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昨天在書展參加了一個聯合講座,有一名《南華早報》的女記者一直誠誠懇懇等到最後,等所有賣書活動完了,等所有簽名拍照的粉絲走了,等到連工作人員都收拾離場了,這位斯文小記仍然鍥而不捨地捕捉每一位講者,作最後訪問。
我是其中一位講者,於是也是「被捕捉」之列。
訪問跟講座題目一點關係都沒有,跟我們出版的新書亦無半點關係,寫這件事,因為覺得這是新聞界一種慣常手法,也多少反映這些年偏頗新聞是怎樣造成的,於是以此為例,給讀者開開眼界。
我的答案並非記者想要的,大概不會被報道,故在此跟大家簡述:
記:有人舉報書展中有書商賣的書涉嫌違反國安法,你如何看?
我:書展中有人犯法,報警是正常的,如果你發現有攤檔賣毒品、賣黑社會書,你都會舉報吧?
記:有些書商自我審查,把一些涉及政治或政治人物的書都下架了,這是否反映國安法收緊出版自由、言論自由、學術自由?
我:請問被下架的是什麼書?
記:一些政治人物如黃之鋒的書、陳淑莊的書,還有關於2019年示威的書……
我:黃之鋒及陳淑莊不是政治人,是罪犯,這不是我說的,是法庭判的。
記:未知有否犯國安法就舉報、就自我審查下架,是否寒蟬效應?
我:警方一直都呼籲市民見到有可疑就報警,有讀者看到那些書覺得可疑,報警,是正常做法,至於有沒有犯國安法,不是你和我說了算,執法機構自會評定。
小記者很努力找不同的人,問相同的問題,我欣賞她的勤奮,也替新聞界憂心。
走在地上的記者,都是帶着立場來採訪,他們都設定問題、想好答案,就是要找一把口替他們說出來。
這不健康,甚至已成病態。
我們的講座題目是希望找尋社會重新上路的方向,例如陳莊勤律師提出1972年港督麥理浩推出的十年建屋計劃,為什麼英殖時代可以,我們今天不可以?
這不是一個傳媒人的社會責任嗎?
文章來源: 大公報 202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