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2025年6月29日)
拎上两个箱子和两个袋子,从中环坚道出发,到深圳前海,不过一小时的车程,确是我经历半年辗转反侧后,终于下定决心与过去告别。
也不上什么特别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一个地呆了快五年,依然都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精神支柱——热爱的事业,紧密的朋友圈,一段稳定的关系或者家庭。尤其到了2025年,这种“不适感”开始逐渐加具,曾经港岛光怪陆离的生活所带来的短期刺激,也在变得日渐麻木。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离开投行的人写的为什么离开香港的文章——”我曾在一些场合一次花掉一个月工资,其中一些人是我的至交好友,一些人可能再也不会见面...就像盖茨比的派对,大家都会盛装出席,可是他的葬礼空空如也,因为大家还要奔赴下一场派对。”
当时刚至港岛的我看到这段话,一边内心深感认同,一边又放下手机奔赴着下一场觥筹交错的派对...
第一次在香港常住,应该是17-18年大二的时候,那时候正敢亚洲经济热潮,不断的上市敲钟、和金钱永不眠的交易节奏。19岁的我在远超现在济济一堂的兰桂坊,换了一家又一家酒吧。而当时,也总有人给我买酒...递过来的名片无外乎是哪个投行或基金的中高层...享受在压抑工作后和陌生人说话的轻松。而多年后我又回到港岛的时候,再也没有当年的“买酒盛况”,可能是经济下行,也可能是岁月痕迹下,眼睛里已经不再有当年初出茅庐的懵懂。
离开香港前的最后一天,去见了五年来纠葛最久的暧昧对象。这个形容词应该算恰当,因为在这段相互拉扯一年多无数次让我接近崩溃的关系里,其实双方从来没好好相处,或者正面交流过。
“其实当时我也有问题,可能很多预期没有一开始说清楚,所以很多小的问题到最后积攒成大问题。我这么喜欢出去玩,而你几乎从来周末都不陪我。”
“可能是我的价值没有达到让你想面对这些问题的地步吧。”
今天早上小红书推送了一个词条,叫“情绪未完成事件”——神经系统卡在还没来得及反应”的那一瞬,你的大脑知道已经分手,但你的情绪还在等回音,像个孩子,永远在电话旁等那个不会响的号码。
没有体面的告别,也没有清晰的开始,有的只是中间长达一两年的拉扯,和不断被自我消化又重复的伤害。
大概对这个地方彻底灰心,就是发现为数不多遇到的能走进自己内心的人,其实都不一定值得长期信任吧。
因为大家永远有更重要的事情:功名利禄、升职加薪、奔赴下一场派对...
而我终于决定把这些关于过去的情绪尘封的时候,是因为我意识到我记忆中的那个“TA",已经和现实中的“他”没有太大联系了。更确切的说,是通过过往高光时期的感触,拼凑出一个自己想象中,理想化的人——聪明、安静、带有对世界不服输的叛逆。
当时既然明知,还是没有做到。而过去的很多时间里,我只是美化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周末不陪我,一定在忙;节假日不安排,家里压力大...
可能是在香港过于孤单,我总是在遇到的人身上不断去拼凑一个理想化缩影。在过去的人生中,可能出现过两三个这样的“理想化缩影”,而每次的逐渐祛魅,也总是在上一阶段的人生篇章走到尽头的时候。
我还是珍惜过往岁月一个陪我抓娃娃逛图书馆的人,在共同看过的书上彻夜长谈,上班时手机聊天给同行取绰号...说道可能会打仗时——“没事,那我们就去前线卖军火”。
曾经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我终于在这个孤单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当时我告诉自己如果能走下去,我就会陪这个人呆到他想走的一天,如果不会走下去,我就离开这里。
于是今年五月,我终于做下了离开这里的决定。从事业、人际、感情都不再有留念的时候,我终于解开了长久给自己的镣铐...
“人生是旷野”,有一次喝多之后和朋友在朋友圈中写道。
我说我要开启我要开启我的新生活了,如果永远呆在香港,其实永远都会活在一样的cycle里——孤单,尝试用消费和酒精解决孤单,更加孤单;抑或是因为孤单遇到一个人寻求共鸣,发现幻想破碎,又一次陷入自我迷茫...
今年上半年去北京,能从和投资人的沟通里感受到deepseek出世后明显的情绪复苏。而一位曾经23年跟我半开玩笑:“我的行业可能十年后在中国就不存在了”的朋友,也在投资市场复苏后一下投中两个大项目,成为了各大podcast上的一线网红。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深度认同的人呆在一起,即使是down time也不会太难受,而任何市场也总会有自己的up time。
其实在香港快五年,算上大学快六年,这个地方还是带给我很多成长,也磨掉了本身性格里很多过于飘忽的部分。
曾经大二的时候路过中环,抬头看到ckc和汇丰一排银行灯火通明,华尔街电影看多的我,也曾经幻想自己在其中一处工作。
而当我21年初终于走进曾经也算dream firm大门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些公司能上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其实是把其中每个人变成了一个随时可替代的螺丝钉,而保证整个体制的高速运转。
在港岛的最后一天,我指着ckc说,你看那个路口,浓缩了我从22到27的时间,从一栋楼到另一栋楼。但如果继续待下去,我好像也能预见到自己的未来五到十年每天的生活...
“你曾告诉自己不要接受单调而线性的生活,在诺大的纽约你都没有迷失自己,你要永远记得自己的独一无二”。
21年的时候一个朋友的演讲,当时还在隔离的我看到突然热泪盈眶。
而当时的我,也决定重整旗鼓回到香港——不服输,不能因为一时挫败,就直接想着放弃。
都说25年和19年风水很像,总感觉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重复的。19年在香港实习时因为不想过两年“在trading desk端茶倒水”的生活, 立刻找了北京一家vc的实习决定去gap year思考人生,也是在那几个月塑造了自己对创投的认知,也认识了很多现在都很有精神交流的朋友。
25年四五月的时候,又开始引发同样的思考——这份工作要做好到底靠什么?我擅长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一家成型美资大机构里,其实往往可能个人能力占30%,剩下主要技能是“如何组织化运营”,而不断重复的生活模式和日常,其实也是和我本身性格相悖的点。
和每个地方,每个人缘分尽的时候,其实往往不是情绪最低落最崩溃的时候,而是在慢慢恢复平静后,审视过往,发现自己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经历了该有的起伏,且继续坚持也很难再有任何正向反馈的时候,就会开始想平静地告别、退场。
就像完成了自己上一个阶段的“课题”,作为一个从不参加毕业典礼的人,我第一次,在离开一个曾带给我无数高光低谷的地方的时候,为自己举行了短暂的“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