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最近這兩年以來,我國的網貸市場異常發達。發達到什麼狀態,尤其是去年這一年,忽如一夜春風來,幾乎所有視頻平台都在給你瘋狂地推各路網貸的廣告。而且人家那個廣告拍得比一些小電影小電視劇還好看,在人家網貸廣告的邏輯中,丈母娘選女婿不看彩禮送多少,而看你網貸額度有多少。 網貸公司把錢借給你,那不是在掙錢而是在做慈善,動輒就有幾個大老闆模樣的人站出來說,人家拿出500億、5000億額度來,好像是免費送給消費者一樣。所以我總結了一句話,那就是在當代中國,似乎沒有什麼事是比借錢更容易的了。任何時候,只要你拿出你的身份證,只要你拿出你的實名製手機卡,你就可以輕輕鬆鬆地在各大網貸平台上借出來一筆又一筆錢。 今年以來在各方面的監管之下,網貸公司收斂了許多,曾經鋪天蓋地的網貸廣告也少了很多。然而你以為網貸這個市場消亡了嗎?沒有,不但沒有消亡,人家生意越做越大了,而且慢慢往頭部企業集中了過去。可能還有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打個廣告,哭著喊著要把錢借給你,現在人家連廣告都不打了,人家已經把借貸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 為什麼這麼講,因為今天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頭部公司都在做網貸,你打開手機訂個外賣,人家外賣APP告訴你你捎帶腳可以跟我這借倆錢,哪怕你就是點了個15塊錢的魚香肉絲,我也考慮給你搞個分期付款。你打開某個App約個網約車,人家網約車公司告訴你我們除了可以給你派輛車之外,還可以藉錢給你,更別提各種各樣的網商平台了。甭管是京東還是淘寶,你在上面買任何東西你都可以分期付款或者打白條的。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沒有,你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幾乎所有手機App,人家都有這個借錢這個功能。有好事者統計說今天中國下載前100大的App中,大概有70個有放款功能,或者分期付款功能。說實話恐怕除了幾個相對正規的新聞網站之外,沒有哪個App它沒有放款功能了,於是今天我們看到了一幅奇異的景象,那就是互聯網的盡頭是放貸! 為什麼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做起了放貸這門生意呢,以往我們就跟大家聊,說今天的世界實際上只有兩個大國是有互聯網行業的,一個是美國,一個是咱們中國。其他那些國家甭管是日本還是西歐,甭管你有著發達的經濟還是有著十幾億的人口體量,那些國家都沒有成熟的互聯網市場,更別提互聯網巨頭了。 今天巨頭企業,只會誕生在中國和美國,因為只有這兩個巨大的市場能滋養這些巨頭。可是比較中美兩國的互聯網企業,我們會發現一幅奇異的圖景,那就是美國那些企業相對而言都比較專一。微軟也好、谷歌也好、臉書也好甚至特斯拉也好,人家相對都把力量集中在主業上。而我國的互聯網企業當然也是有主業的,可是混業經營非常多,尤其是不管任何時候只要來一個風口,我們就會看到不光是小企業,大企業也是一窩蜂的衝上去。 今年年初社區團購火了,咱們可以掰著手指頭數數,有多少大企業介入到了社區團購之中。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電動車的概念特別火,所以中國的各大企業不管是實體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也都一猛子扎到了電動車領域。到今天為止已經有多少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大企業開始造車了,因為我們的大企業有這樣的傳統,只要看到風口就一定要衝上去。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做網貸了,因為做網貸它來錢真是快,你想做社區團購也好,造電動車汽車也好,那都是重資本投入的,你沒個上百億資金根本玩不轉。社區團購一開始要靠虧本做買賣來擴大市場,汽車行業那更是靠著重資金投入,重資產投入,相對而言網貸還真是一個花不了多少錢,但很容易賺大錢的行業。 你想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各個互聯網企業實際上已經積攢了天量的用戶量。比如說微信,微信號稱自己的用戶超過10個億,基本上所有中國能上網的人都是微信的用戶了。不光微信,網購平台也好,網約車平台也好,外賣平台也好,共享單車平台也好,只要你手裡有個幾億用戶,那你做起網站來太輕鬆了。因為網貸本質上講也是一個流量生意,為什麼過去兩年有大量的網貸公司不計血本地打廣告,是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大量的打廣告才能換來大量的客戶。 現在好了,有很多客戶本來每天就要打開你這個軟件來訂外賣的,有很多客戶本來每天就要打開你這個軟件來騎共享單車的。現在剛好捎帶腳你告訴他,我可以藉筆錢給你,自古以來做資金生意,就是最來錢的買賣,左手從銀行或者其他機構低息借來錢,右手高息借給自己的客戶,直接賺中間的利差,這個生意做得太容易了。 尤其是對於很多互聯網企業來講,這些年來日子過得也挺苦,我們確實看到人家非常風光,動輒幾億用戶,佔領了百分之多少的市場,可是這一切都是拿錢砸下來的。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不就是低價佔領市場,達到壟斷地位再提高價格嗎,可是你價格一提高消費者就不滿意了,很多互聯網企業到今天還是虧損的。那麼好不容易看到一個能賺錢的買賣:放貸,為什麼不衝上去?尤其是最近兩年的金融市場秩序整頓也給了他們機會,到去年年底我國整個p2p行業煙消雲散了,七八千家企業、上萬億的資金突然之間就沒有了。p2p企業存在的時候,一方面他們要跟廣大的投資者吸納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p2p企業也是市場放貸的主體,吸引那麼多錢上來之後,當然要藉出去。 現在p2p行業不存在了,市場上突然少了很多放貸主體,那些習慣了借錢的人,自然要找新的借款平台,於是各大互聯網企業,及時的填補了這個空缺。似乎一切聽起來都那麼合理,很多企業為了搶占市場大把的燒錢,現在頗有點入不敷出了。市場是搶下來了,利潤還沒漲上去呢,那麼怎麼辦,乾脆利用手中這些用戶和流量做起放貸的生意吧,這簡直是本萬利。 然而當我們打開手機上所有常用App,看到人家都在熱情的邀約讓我們跟它藉錢,讓我們分期付款的時候,會不會覺得事情有一點不對味。咱就先不提風控危險了,各大互聯網企業,應當有著自己的風控平台,人家自己算得過賬來,知道有多少人能還錢,知道有多少人還不了錢。它們的利差能不能覆蓋這些成本,這些事用不著我們幫牠操心,真要是人家自己算錯了賬,把風控口子開大了導致虧損,那也是它們自己造成的。 我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當所有中國互聯網企業都在放貸的時候,這對我們的經濟是個好事嗎?每打開一次App,人家就給你發這個廣告告訴你,你可以跟它藉錢,甚至明明你可以全額付款的時候,人家還用各種優惠誘惑你說,不要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吧,分期付款你可以享有優惠,手續費和利息是非常少的。這一切行為,其實也是在對消費者做一個刺激,刺激消費者花本該不該花的錢,借本該不該借的錢。 以往各個網貸平台,瘋狂做廣告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選擇不看。刷到他們的廣告馬上刷走也就罷了,現在可不行,現在誰的生活能離開得了手機,誰的生活可以一天不打開任何一個App。可是只要你打開它誘惑就來了,人家就告訴你,你可以跟他借一筆錢來完成。你本有可能負擔不起的消費,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講,可能家庭負擔頗重,掙的錢要仔細花,抵抗得住這種誘惑,可是對於很多剛入職場的年輕人,甚至對於很多在校大學生,剛剛過18歲的年輕人,他們拒絕的了一次又一次手機App軟件帶來的借款誘惑嗎? 過去這些年,因為校園貸而引發的慘劇,難道我們看得還少嗎?今年以來國家多部門也屢次聯合發文,要求金融機構不可以把錢借給在校大學生,要求金融機構你在藉款的時候要確保,還款人有合法的收入來源。他借得起錢也還得起錢才行,因為我們不希望因為藉貸這門生意負了廣大互聯網公司,結果造成中國年輕人的一地雞毛。因為畢竟借的錢是要還的,甚至是要用一生來還的,所以我倒真是想問這些互聯網企業,他們是如何在技術上實現的?當它們推銷它們的廣告甚至當它們完成一筆借款或者分期付款的時候,它們如何知道借款者有沒有合法的收入來源,借款者是不是還是一個在靠家庭供養的大學生呢? 借貸生意確實是個來錢的買賣,只要你計算得當,掙錢是一定的。千百年來從封建社會開始,所有做資金買賣的人,幾乎沒有賠本的。然而這肯定掙錢的生意也會對我們整體經濟,甚至對我們千百年來優良的儲蓄習慣造成衝擊。 對於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來講,長久以來普通消費者都是以一種仰視的姿態觀望的,知道人家能賺大錢,知道人家代表著經濟發展的方向,知道人家是高精尖企業。可是這兩年來我們卻發現有很多互聯網企業,幹起了與民爭利的事情,比如說跟身邊的小商販爭利,開社區團購,比如說所有互聯網企業,都在乾放貸的生意,有時候我們挺不解的,當他們的國外同行在考慮著移民火星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的互聯網頭部企業還要幹這種小生意呢?
文章來源: 照理拍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