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中年最大的危机:活在自己以为拥有的东西里
罗輯思維
2025年10月17日
最近有个段子在网上流传:“年轻人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你看,寺庙里香火旺盛,年轻人排着队拜佛求签。很多人觉得,佛学就是一种心理安慰,就是教人看淡一切,拒绝内卷,佛系躺平。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人生解忧》这本书的作者成庆,是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说,我们对佛学存在着很多误解。佛学的精神其实非常注重现实,《坛经》里有句话:“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意思是,离了现实生活来谈觉悟,就像去兔子头上找角一样荒谬。

禅宗的僧侣践行的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紧贴着土地,过着挑水担柴的“禅生活”。他们不是孤高的隐士,更不是绝望的厌世者。

那佛学到底在讲什么?它如何解决我们当下的困境?

01

佛学讲的"空",不是没有,而是可能性

刚学佛法的人,特别容易陷入一种叫“断灭见”的误区。什么意思呢?就是觉得什么都是空,于是什么都没有意义。然后就算了,躺平了。
但这是对佛法最大的误解。所谓空,恰恰不是虚无,而是腾出了空间,拥有了无穷的可能性。

他打了个比方:人生如同一个花园,里面有“贪嗔痴”的杂草,也有“妄念”的枯枝。而“空”的智慧,不是用炸弹把花园炸平,而是告诉你:正因为它是空的,你才能亲手在里面栽种奇花异草,按照自己的意愿打理它,让人生变得丰盛而美好。这才是佛学要讲的。不是让你放弃,而是让你看到可能性。

02

中年时刻的祛魅:别活在你的“住”里

得到《金刚经50讲》主理人王路老师有个说法,叫“中年时刻”。

这个“中年”不是年龄上的,而是心态上的。每个人曾经都是少年,都有英雄情结、偶像情结,带着这种情结看世界,你发现世界是鲜活亮丽,光彩照人。

但是,佛学讲,诸行无常。一切光环都有黯淡的时候。当你看见的世界,里面的种种光环慢慢地都黯淡下去之后,所有关于生活的滤镜被打碎了,你恍然发现,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为中年人了。

中年意味着什么呢?祛魅。

这两年流行一句话,“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中年就是,曾经那些你觉得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的东西,当你经历了生活当中的某些遭遇之后,你发现它“不过是那么回事”,甚至它“竟然是那么回事”。

那祛魅之后怎么办?你需要帮助自己找到行动的定力。

说到这,又得说个佛学术语,缘生性空。空就是可能性,所谓缘就是各种各样的条件,然后才形成你今天自己。但问题是,很多人会“住”在这些条件里,把临时的状态当成永恒的自己。

什么叫“住”?就是执着、固化、认死理。你昨天是个领导,就觉得自己永远该是领导;你曾经成功过,就觉得自己的方法永远有效。这就是“住”下了,着相了。

和菜头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讲得真的挺好。他说:类似我这样的老登最大的问题就一个:人已经和社会生活脱节,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听到见到的只有肯定和赞美,失去了对现实和人群的基本感知,但是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按照自己过去的说法、想法、做法继续过活,直到狠狠现实撞墙为止。

但凡你活在自己以为自己拥有的那个东西里,你一身的“老登味”。所以你从这个角度再来理解佛学里讲的空,是不是就觉得佛祖真的是有智慧?让你放下的不是什么对这个世界的欲望,而是构成你现在自己本身、那些你觉得是属于你的那些东西。这就是因缘际会偶然的一个聚合,不要跟它太认真。

03

一个人生故事:从“捍卫拥有”到“一切是起点”

前不久,罗振宇也分享过他完成这个顿悟的时刻。

当时他是挺大的一个栏目的制片人,但是跟顶头上司不对付。上司为了弄走他,搞了个公开竞聘。罗振宇提前就知道了,这是个局,评委一定会给他打低分。

请问,你还参加这次竞聘吗?

大部分人会选择不参加,因为这个“不去”的身姿非常帅气,是对不公的回击。

但有个领导跟他说:你不要这么想,反正你离开这个地方已经是定局。你想想看,这辈子你让这么大一个媒体单位上上下下的领导,那么多重要的人坐那认认真真听你讲一次课。竞聘就是讲方案。这很可能是你离开这个单位之后,半生的一个非常漂亮的起点。

罗振宇说,这里面就是空和不空的两种思路。

如果你沉浸在自己的身份当中,觉得“我拥有这个领导的岗位,我拥有我的事业,现在你毁了我”,这个时候你要用一个漂亮的姿势去回击。这就是你活在你的那个“住”。

但你要把一切都当作是起点,都是奔向你的未来,那就不一样。

那天他穿上了人生第一次定制的西服,全单位闭路电视转播。他把它当做后半生的一个起点。起点的意思是什么?此前啥都没有了。你别觉得自己拥有什么,那些全是你现在的因缘,别跟这些拥有的东西较真。

这才是佛学能教会我们的东西。

04

佛学教会我们的,是行动的定力

所以,佛学的重点其实不是“出家”,甚至也不是“解脱”,而是要砸碎关于解脱的幻想,摘下关于修行的滤镜。

更重要的是,砸碎了幻想,摘下了滤镜,然后呢?然后你怎么办?

佛学要讲的是,如何在这个世间,通过非常具体的事,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完成真正的修行。

从此,面对这个世界,你会知道哪些是本质,哪些是幻象,哪些是值得追求的,哪些值得你为之付出持续的行动。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