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巴菲特“谢幕信”:你不会一直完美,但永远可以变得更好
罗輯思維
2025年11月13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1月13日)
01

奥马哈为何重要?

不过,这不等于他以后就不说话了。巴菲特在信里也说了,以后每年感恩节,他还会写信跟股东和孩子们聊聊伯克希尔。但年底,伯克希尔将正式移交给他的接班人,格雷格·阿贝尔。
这也意味着,那种每年2月发布、洋洋洒洒几万字、一众投资者翘首以盼的年度股东信,可能不会再有了。
所以很多人把这封信叫做“谢幕信”。
跟以往的股东信相比,这封信有点特别。要知道,巴菲特以往的股东信,70%到80%的篇幅都在讲投资。讲伯克希尔买了什么公司,卖了什么股票,业绩怎么样。至于那些个人化的内容,比如家人、朋友、生活细节,通常不多。
但这封信,巴菲特用了一半的篇幅,在写自己生活的地方,奥马哈
比如他写道:“查理·芒格住在离他现在的家仅一条街的地方。”还写道:“查理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定居加州,但他一直说奥马哈塑造了他的人生。”
而斯坦·利普西,就是后来帮巴菲特打下传媒江山的那位,他的家离巴菲特家只有五个街区。
而沃尔特·斯科特,也就是后来把中美能源卖给伯克希尔的人,是斯坦的邻居。
唐·基欧,后来的可口可乐总裁,1959年就住在巴菲特家对面100码的地方。
还有作为伯克希尔接班人的格雷格·阿贝尔和阿吉特·贾因,他们都曾经住在奥马哈的几个街区内。
这些名字咱们不用去记,总归,整个伯克希尔有1万亿美元的生意、39万的员工,但它最核心的圈子,还是在奥马哈。这个329平方公里,不到50万人的小镇。
巴菲特说,奥马哈塑造了伯克希尔,也塑造了他的运气。
其实,这里的奥马哈,与其说是一个地理位置,不如说是一个“让你足以托付信任”的圈子。
你看,你跟一个陌生人谈合作,得先吃几顿饭,试探试探人品。这些时间和精力,都是成本。但在一个低信任成本的圈子里,你和你的伙伴,从小就知根知底。你们可以省下那些“相互磨合”的精力,把心思全放在创造价值上。
这样的例子,不只是奥马哈。
你看硅谷。PayPal被称为“史上最强创业团队”,从这个团队走出来的人,创立了领英、油管、特斯拉。这些人后来被称为“PayPal黑帮”。为什么一个公司能走出这么多成功的创业者?因为他们在PayPal时期,就建立了高度互信的网络。彼此了解对方的能力、性格、做事方式。后来创业时,需要找合伙人,需要找投资人,这个圈子里的人互相背书,大大降低了信任成本。
而巴菲特用一半篇幅写奥马哈,也许是在说,你的身边有一群信得过的人,这本身就是最珍贵的资产。

02

撤退、转向、等待

说完了人,再说说钱。毕竟对很多人来说,巴菲特怎么花钱,可能比他在哪儿住更值得关注。
巴菲特没有在信里详细分析投资动作,但如果你把这封信和他2025年的投资动作放在一起看,会发现三个关键词:撤退、转向、等待。
第一,撤退。
伯克希尔已经连续12个季度净卖出股票。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苹果的减持。
苹果曾经是巴菲特的心头好。从2016年开始买入,到2023年底持有9.05亿股。但从2024年开始,巴菲特开始大手减持。到2025年二季度,已经减持了67%,只剩下约3亿股。
为什么减持苹果?表面理由是税务考虑,赶在美国政府可能把企业所得税从21%提高到28%之前套现。
但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巴菲特在2024年股东大会上说的:“科技股的估值已经脱离了基本面,我们宁愿错过机会,也不愿承担估值风险。”苹果当时的市盈率超过30倍,这对一向坚持“安全边际”的巴菲特来说,确实太高了。
不只是苹果,巴菲特还在减持银行股。2025年一季度,减持美国银行4866万股,二季度又减持2631万股。
第二,转向。
尽管一直在减持美股,伯克希尔在日本的投资却在大幅增加。从2019年开始,巴菲特陆续买入日本五大商社: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红。巴菲特还说,“未来50年不会出售”。
据说,他看中的是日本五大商社的全球化产业链控制力。这五家公司的海外资产总规模达到3800亿美元。在美国跟全世界打关税战的背景下,通过日本商社在全球做投资布局,更容易绕开美国政策的束缚。
换句话说,巴菲特也许是在用日本商社作为“全球投资代理人”。
第三,等待。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伯克希尔的现金储备达到了3816亿美元。这些现金的86.5%都配置在短期美国国债上。巴菲特在2025年股东大会上说,“好的机会不会每天出现”。他预计“未来5年到15年有重大投资机会”。
这也许意味着,3816亿美元的现金,是在等待机会,也是留给伯克希尔的“弹药库”。
撤退、转向、等待——这三个关键词,或许也说明了巴菲特当前的投资态度,长期乐观,短期谨慎。
你看,连续12个季度净卖出美股,说明他对当下的市场非常谨慎。但在之前的股东信里,他又说,“伯克希尔的股东可以放心,我们将永远把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这也许说明他对于长期的投资前景还是看好的。

03

漫长的谢幕

这种长期乐观、短期谨慎的态度,也许不只是对市场的判断,也体现在对交接班的态度。
从2021年到现在,巴菲特用了4年时间,一步步完成这场“漫长的谢幕”。
2021年5月,巴菲特首次公开确认接班人,格雷格·阿贝尔。
之后巴菲特每次发言,都大概率会提到阿贝尔。直到2025年5月,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宣布,格雷格·阿贝尔将在年底接任CEO。
最后是2025年11月10日,就是这封信。巴菲特写道,“时间之父始终是赢家。它是无常的——实际上是不公平的,甚至残酷的。”
在股东信最后,巴菲特提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来自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没错,就是那个诺贝尔奖的发起人。
1888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哥哥,路德维格·诺贝尔去世,法国一家报纸搞错了,把他哥哥当成了他,登出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乌龙讣告。标题很刺眼《死亡商人已死》。
报纸把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描述成什么样呢?说他是“富得冒油的军火商”“炮火灾难的始作俑者”“一个背负着可耻血债的污糟灵魂”。
你想想,诺贝尔当时是什么感受。他发明炸药,本来是为了帮助采矿和修路,让人类的工程建设更高效。但在报道中,他就是个“死亡商人”。这份意外的讣告,让他看到了自己在历史上可能留下的形象。后人会记住他的科学贡献,还是只记住他制造了杀人武器?
这个冲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8年后的1896年,诺贝尔去世前,他在遗嘱中做了一个决定:将自己94%的财产,用于设立一个基金,每年将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对全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这就是诺贝尔奖的由来。巧合的是,巴菲特自己也将94%的财富捐赠给慈善事业。这个比例,和诺贝尔当年一模一样。
今天,当我们提到诺贝尔,想到的不再是“死亡商人”,而是“诺贝尔奖”。你看,一个误登的讣告,改写了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位置。
那么,诺贝尔的故事说明什么?
第一,也许有些事情,人只有站在生命的终点才能想清楚。
就像巴菲特说的,“记住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事:他误读了自己的讣告,吓得改变了人生。你不用等那种意外——现在就决定希望别人如何记住你”。
第二,一个信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让你想到了什么。你看,那份讣告的内容是错的,但它引发的冲击是真的。
其实,巴菲特的股东信也很有这个意味。
巴菲特股东信的实际作用,也许早就不在于字面意思本身。这封信从1957年开始发布,前后67年,卷入了太多的读者、太多的媒体、太多的投资人。解读股东信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惯例操作。
对于很多人来说,巴菲特的信就像是一道一年一度的阅读理解题。很多人看到它就会自然而然地琢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那句话里又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建议。
但巴菲特真是这个意思吗?一封信真的有那么大的信息量吗?未必。
但这也恰恰是这封信有趣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在传递自己的信息,或许也是在提醒你思考,对待机会,对待伙伴,对待周围世界的方式。
因此今天的内容,你可以把它当成是,我对这道阅读理解题的个人作答。也欢迎你把你的理解写在留言区,我们彼此分享。
最后,借用巴菲特“谢幕信”里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尾吧。他说,“伟大不源于万贯家财、显赫声名或显耀权位,而在于善行。善良无价。你永远不会完美,但可以一直变得更好”。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