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國之脊樑 「龍芯之母」黃令儀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5年10月13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10日)
芯片競爭在大國博弈的新時代是重中之重,本文介紹一位關鍵人物——黃令儀。黃令儀,原名廖文蒂(1936至2023年,享年87歲),廣西桂林人,微電子科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是中國半導體和芯片研發的主要奠基人。
 
黃令儀1954年(18歲)考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學習電機及電器專業;22歲畢業後,1958年進入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深造,從此與半導體技術結緣。她並未出國留學,是百分百「國產芯片專家」,創建了中國首個半導體實驗室。她1960年回到母校創建半導體專業,研製出中國最早的半導體二極管(diode,現時高中物理學生都知道)。
 
黃令儀參與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包括,1966年研製中國首台空間計算機,助力「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上世紀70年代突破集成電路技術,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同時,她還是「龍芯」的核心研發者,在2002年以66歲高齡加入龍芯團隊,主導「龍芯1號」物理設計,打破國外芯片技術壟斷。黃令儀推動「龍芯」系列的芯片應用於北斗衛星、高鐵等關鍵領域。
 
黃令儀幼年經歷戰亂,立下「匍匐在地,擦淨祖國恥辱」的誓言,一生投身科研。面對技術封鎖,她帶領團隊實現零的突破,開拓中國芯片自主化的先河。她淡泊名利、生活簡樸,捐出積蓄支持研發,晚年仍堅守實驗室的工作直至去世,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020年,黃令儀獲中國計算機學會的「夏培肅獎」(女性科技工作者最高榮譽)。她獻身事業的事跡被廣泛報道,是科技工作者與青年學子的精神楷模。
 
黃令儀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留學經歷」,只在1989年曾以公派學者身份赴美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行程結束後如期歸國。這段經歷對她個人及中國芯片研發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年黃令儀受中國科學院派遣前往美國,主要任務是學習先進芯片技術並探索國際合作的可能性。當時中國集成電路研究因經費短缺停滯,而美國在該領域已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黃令儀此行旨在吸收前沿經驗。她在拉斯維加斯「國際芯片展覽會」上跑遍所有展位,未有中國企業的身影,只遇上少量華人面孔的參觀者,內心震撼,在日記中寫下「琳琅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她深刻意識到中國與西方在芯片技術的巨大鴻溝,由此堅定了自主研發的決心。
 
黃令儀發奮研究美國芯片設計方法,重點學習集成電路的圖版設計和時序優化等關鍵技術;歸國後將所學應用於中國首個自主CPU「龍芯」的研發,推動國產芯片突破技術封鎖。
 
2002年,黃令儀66歲,雖已退休,她仍毅然加入「龍芯」團隊,主導物理設計,最終實現中國芯片從無到有的跨越。這段經歷成為她「匍匐在地,擦淨祖國恥辱」信念的實踐,亦激勵後輩科技工作者:學術基礎要靠自己,要扎根於中國自身的科研體系。
 
黃令儀出生於戰亂年代(1936年),幼年隨父母經歷抗日戰爭流亡生活,目睹家園破碎,激發了她救國圖強的信念。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她曾因學費問題輟學,後因成績優異獲團委書記梁匯資助,得以繼續升讀高中。她的家族淵源深厚,但因戰亂顛沛流離,最終定居南寧。黃令儀一生獨身而心繫家國,骨灰按遺願撒入大海。
 
黃令儀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突破外國對華芯片技術制裁和壟斷。早在1966年,她已帶領團隊研製出中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終結了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2018年,她以82歲高齡主導完成「龍芯3號」的研發,性能國際領先,現廣泛應用於復興號高鐵、殲-20、北斗衛星等關鍵領域,實現100%國產化。她實現的經濟價值體現在,過去7年,每年為國家節省芯片進口費用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徹底打破了美國長達20年對中國的芯片技術封鎖。
 
黃令儀是厚積薄發的典型。她能夠奠定中國微電子的技術基礎,和早期積累有關。上世紀60年代,黃令儀參與研製中國首台微型計算機,突破二極管和三極管(triode)技術;80年代創建集成電路設計方法,為後續芯片研發儲備了關鍵技術。2000年,黃令儀團隊研發的芯片獲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這是中國芯片首次國際獲獎。她以深邃的情懷感染團隊,言傳身教,培養出大批芯片領域後起骨幹。她捐出個人積蓄支持研發,項目獎金全部分派給團隊成員,生活儉樸,無私奉獻。她82歲時仍堅持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親臨一線調試電路,樹立科學家標杆,激勵企業家奮發。華為等芯片關連企業都懸掛她的海報,以「中國芯」精神激勵自主創新。
 
她的貢獻既是芯片技術的突破,也塑造了中國芯片產業的信心與尊嚴。2023年黃令儀逝世後,中國科學院將其事跡載入《國之脊樑》,成為永續傳承的精神財富。
 
我國「龍芯1號」的突破是2001年。當時黃令儀團隊僅有100萬元人民幣經費和十餘名成員,硬是克服了設計工具匱乏、技術相對空白的困難,在圖紙上以手工繪製芯片圖版。2002年8月,「龍芯1號」研製成功,為後續技術積累奠定了基礎。龍芯2號與3號的迭代躍進是從2004到2018年。2004年,黃令儀團隊推出性能提升了3倍的「龍芯2B」,後續又研發出龍芯2E、2F等型號,逐步縮小與國際主流(成熟)芯片的差距。2010年後,黃令儀團隊展開「龍芯3號」系列研發。2018年,82歲的她,完成了龍芯「3A/3B 4000」的研發,其性能達到國際同期水平,應用於北斗衛星、復興號高鐵等國家重大工程。現在我們用導航系統、坐高鐵出行,要記得黃令儀這位偉大女性。
 
黃令儀團隊突破的核心技術包括高性能流水線設計、安全機制優化、自主指令系統「LoongArch」,擺脫了對國外架構的依賴。她提出「市場帶技術」的戰略路線,政策支持與市場應用雙結合,推動「龍芯」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現時的通稱是聚焦應用和轉化研發)。
 
黃令儀將畢生精力投入芯片事業,她的團隊通過多輪迭代,使「龍芯 3A 5000」(2021年)性能逼近國際主流(14nm/28nm)成熟產品,形成了覆蓋「芯片研製+操作系統+應用場景」的完整生態。她加入龍芯項目19年(從2001至2018),主導完成「龍芯3號」芯片研發,實現了從通用芯片到高性能芯片的跨越,為我國信息技術自主可控的「國之大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令儀逝世已兩年了。今後中國在芯片研發方面的挑戰,首先是先進製程研發與良率量產技術兩大難題。全球2nm工藝研發進度現在相對滯後,台積電、三星等巨頭的量產計劃推遲。他們2nm芯片的試產良率低於70%的量產要求,導致生產效率低,無法滿足智能手機廠商千萬級訂單的需求。2nm芯片的成本較3nm上漲25至50%,將導致終端產品價格上升,工藝升級沒有市場需求。企業家要權衡成本與收益。中國2nm芯片因此有2至3年的時間彎道趕超。筆者留意到上月24日中國台灣地區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分析師鍾富國在「地緣政治科技治理研討會」上的發言。他預估我國在2027年前將可建成全球最大成熟製程半導體製造體系。具體技術細節和專業用語太多,筆者不在本文多說了。
 
總而言之,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現正持續升級,例如限制關鍵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出口到中國等舉措。中國「AI芯片」的研發和生產因此面臨嚴峻的考驗。現時全球「AI芯片」製造競爭激烈,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印度、還有中國台灣省(被美國牽着鼻子走)正加速布局。傳統封裝技術難以滿足高性能計算、AI等領域對芯片小型化、高性能和多功能集成的迫切需求。
 
國產芯片在AI、通信、車載、機器人等領域雖已取得長足進展,但產業生態系統的協同效應仍需完善、工具鏈短版(例如EDA工具與材料等「隱性壁壘」)有待進一步突破,以實現從設計到製造的自主閉環。先進封裝產能不足是AI時代的關鍵瓶頸。台積電、三星、Intel等廠商雖已有布局,但仍需持續擴建。中國在這方面有待趕超,且必須趕超。國際間的共識是中國在2至3年內定可趕超,筆者估計中國不會因為這些言論而被捧殺。AI、邊緣計算、自動駕駛等新興應用領域對芯片性能、功耗和安全性現正提出更高要求,芯片研發要緊跟市場需求的變化,同時要平衡技術創新與商業化落地的速度,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理論上,兩岸的芯片產業如能夠互動合作,將如虎添翼。這是全球的共識,也是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甚至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最忌憚的場景。及早解決台灣問題因此有迫切的現實意義,不可以長期被台灣的「明獨」「暗獨」集團拖延下去。
 
黃令儀已離我們而去,我們懷念她最好的做法是繼續自力更生,同時盡快完成祖國完全統一,不可以再讓外國繼續鑽空子。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