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我终于明白了:那些逼我“自律”的人,根本不懂拖延症
罗輯思維
2025年11月10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1月7日)

01

拖延不是懒惰,而是情绪问题

很多人认为:我拖延就是因为我懒。但这其实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

懒惰和拖延,根本就是两回事。

真正懒惰的人,对于不行动这件事心安理得,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比如,一个懒人面对锻炼计划会说:锻炼太累了,我不锻炼。他们不做就不做了,没什么内心冲突。

但拖延者不一样。拖延者的痛苦恰恰来自内心的矛盾——他们不是不想行动,而是被复杂的情绪给困住了,明知该做却就是做不了。

一个拖延者面对锻炼是什么样的?他会认为自己应该锻炼,甚至制定详细的计划,买好运动装备,但真要行动的时候,就会被各种念头绊住:今天天气不太好,等调整好状态再开始……然后一边不去锻炼,一边为此自责。

如果你经常因为该做却做不了而痛苦,那就是典型的拖延问题,不是懒惰问题。

这本书认为,这样的拖延其实是源于我们情绪调节的失败。拖延的本质,就是无法处理负面情绪而导致的消极回避行为。

当我们面对任务的时候,如果这个任务触发了我们的负面情绪——比如对失败的恐惧,对困难的抵触,这些情绪就会压倒我们的行动意愿。我们没办法处理这些糟糕的感受,就只能通过拖延来逃避,寻求暂时的情绪缓解。

这些情绪从哪来?从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来。这些问题平时藏在潜意识里,不容易被发现,但一遇到有挑战的任务,它们就会被激活,引发焦虑、恐惧、抵触这些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解释拖延是怎么形成的。

想象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小小一部分,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拖延行为——不想学习,不想工作,老是刷手机。但冰山的主体都在水下,那里有更重要的东西。

水面下的第一层,是各种情绪:焦虑、恐惧、抵触、烦躁、自责。当我们面对任务时,这些情绪被触发,让我们感到难受,想要逃避。

水面下的第二层,在冰山的最底部,是六个更深层的原因。这些才是问题的根源:

第一个是过度完美主义。很多优秀的人反而容易拖延,就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他们给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结果越想越胆怯,越来越难开始。

第二个是习惯性逃避。遇到压力就逃,时间长了就失去了面对挑战的能力,连机会来了也可能找借口推掉。

第三个是时间管理能力差。不会合理规划时间,总是低估任务难度,或者分不清轻重缓急。

第四个是心理能量匮乏。就像手机电量不足一样,心理能量低的时候,连日常的小事都觉得费劲。

第五个是选择困难。什么都想要最优解,最后陷入想得多,做得少的局面。

第六个是自我价值感低。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把任务结果和自我价值绑定,生怕做不好丢脸,所以干脆不做。

这些就是冰山底部最主要存在的东西。

但问题是,这六个深层原因,哪一个都不是好解决的呀。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出一本书来讲。而且解决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本书总结出了一套要领,可以帮我们一边缓解行动层面上的拖延,一边给解决深层问题创造条件。

02

粗糙开始:5分钟启动法

“粗糙开始”,这是什么意思?

它针对的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过度完美主义、习惯性逃避、心理能量匮乏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一种心态,就是总想等到一切都准备妥当了,状态不错了,计划详尽了,能量满满了,再开始行动。结果呢?永远开始不了。就像我们常说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那股东风可能永远都不会来。

粗糙开始就是要打破这种枷锁。不要求你状态好,不要求你准备充分,就是先粗糙地开始。一个粗糙的草图总比一张白纸强,一个不完美的开头总比永远不开始强。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任务摆在那儿,截止时间还挺宽裕,你心想“时间还早,不着急”,先好好构思构思。于是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糟糕,时间不多了!

如果把你的焦虑值画成一条曲线,就是书里的“毒蛇曲线”。

这条曲线是这样的:任务刚开始的时候,焦虑很低。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接近截止日期,焦虑会急剧攀升,就像一条毒蛇昂起头准备发起攻击。

但神奇的是,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就是写下第一行字,画个粗糙的草图,焦虑马上就会下降。行动是焦虑最好的解药。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两套系统在工作。一套是情绪系统(专业名词叫边缘系统),就像一个敏感的哨兵,遇到威胁就会触发焦虑;另一套是理性系统(专业名词叫前额叶皮层),就像一个冷静的指挥官,能够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当你一直拖延的时候,情绪系统占了上风,把任务当成威胁,不断制造焦虑,进行“灾难化想象”。但一旦你开始行动,理性系统就被激活了,重新夺回控制权,你的注意力会从“对结果的恐惧”转向“对过程的掌控”,焦虑自然就下降了。空对空的状态是最焦虑的,具体是焦虑的敌人。

所以,人们经常会发现,那些让我们很焦虑的事情,一旦开始做,发现也就那么回事;或者做着做着,心情就平静了。

而且,从长期来看,每一次微小的开始,都在重新塑造大脑,弱化旧的拖延神经通路,强化新的行动通路,增强我们长期的行动力。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说过:“压力并不来自辛勤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你回避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我们不要妄想等到负面情绪消失再行动,而是要通过行动让它们消失。

关键是什么?就是粗糙开始。不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好,而是现在就迈出第一步,哪怕是很小很粗糙的一步。

得到总编辑、作家贾行家老师就说过:“对我来说,写作最难的就是打开电子文档。只要我能开始,我就能完成。”

你肯定听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但这句话在今天可能反而成了我们行动的障碍。

为什么?因为它暗示我们开端必须要“良好”,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结果呢?我们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准备上,反而迟迟不敢开始。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一改: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注意,不是“良好的开端”,就是开端。只要你开始了,你就已经超越了90%还在准备阶段的人。

怎么开始?你可以定义一个最小的行动步骤,然后去完成。比如,如果要读书,那就是只看第一段;运动,就是只穿上运动鞋,或者只做一个俯卧撑;如果要写报告,那就是先打开文档,或者写一个标题。

书里还提到一个实用的方法——5分钟启动法。来自Instagram创始人凯文·斯特罗姆,即使身为成功企业家,他也曾被拖延困扰,这个方法帮他突破了僵局。

方法很简单:面对任务时,先承诺自己只投入5分钟,就五分钟。

5分钟能干什么?但别小看它,它往往能扭转整个局面。很多人发现,一旦开始了这5分钟,就不再抗拒任务了;甚至会像打开了行动飞轮,一鼓作气地做下去。

为什么这么有效?

首先,它大大降低了启动难度。当任务看起来庞大复杂时,会让人望而生畏,但5分钟每个人都能承受。

其次,它利用了大脑的惯性。大脑一旦开始某个行为,就更容易在惯性作用下持续下去。

第三,它能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当你完成5分钟的行动,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给你成就感。这种正向反馈会推动你继续下去。

下次面对让你头疼的任务时,不要想着“我要把它做完”,而是告诉自己“我只需要开始5分钟”。我已经实践这个策略很久了,真的非常有效,不管是工作任务、健身、读书,还是做家务,只要开始5分钟,甚至3分钟,1分钟,行动飞轮马上就会被激活。很推荐你也试试。

而如果,你试了5分钟启动法还是觉得难以开始,可能是长期拖延让你的心理能量太低了。这时候我们可以从更简单的事情开始——先“愈合拖延的伤口”。

生活中有很多小任务——拆快递、倒垃圾、处理报销——看似不紧急,就被我们习惯性地搁置了。但这些小事会在心理上留下“伤口”,不断消耗你的心理能量,让你感到内疚和无力。

当你果断处理掉一件积压很久的小事,就给大脑发送了双重信号:“我有能力完成任务”和“行动比逃避感觉更好”。这种体验会逐步瓦解“我做不到”的固化认知。

03

注意“三个粗糙化”

另外呢,在“粗糙开始”这一步,我们还要注意三个“粗糙化”。

首先是“环境粗糙化”。

很多人会很在意学习或者工作的环境。读书必须去图书馆或咖啡厅,锻炼必须去健身房,写作必须要安静的书房,把良好的环境当成行动的前提。一旦环境不达标,就容易放弃。

但环境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没有健身房,可以在楼下跑步;天气不好,可以在家里做几个蹲起;没有安静的书房,餐桌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降低对环境的要求,就是在降低行动门槛。当你开始行动后,就会逐渐积累正向反馈,建立自信,摆脱对环境的心理依赖。

还有“时间粗糙化”。

很多人会习惯用一个拖延借口“等有整块时间再开始”,比如,等有一整天时间做这个任务,等有假期再专心创作,从下月1号开始减肥,等来等去,总是感觉时机不合适,等到热情都凉了。

让时间粗糙化,就是打破这种对“整块时间”的执念。哪怕只有10分钟,也可以翻开书看最感兴趣的章节;只有15分钟,也可以背几个单词;只有5分钟,也可以做个简单的拉伸。

前面讲的5分钟启动法,也是为了打破这种对整块时间的执念。而且,这种利用碎片时间的方式,比等待完美时机更符合现代生活节奏。

除此之外,还有“条件粗糙化”。

很多人总想通过充分准备来确保万无一失,结果却困在越准备越怕失败的怪圈中。

比如现在很多人想做自媒体,比如做直播,做短视频,做播客。但是却一直在做准备工作:买声卡、麦克风、补光灯,不断测试比较,报班学习直播技巧,却始终不愿意按下一次开播按钮。

其实,越是勤奋地准备,内心越是在逃避。准备工作相对轻松,不会失败,能提供虚假的掌控感。但过度准备会持续消耗心理能量,反而纵容了拖延——今天研究了3小时设备,可以休息了。

像这样,在行动前想把准备做到完美,既没必要,也不可能。很多问题只能在行动中才能暴露。正确的心态是先粗糙启动,过程中遇到问题再逐步解决。

始终记住: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粗糙的开端也是成功的一半。

当然,我们提倡粗糙,并非否定追求完美,而是反对那些停留在空想层面的假完美。真正的完美必须首先建立在行动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都讲快速迭代。先推出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然后快速试错,快速优化。这种思路比闭门造车要高效得多。

04

粗糙行动:最差目标法

前面我们讲了如何粗糙开始,迈出第一步。但光开始还不够,开始之后怎么办?很多人好不容易开始了,但行动过程中又开始拖延了。这里阻碍我们的可能是前面提到的完美主义、时间管理能力差、选择困难、自我价值感低等多种深层问题。

这时就需要我们掌握“粗糙行动”的心态,先把事情推进下去再说。粗糙行动的核心方法是——“最差目标法”

什么叫最差目标?就是在行动过程中,我们不要总想着做到最好,而是先设定一个最差也能接受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算完成任务。

最差目标有个公式:完整+粗糙

完整,就是成果的必要元素要齐全,具备核心功能。比如写个报告,该有的几个部分都有了;做个产品,基本功能能用了。

粗糙,就是允许成果简陋一点,有些瑕疵也没关系。不要求排版多精美,不要求细节多完善,就是能交付、能用就行。

这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是要构筑任务的最小闭环,建立可交付的最小单元。把那些锦上添花的工作先排除在外,专注于核心价值。

举个例子,撰写商业计划书时,”完整+粗糙”就是把商业模式、市场分析、财务规划这些核心模块都写出来,但不包括精美的排版设计。开发软件时,就是实现核心功能的可运行版本,但不包括交互细节的优化。

为什么要追求最差目标呢?

第一,降低心理阻力。拖延的人经常是因为害怕做不好而不敢开始。但如果一开始就告诉自己,我本身就不是要做一个尽善尽美的东西,心理压力就小多了。

第二,避免无效工作。拖延者经常把大量精力花在细枝末节上,反而忽略了核心任务。坚持粗糙心态,就能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地方。

第三,快速获得反馈。最差目标法让我们能更快看到工作成果,更快得到反馈。人的天性是需要反馈才有动力继续,如果长时间只是埋头苦干却看不到结果,很容易失去方向。快速交付一个粗糙但完整的版本,就能及早发现问题,避免在错误方向上越走越远。

如果你不确定怎么设定最差目标,可以用倒推法:假设现在距离截止期限只剩1小时,哪些工作是必须完成的?这个答案就是你的最差目标。

你会发现,留下来的往往是价值最高的核心工作。所以最差目标法不是降低标准,而是优先产出核心价值,是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05

粗糙行动:主动制造不完美

掌握了最差目标法,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心态转变——主动制造不完美。

什么意思呢?就是有条件做完美时,也要主动选择不完美;有资源做精致时,也要主动保持粗糙。目标是尽快拿出第一个架构完整、可供反馈的成果。

这背后有深层道理。长期追求完美的人,大脑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任何不完美的产物都会触发焦虑,拖延就成了逃避焦虑的本能反应。

主动制造不完美,就是在给大脑脱敏治疗,让你逐渐适应不完美的状态。

你可以试试这些做法:用随手找到的纸张做计划,在简陋的场地开始新尝试,用手机代替相机拍照,用手绘草图沟通想法。刚开始可能会很难受,每处不完美都像扎在心头的刺。

但当你真的行动起来,会发现这些瑕疵不仅没有破坏成果,反而让你更快获得反馈,更有动力继续。

06

粗糙行动:主动限制时间

最后一个要点:主动限制时间。

心理学有个“帕金森定律”:任务会自动膨胀,直到填满所有可用时间。如果你给自己一整天时间写报告,这个报告就会占用你一整天;如果只给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也能搞定。

所以对于每次迭代,都要设定明确的截止期限。比如给自己规定:用2小时完成报告大纲,用1小时写出产品原型的核心功能描述。限制时间相当于给大脑一个行动框架,让大脑从要不要做转向如何在限定时间内把它做完。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一次就做到完美,而是快速迭代:第一版达到最差目标,收集反馈,第二版针对性改进,再收集反馈,如此循环。这种工作方式比精心雕琢一个版本要效果好得多。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塑造了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彻底治愈”的思维模式。就像修理机器一样,哪里坏了修哪里。我们以为可以找到一个完美的方法,彻底消灭拖延,从此过上没有烦恼的生活。

但真实世界不是这样运转的。

这本书提醒我们一个有点残酷的真相:我们其实永远无法在人生中彻底治愈拖延症。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开头就说过,拖延是一种情绪问题。

它背后的这些负面情绪是你永远无法从人生中割离的,它们总会时强时弱地出现,我们当然可以去慢慢解决引发它们的那些深层问题,但是不要想着消灭它们才能做该做的事,而是,即使有它们的存在,我依然可以做我想做的事、该做的事。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些方法,正是想要帮你做到这一点。

在应用我们今天的这些方法的时候,需要拥有的是一种“迭代的成长观”

很多人把成长误解为单调上升的直线,不允许有任何停滞或倒退。一旦发现自己又开始拖延了,就觉得“完了,我又复发了”,然后陷入深深的自责。

但现实是,成长不是一步登天的冲刺,而是迂回向上的攀登。也就是说,倒退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就像攀登珠峰的登山者,在建立各个高度的营地后,也需要多次下撤来适应环境。每一次看似倒退的下撤,其实都是为更高的突破积蓄力量。

个人成长的韧性同样源于对“倒退”的包容。拖延状况的时好时坏,减肥过程中的体重反弹,戒除手机依赖时的反复挣扎,学习新技能时的暂时困顿,这些“倒退”实际上是心理系统的适应性调整,就像弹簧的短暂收缩,是为下一次伸展积蓄能量。

关键是要把倒退当作信息,而不是失败。一次任务又出现拖延,不代表“我又不行了”,而是在提示“当前策略需要优化”。

所谓“自我迭代的成长观”,就是把成长看成持续循环的过程:行动→反馈→优化→再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状态的波动,接受暂时的倒退,因为,成长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每一次的粗糙开始,都是一次新的迭代。每一次的不完美行动,都是向完美靠近的一步。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