一种不费一兵一卒的“软切割”。
“规则”限制与供应链打击: 进入清单后,一系列限制措施就会跟上。最直接的就是限制美国投资者投资这家公司,这会影响你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估值。
更狠的是,如果后续升级到“实体清单”,那就会限制美国技术和产品向你出口。现代科技产品都是全球化协作的产物,一个芯片、一个软件、甚至一个核心元器件,都可能包含美国技术。一旦被卡住,你的供应链随时可能断裂。
“生态”孤立与未来压制: 这是最长远,也最致命的一招。通过上述两步,它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一种“寒蝉效应”,让你的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都对你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你就被排除在全球主流的科技生态之外,变成一个“技术孤岛”。在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成为孤岛,就意味着失去未来。
大家看看,这套组合拳下来,几乎是全方位的降维打击。它不需要动用航母和导弹,只需要几个部门联合发几份文件,就能让一个年营收几百亿的跨国公司陷入巨大的麻烦。这就是规则的力量,也是霸权最核心的体现。
搞明白了“清单”的逻辑,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美国为什么非要盯着大疆不放?
很多人觉得,不就是个会飞的照相机吗?能有多大威胁?这么想,就太小看无人机这个行业,也太小看大疆了。
大疆被盯上,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它“可能”被用于军事,而是因为它在三个层面上,触动了美国的“逆鳞”。
第一层:绝对的市场垄断。
咱们来看一组数据,这比任何雄辩都有力。根据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份额,常年稳定在70%以上,在某些细分领域甚至超过80%。
这是什么概念?这不是优势,这是绝对的统治力。在科技领域,一个非美国公司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如此彻底的垄断,是极其罕见的。
这种垄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标准制定权和行业话语权。大家想想英特尔的芯片、微软的操作系统、谷歌的安卓系统,谁占据了绝对优势,谁就能定义整个行业的生态。大疆在无人机领域,就扮演了类似的角色。这对于一直想把所有关键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美国来说,是难以容忍的。
第二层:全栈的技术领先。
如果大疆只是个组装厂,买来国外的飞控、芯片、摄像头,然后攒成一架无人机卖出去,那美国可能根本不会正眼看它。
问题在于,大疆是一家典型的“技术偏执狂”公司。从最底层的飞控算法,到云台的增稳技术,再到图像传输系统,甚至是核心的芯片,大疆都实现了高度的自研。它不是“集成创新”,而是“垂直整合”的王者。
这种“全栈式”的技术能力非常可怕。它意味着大疆的命脉不掌握在别人手里。想通过制裁一两个上游供应商来卡它脖子,难度极大。
当年美国制裁中兴,一纸禁令下去,中兴立刻休克,就是因为核心技术和元器件受制于人。而面对大疆这种“油盐不进”的选手,常规的供应链打击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只能从更宏观的“身份定义”和“市场准入”上下手。
第三层:无法忽视的“军民两用”潜力。
这一点是美国政府最喜欢拿来说事的,也是最能挑动普通民众神经的借口。无人机技术,天生就具有“军民两用”的属性。
和平时期,它可以用于航拍、测绘、农业植保、电力巡检;可一旦到了战时,它就能变成侦察兵、通讯中继,甚至稍加改造就能成为攻击武器。
俄乌冲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战场上,双方都大量使用了包括大疆在内的各种商用无人机,进行侦察、校准炮火等任务,其发挥的作用甚至超出了很多传统军事装备。
这就让美国非常焦虑。他们焦虑的不是大疆主动与军方合作——大疆反复声明并采取技术措施(如地理围栏系统)防止产品被用于军事目的——而是这种技术的“泛在性”和“易得性”。
当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技术工具被普及后,它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争形态。而这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其全球最大的供给方,竟然是一家中国公司。这在美国的战略家看来,是绝对的“安全漏洞”。
所以,你看,市场垄断、技术自主、军民两用,这三点加起来,大疆在美国眼里就成了一个“完美”的打击目标。
打击它,既能削弱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一个优势节点,又能以“国家安全”为名义团结国内两党共识,还能为美国本土的无人机企业(比如Skydio、Parrot等)扫清障碍,可谓一举多得。
明白了美国为什么要搞大疆,我们再来深入一层,看看大疆发起的这场诉讼,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斗争。
我称之为“非对称战争”,因为双方在这场博弈中的地位、资源和可使用的工具,完全是不对等的。
美国政府是这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同时还是裁判员。它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各种“清单”,定义什么是“国家安全威胁”。而大疆作为一家企业,只能在这个已经设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申诉和抗辩。它无法改变规则本身,只能在对方的法律体系里,寻找程序正义的可能。这就好比下棋,对方不仅可以随时悔棋,甚至可以随时修改棋规,而你只能按照现有的规则走好每一步。
与大疆对垒的,是美国国防部、商务部、财政部等组成的国家机器。它们拥有强大的情报能力、庞大的法律团队、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它们可以调动整个国家的资源来为自己的决策背书和辩护。而大疆呢?即便它是一家全球巨头,但在国家机器面前,其资源依然是有限的。这场诉讼,本质上是一个“巨婴”在和一个全副武装的“成年壮汉”打架。
在全球舆论场,特别是西方世界,由国家力量主导的“中国威胁论”叙事,天然就比一家商业公司的清白声明更容易被接受。当五角大楼说“大疆威胁国家安全”时,很多媒体和民众会倾向于相信。而当大疆说“我们是无辜的”时候,则需要拿出十倍、百倍的证据,还未必能扭转先入为主的偏见。这种舆论上的“有罪推定”,让大疆的自辩之路异常艰难。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赢面这么小,斗争这么艰难,大疆为什么还要坚持起诉?直接退出美国市场,或者忍气吞声不就完了吗?
如果我们这么想,就低估了这场诉讼的深层战略意图。大疆的“硬刚”,看似是“以卵击石”,实则是一种极其理性和必要的“积极防御”。
其目的,从来就不仅仅是为了“打赢官司”。
第一,争夺程序正义,暴露对方的“理亏”。 在法庭上,一切要讲证据。大疆起诉美国国防部,核心诉求之一就是:你得告诉我,你凭什么说我是“军工企业”?请把你的理由、证据都摆到法官面前。
美国政府在法庭上其实很尴尬,因为它拿不出实锤证据。地方法院的判决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驳回了国防部的核心指控。这就在法律层面上证明了美国决策的“武断性”和“随意性”。
通过法律程序,大疆把美国的“暗箱操作”变成了“公开质证”。即使最终判决输了,但在过程中,它已经向全世界展示了:这场制裁并非基于事实,而是基于政治偏见。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一种对美国政府信誉的打击。
第二,这是一场无法退缩的“名誉保卫战”。
“中国军工企业”这个标签,杀伤力是全球性的。如果大疆默认了,那么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很可能就会跟进美国的政策,对大疆采取限制措施。这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所以,大疆必须公开、大声地反抗。每一次起诉、每一次上诉,都是在向全球的客户、合作伙伴和监管机构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不接受这个污名化的标签,我们是一家纯粹的商业公司,我们愿意在任何公开透明的法律框架下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就像一个人被泼了脏水,他必须站出来反复擦洗、反复辩解。即便脏水一时半会儿洗不干净,但这种抗争的姿态,本身就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信誉,防止谎言被重复一千遍后成为“事实”。
第三,为所有出海的中国企业“打个样”。
大疆的抗争,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公司本身。它为所有面临类似困境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
过去,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不公待遇时,往往习惯于“闷声发大财”或者依赖政府间的交涉。但大疆的案例表明,在法治相对健全的国家,拿起法律武器,在对方的规则体系内进行抗争,是一条虽然艰难但必须去走的路。
这不仅是维护自身利益,更是在参与全球商业规则的博弈。你越是积极地利用规则,越是能展现出你对这套体系的理解和尊重,反而越能赢得对手的敬畏。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入乡随俗”,也是一家成熟的跨国公司必备的生存技能。
聊到这里,我们应该能明白,大疆诉美国国防部,不是一时意气,而是在新的全球政经环境下,一场深思熟虑的战略博弈。
这场官司的最终输赢,可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商业逻辑是第一位的。只要你的产品好、技术硬、价格有优势,你就能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但现在,这个时代结束了。地缘政治已经凌驾于商业逻辑之上,成为企业经营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你的国籍、你的出身,在很多时候比你的产品更重要。
对于大疆、华为以及未来更多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继续在技术上做到极致的“硬实力”。 你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构建有韧性的供应链,让别人想卡你脖子也无处下手。这是生存的根本。大疆之所以有底气去“硬刚”,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在全球市场上的统治力和技术上的护城河。
另一条腿,是必须建立起强大的“软实力”,去适应和驾驭复杂的国际规则。这包括顶级的法务能力、政府公关能力、全球舆论引导能力。你不仅要会做产品,更要会讲故事;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法律和政治。
大疆的这场诉讼,就像一场发生在21世纪的“庭辩”,对手是全球最强的霸权。它可能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被动局面,但它的抗争姿态,它对法律程序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宣告:那个只会埋头做产品、对国际规则懵懂无知的中国企业形象,正在成为过去。
新一代的中国全球化企业,必须是技术专家、商业精英和规则玩家的结合体。他们必须学会在“丛林”中,一边强壮自身,一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规则来保护自己。
这很难,但这是唯一的路。从这个角度看,大疆在法庭上的每一次交锋,都是在为后来者披荆斩棘,探索一条在全球化逆流中,向上游动的航道。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和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