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11月1日)
战线不会说谎,它静默地展示着一个大国的疲惫与局限。
今天是俄乌战争爆发的第1342天。
三年多的战场厮杀,曾经同属斯拉夫一系的兄弟民族,已然结下血海深仇。当战争从闪电战的幻想跌入堑壕战的残酷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局部冲突,更是一个民族国家深层次缺陷的彻底暴露。
2022年2月至今的俄乌冲突,表面上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的延续,实则是深埋于历史土壤中的仇恨种子的萌发。
斯大林时期的乌克兰大饥荒,是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第一道伤疤。为了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超过300万乌克兰人被活活饿死。
这一悲剧的直接后果,在苏德战争中显现——大量“苏奸”的出现,这不是偶然,而是民众用脚投票的悲壮选择。
德国军队中的乌克兰人
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作为政治礼物划归给乌克兰的,却无法弥合半个世纪的血仇。
当苏联这个红色巨人倒地,乌克兰独立并继续占有俄族人口占优的克里米亚时,危机的引信就已经点燃。
苏联解体
历史从不说话,但它总是在冥冥中决定着未来的走向。
要理解俄罗斯的行为逻辑,必须回溯到13世纪。
蒙古金帐汗国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统治,在斯拉夫民族的基因中植入了深远的变异。
伊凡三世1480年击败蒙古人,建立俄罗斯时,这个新生国家已经通过贵族通婚,继承了蒙古人对领土的惊人渴望。
这种“领土饥渴症”在随后四个世纪猛烈爆发——从伏尔加河畔一路扩张至阿拉斯加,创造了近代史上最迅猛的领土扩张纪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失去了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外蒙古在苏联策划下独立。
但暴力扩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致命问题:俄罗斯善夺土地,却不善经营土地。
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但梳理其战争史,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除了对西伯利亚土著和腐朽的晚清政府,俄罗斯几乎从未轻松赢得过任何战争。
1812年战胜拿破仑,代价是莫斯科化为灰烬;1905年日俄战争,14万伤亡换来了太平洋舰队的全军覆没;1939年苏芬战争,更是撕下了“战斗民族”的面具——50万机械化大军对阵3万芬兰民兵,竟付出近40万伤亡的惨痛代价。
就连引以为傲的卫国战争,也是用整整一代年轻人的鲜血填平的指挥鸿沟。
冷战期间,苏联在阿富汗鏖战8年,伤亡近10万后黯然退场,这场失败直接加速了帝国的解体。
如今的俄乌战争,不过是这一历史模式的再次重现:
闪击基辅的豪赌失败
马里乌波尔鏖战三个月
巴赫穆特沦为“绞肉机”
乌东四州苦战1342天未果
战报可以夸大,但战线从不说谎。百万级的伤亡,数千坦克的损失,换来的却是战场上的僵持。
这种“能打而不善打”的底色,注定了俄罗斯的战略困境。
俄罗斯通过暴力强行捏合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在民族意识觉醒的现代,正面临着被解构的危机。
苏联解体时,哈萨克斯坦、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等国的独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今,就连高加索、中亚等传统势力区,也悄然兴起“去俄化”浪潮。
以上症结的核心在于,俄罗斯始终试图用19世纪的手段解决21世纪的问题。
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征服一个国家早已不再是坦克和军事的占领那么简单。
金融控制、文化输出、价值观认同,这些“软实力”的较量,才是当代大国博弈的真正手段。
当TikTok征服全球青少年时,俄罗斯还在使用二战时期的宣传手法;当美元潮汐收割世界经济时,卢布连在中亚的流通都举步维艰。
这是真正的降维打击——不需要占领土地,却能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心向往之。
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中俄战略协作是现实选择。但“国与国之间永远只有利益”,这一铁律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历史意识。
1858年《瑷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945年外蒙古独立……这些历史伤痕提醒我们,与北方邻居打交道,需要如履薄冰的谨慎。
我们的战略定力在于:既能在需要时联俄抗美,也始终保有防范熊性的智慧。
大国前途命运,最忌孤注一掷。多元化战略、多手准备,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不二法门。
俄乌战争的持久化,正在加速多极世界的形成。俄罗斯无法复制英美式的全球霸权,这由其国家基因决定:
经济结构单一,依赖资源出口软实力薄弱,文化吸引力有限治理模式落后,创新生态匮乏
但这些不意味着俄罗斯会迅速崩溃。这个国家在逆境中展现的韧性,同样不容小觑。
更可能的情景是,俄罗斯将逐渐蜕变成一个区域性大国,在全球事务中保持话语权,但不再具备重塑世界秩序的能力。
1342天的战争,撕下了“战斗民族”的神秘面纱,也预示着一个帝国的缓慢黄昏。在真正的寒冬降临前,我们需要明白:
与熊共舞,既需要拥抱的勇气,也需要随时扣动扳机的手指。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对北方邻居心存幻想,往往比它的存在本身更具有危险性。
寒冬将至,清醒者生存。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