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中国治沙47年,到底是为了什么?
罗輯思維
2025年11月7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1月6日)
 

01

沙漠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隐形补给线”

首先,关于治沙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消灭沙漠。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提到沙漠,人们不是都说那是生命禁区,是死亡之海吗?这难道不应该消灭吗?但事实上,这个印象并不准确。
沙漠其实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角色”。
比如,2015年,NASA的卫星发现,亚马孙雨林的“肥料”,竟然来自万里之外的撒哈拉沙漠。
亚马孙雨林,我们都听说过,郁郁葱葱。它还有个别名,叫“地球之肺”。但你可能想不到,支撑这片巨大雨林的土壤,其实非常贫瘠。因为亚马孙河水量太大了,相当于黄河的88倍。巨大的水流把土壤里宝贵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磷元素,不停地冲进大海。
科学家算过,亚马孙雨林每年流失的磷大概有2.2万吨。照这个流失速度,早就该营养不良、慢慢枯萎了。
但它为什么还那么茂盛?秘诀就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每年被风吹起的沙尘高达1.82亿吨,相当于70万辆巨型卡车满载着沙土飞上天。而且撒哈拉每年会向亚马孙输送2770万吨沙尘,其中含2.2万吨磷元素。这恰好补足雨林因河流冲刷流失的磷。
换句话说,地球上最富饶的陆地栖息地,某种程度上是由大洋彼岸最荒凉的陆地支撑的。
塔克拉玛干的沙尘还“漂洋过海”,为太平洋浮游生物提供铁、钙等矿物质,支撑起海洋食物链的底层。
你看,沙漠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死亡地带”,它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隐形补给线”。

02

治沙的目标,是控制住“沙漠化”的边界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想,既然沙漠这么重要,那我们治的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我们要治的,不是那些“健康”的沙漠,而是那些“不健康”的沙漠。
所谓健康的沙漠,一般是天然形成的,它们是地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亿万年地质演化的结果,生态系统已达到平衡。
但是,这部分健康沙漠,只占10%。而剩下90%的沙漠化土地,是人类“折腾”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沙漠化”,所谓不健康的沙漠,指的就是这部分。它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伤口”。
而治沙的目标,就是控制住“沙漠化”的边界。
1977年,在联合国的一次关于防治沙漠化的会议上,北京,咱们的首都,竟然被列为了“沙漠边缘城市”。
当时,距北京20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流沙已逼近八达岭长城。700公里外的库布齐沙漠、800公里外的毛乌素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3亿吨。全国1/3国土面临沙化威胁,沙尘暴年均暴发20多次。
怎么办?很明显,我们要阻止沙漠向人类活动区扩张,在人与沙漠之间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边界。这个策略有个专业术语,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锁边”。就像裁缝在布料边缘加固处理,防止脱线或散边。
我们要做的,是在沙漠边缘建立防护带,固定住这个边界,而不是改造沙漠本身。
换句话说,我们尊重沙漠作为地球生态一员的固有价值,但我们更要修复那些被人类破坏的土地,阻止沙漠的野蛮扩张。

03

治沙妙招:草方格

明白了治沙的目标是“控制边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控制?
按照通常的想象,这还不简单?在沙漠边缘种树呗,种完不就完事了?
但实际上,不好意思,种树不行。
因为树木生长一般要求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而沙漠远远达不到,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年降水量只有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到3400毫米。这里下的雨,还不够蒸发掉的零头。
树木无法在地表获得充足的水分,就会把树根拼命往下扎,去找地下水。但地下水是有限的,树种得越多,地下水消耗得越快。等地下水枯竭了,不仅树活不了,连原本能在这里生存的沙生植物也活不了了。
这不是理论推测,而是已经发生过的教训。
比如,1934年,美国中西部因过度开垦草原,加上干旱高温,一场“黑风暴”将3亿吨土壤卷进大西洋。之后美国在干旱区引入大面积外来树种。结果,非但没有解决问题,树木对水资源的消耗,反而导致土壤失衡,加剧了生态崩溃。
那么,既然直接种树不行,怎么控制边界呢?
中国治沙人想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特别管用的办法,草方格。
草方格看起来特别简单,工人们把芦苇、麦草等材料,一半插进沙里,一半露在外面,做成1米见方的格子。远远望去,像给沙漠铺了一张巨大的网。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作用却大得惊人。
首先,它能减风速。
草方格就像无数个微型挡风墙,能把贴地区域的风速降低30%到50%。风速一降,80%以上的沙粒就会沉降在网格内,而不是到处乱飞。
其次,保水分。
时间一长,格子中间会形成碗状的凹陷,能存住宝贵的雨水,使沙层含水量提高20%到30%。
最后,增肥力。
这是最关键的。插下去的草会慢慢腐烂,变成有机质,改良土壤。
当然,这也意味着,当一批草方格腐烂以后,还要种下一批新的,需要不断补充维护。换句话说,治沙不是“种完就完事”,而是一场不停歇的维护。
而有了草方格打基础,接下来才能建立更多的防线。比如,在草方格里种植红柳、胡杨等耐旱植物。这些耐旱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能达到80%,而普通植物平均只有50%。除了在草方格里种植耐旱植物,还可以在缺水区域铺设光伏面板,一方面能获得能源,另一方面光伏板还能遮挡阳光,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

04

在人与沙漠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边界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虽然治沙不简单,但只要方法对了,一步步推进,总能完成吧?
但事实上,情况没有这么简单。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告诉我们,工程难度不是线性的,最后9%的距离,可能比前91%更难。
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长度是3046公里。之前,治沙人完成了2761公里,占总长度的91%。按照这个速度,最后285公里似乎很快就能完成。但实际上,这最后285公里,比前面2761公里加起来都难。
因为这285公里处在盆地风口区,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
这里的一年当中,有200天大风呼啸。风速能达到每秒8.6米,可以掀翻卡车。在这里种植,就像在台风眼里搭帐篷。而且这里水源更加匮乏,连草方格都很难固定住。
这285公里,也是治沙人故意留到最后的,因为太难了,需要等技术更成熟、经验更丰富了再来攻克。
为什么一定要完成这最后285公里呢?留个缺口不行吗?不行。因为不完整的防护,等于没有防护。
塔克拉玛干沙漠80%以上是流动沙丘。只要有500米缺口,沙丘就可能反扑。就像堤坝,只要有一个缺口,整个堤坝的防护作用就失效了。
这就是为什么2024年11月28日,当最后285公里被攻克的消息传来时,治沙人会那么激动。因为这不仅仅是完成了最后9%,更是让整个防护系统真正“活”了起来。
这背后牵扯到大量的技术突破,比如,立体固沙车、植树机器人等等。这些新设备的效率都要远远高于人工。
但即便有了这些技术,完成这最后285公里,仍然用了好几年时间。60多万人次参与了这项任务,涉及喀什、和田、巴州多地。
回到开头的问题,中国治沙47年,到底为了什么?
现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回答了。不是为了消灭沙漠,而是为了控制边界,修复那些被人类活动破坏的土地,阻止沙漠的野蛮扩张。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与自然共存,在人类活动区和沙漠之间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边界。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说,治沙这件事,从目标、手段,到难度,每一步都跟我们通常的想象不一样。它不是简单的“种树”,不是一次性的“工程”,更不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它是一场需要几代人接力的长跑,更是一次人类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和解的过程。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