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越存钱越焦虑,越花钱越空虚,怎么破?
罗辑思维
2025年11月12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1月8日)
 
01

人为什么要存钱?

最近正好有本新书,叫《金钱的艺术》,作者是摩根·豪泽尔,之前写过《金钱心理学》《一如既往》。摩根·豪泽尔也是我个人最关注的作者之一,他很擅长通过故事,把看似浅显的道理讲得深刻。
而这回豪泽尔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拿捏花钱与存钱的尺度?什么时候该花钱?什么时候该存钱?
咱们先从一个问题说起,人为什么要存钱?
你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为了养老,为了孩子教育,为了买房买车。这些答案都对。但豪泽尔认为,这些回答都只是表面,更深层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心理安全感。
香港存款保障委员会2023年做过一个调查。他们问受访者:你觉得存多少钱才有安全感?答案是99万元人民币。这是平均数。而且注意,这个数字比前一年涨了80%。
为什么涨这么快?因为不确定性在增加,经济下行,让人们越来越焦虑。而存钱,是对抗焦虑最直接的方式。有个心理学研究发现,存款每增加1万元,焦虑指数就会下降17%。
换句话说,存钱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事,而是为了追求抽象的安全感。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吗?没什么不妥啊?确实,安全感是人之常情。但是,这里面有个“滞后”问题。
什么意思?你看,人类的本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过去资源匮乏,一旦没有食物,那就是生死问题。因此,人对于资源匮乏会特别敏感。但是现在,在一个正常稳定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就算想把自己饿死也是很难的。但是,这些物质进步是在短短的几千年里发生的,而我们的本能系统还没来得及跟上。
说白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也许是“钱不太够”。但我们的本能系统可能会让你觉得,“完蛋了,下顿没饭吃要饿死了”。焦虑水平会高于问题的实际严峻程度。
怎么办?摩根·豪泽尔建议,我们应该切换评估体系,不要用“安全感”来衡量存款,而是改用“自由”来衡量。
假如你的存款,让你在面对一件自己不情愿的事情时,有足够的底气说“不”。那么你就是“富裕”的。“富裕”的关键不在于“钱足够多”,而是“有选择”。
当你的老板让你做一件你不认同的事情,你可以说不,因为你有存款。当你的客户让你违背原则,你可以说不,因为你不缺这一单。当你的存款能支持这个状态,你就实现了豪泽尔所说的“富裕”。

02

“通过比较”带来的满足感,是虚假的

说完存款的标准,我们再说“怎么花钱”。
豪泽尔说,在花钱这方面,很多人会陷入一个陷阱,叫“向上比较”
比如,一个人刚毕业的时候,月薪5000元,他觉得够了。那时候他的期望是什么?能租个单间,周末吃顿好的,一年攒个一两万。过几年,月薪涨到2万元,涨了3倍。按理说应该很满足了吧?但现实是,这时候他的期望也变了:要买车,首付至少10万元。要换大房子,首付至少50万元。
再比如,有人买了一辆宝马,觉得自己有面子了。但他的朋友买了法拉利,他又觉得不够了。他换了法拉利,又看到有人买了直升机,还是会不满足。
再比如,给你看一组数据。从2002年到2018年,Netflix的股价涨了350倍。什么概念?就是你当年投1万块,现在变成350万了。但事实上,很多买了Netflix股票的人,经常不开心。为什么?因为在这16年里,Netflix有94%的交易日,股价都低于历史最高点。
也就是说,买了股票的人几乎每天都在遗憾:为什么没在最高点卖?虽然长期看涨了350倍,但几乎每天都在失望。因为他们总是在跟历史最高点比。但问题是,这是“回归均值”的数学规律。任何东西涨到高点之后,大概率会回落,假如总是想“比最高点低”,这什么时候是个头?
辛弃疾有句词:“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假如只跟最高点比,那么何止十之八九,也许是99.9%。
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在某地的三个山村,2004年到2006年,村民们互相馈赠礼物的支出,据说从占收入的7%增加到12%。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一年赚1万元,要拿出1200元送礼。
而且这个支出,已经超过了教育支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攀比。你送我500,我就得送你600。你办酒席花了2万,我就得花2.5万。因为农村是熟人社会,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眼皮底下。你不送礼,就会被人说闲话。你送少了,就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只能不断加码。
但这样做,真的让人更幸福了吗?并没有。调查显示,这些村民的幸福感反而下降了。因为他们把钱都花在了面子上,而不是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上。
这就是人的天然设定,我们天生就更倾向于“向上比较”。
注意,这也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的本能。但问题是,这个本能也滞后了。要知道,在原始社会,人和人之间虽然也有差距,但这个差距是有限的,总体上谁也不比谁强太多。但是现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现代社会的财富层级很多,最高层与最底层之间的落差极大,一个人的财富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几万倍。
换句话说,原始社会的比较阶梯,长度是有限的。而现代社会的比较阶梯,理论上可以无限长。
借用豪泽尔的话说,在这场关于多巴胺的游戏中,没有人能够彻底获胜,毕竟总有下一个层级等着你。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种“通过比较”带来的满足感,其实是虚假的。摩根·豪泽尔做了一组非常有趣的逻辑推演。
你看,当别人看到有个人开着豪车,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不是在想“这个人真厉害”,他们在想的是“要是我也能开这样的车就好了”。他们不是在羡慕开豪车的人,他们只是在想象自己。“开豪车的家伙”只是一个道具,一个让他们产生欲望的触发器。
换句话说,很多时候,一个人以为自己在向别人展示成功,其实他只是在刺激别人的欲望。在这个场景里,没有人真正在意他,每个人都只在意自己。他花了那么多钱,买了那么多东西,最后换来的只是陌生人短暂的一瞥。

03

独立,才是真正的富有

怎么办?豪泽尔认为,在消费方面,我们也需要切换参照系,不要去想买到了哪些“别人看得见的东西”,而是思考自己能买到哪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比如,自己内心的充实,我们可以去欣赏一段风景,或者去学习一门技能。再比如,花钱去买时间,把那些琐事外包出去,让自己有时间做喜欢的事。
豪泽尔说,这个过程的本质是把“外在记分卡”换成“内在记分卡”
什么叫外在记分卡?就是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你买什么车,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都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成功。什么叫内在记分卡?就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你做什么事情,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因为你真的喜欢。
巴菲特说过:“如果你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你就是在让别人为你打分。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只在乎我怎么看自己。”
怎么建立这个“内在记分卡”呢?豪泽尔给了一个参考方法,叫“反向讣告练习”
什么意思?就是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去世的时候,他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他?
他们会说,“这个人开过很多好车,住过很大的房子”吗?还是会说,“这个人是个好父亲,好朋友,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假如是后者,那么他现在的消费,是在为这个目标服务吗?
按照豪泽尔的标准,“有钱”意味着能买任何东西,而“富裕”意味着主导这笔钱的运用,去创作一段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我们今天讲了很多,这些内容可以概括成三句话。
第一,存钱的目的,不是追求数字,而是为了自由。当你的存款能让你在面对不情愿的事情时有底气说“不”,你就实现了真正的“富裕”。
第二,花钱的陷阱,是陷入“向上比较”的无限循环。现代社会的财富阶梯理论上可以无限长,假如总是向上比,永远不会满足。
第三,消费的智慧,是从“外在记分卡”切换到“内在记分卡”。不要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而要用自己的标准。去买那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内心的充实、时间的自由、思想的独立。
最后,借用摩根·豪泽尔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尾吧。他说:“曾经‘富有’对我来说意味着拥有许多炫目的玩具。而现在,它意味着不必匆忙,能与家人共度时光,掌控自己的日程,以及思想上的独立。独立,才是真正的富有。”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