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有關創新科技方面的政策,包括以下各點:面向小學生,有「奇趣IT識多啲」計劃,面向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擴大「創科實習計劃」並恆常化;公共服務數碼化,方便企業特別是電商的電子化支付和認證;加大對初創的融資支援,通過對科技園和數碼港的基金注資,擴大到支援B輪或後期融資;還有注資48億元到「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援未來3年已審批的資助計劃及研發實驗室的工作。這5個方面的政策,利好科技創新和工商業發展,但未能突出香港怎樣在創新科技方面融入大灣區,特別是怎樣加强和深圳創科發展方面的有機融合和互動。 應用科技和轉化研究,屬自然科學技術範疇,「一國」之下無「兩制」。如果政治化地考慮問題,生硬地把深圳河兩岸隔離開來,這種思維方式和政策取向,已是磨損,落伍且陳舊,只會不進反退。 例如電磁波頻譜的應用,從超低頻電波,無線電波 (用在音頻和電視傳播),雷達波(手機用的頻率在這範圍內),此外還有毫米波,然後才到紅內線,可見光,紫外光,X-光,再到伽瑪射線。55億年前的大爆炸,產生超高能量的光子,現已變成300千兆赫茲的微波,成為宇宙微波背景幅射。天問一號的任務之一,就是搜集這種宇宙幅射。超低頻無線電無處不在,日常用的交流電只有50赫茲。手機充電怎樣更為長壽,手機磁場會不會影響人體生理電流,將來人類能否從空中取得無限的免費能源(關鍵是怎樣接收地球上無處不在的超低頻電流以產生共振),這些领域全部包括在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之內,香港的唯一出路,是融合和配合,結合以共生,科技上無所謂兩制。否則,只會被邊緣化,繼而碎片化。 引伸而言,香港當前要考慮的,是正確地理解香港,不可封閉自己。如何實現可攜帶福利,讓港人 (不論是創業人士還是退休人士) 能夠在大灣區工作和生活,同時可以享受到在香港原有的各項福利?為此,應該馬上研發跨境的IC智能卡,不是傳統的電子消費券。 財政預算案提出發行電子消費券,以紓緩民困。每人可得到五千元消費。此外,提供失業補助的無息貸款給有需要人士。可惜政府未能採用最新的應用科技(多用途跨境IC智能卡),導致申請手續繁複,即使派錢也欠乾淨利落,比較澳門去年發行消費卡的做法,相形見拙。下月初,內地的「數字人民幣落地推廣大會」將會在北京召開,估計隨後將會宣布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流通,全國所有城市以至鄉村城鎮,將會有秩序地推廣宣傳。內地將又上新台階,一個嶄新的時代,區塊鏈應用和數字貨幣時代,馬上到來。 特區政府應該發行 IC 智能消費卡而不是電子消費券,更應馬上開始考慮研發怎樣向港人供應數字貨幣錢包,發行指紋大屏可視 IC卡,一種單界面具有顯示功能的金融級安全支付產品。目標在非接觸式IC卡的基礎上,增加電子墨水紙,可以顯示數字貨幣餘額,方便用戶及時準確了解帳戶資金信息。跨境智能卡的功能,植入手機的全球衛星定位和北斗導航系統,通過移動支付,以實名制連結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和銀行號碼,運用區塊鏈,雲計算及大數據技術,可以達到一卡在手,全國通行。這才是根本出路。 澳門去年為了抗疫推出紓困措施而發行IC消費卡,正是朝着上述的正確方向走。為什麼香港一年之後,還學不到澳門,人手一張,發行智能消費卡?既要派錢,就應這樣派嘛!錢馬上到手可用,豈不大快人心?這樣做,行政費用低。如果結合銀聯系統,加上Alipay,PayMe ,微信支付,易辦事等,這些移動支付平台可以贊助發行智能消費卡的成本(姑且稱為「派錢易」),香港政府根本不用花錢,無需自行推出電子消費券,不但申請手續繁複,不懂使用手機程式或上網瀏覽的市民,可能會被忽略。這不是政府應有的便民態度。財政司似乎只想到八達通這個已經普遍使用的載體,沒有前瞻性的思維。決定分五個月派出五千元,估計是不想觸及八達通3000元的限額,另外行政費用由八達通收取,最終還是地鐵公司得益。八達通只是小店可以通用,例如去酒店吃飯根本不能用。如果不發行智能消費卡,作為統一消費工具,政府完全不可能了解到消費的流向,不利於政府收集數據作為日後決策的參考。從另一角度看,支付平台贊助智能消費卡的製作成本之餘,手續費由商戶支付給平台,政府,市民和界面三方都有利,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財政司在推出派錢方案時,似乎在科技應用上,缺乏應有的創意空間和前膽思維。二十多年前八達通推出,當年獨步全球。之後就一直停滯不前,毫無寸進。當年的八達通,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支付產品;到如今,香港的八達通已是全世界最落後的支付產品,還只是普通的邏輯計算卡。內地大約從10年前開始,早就應用CPU卡,已更新換代好幾次。去年在深圳發行數字貨幣做壓力測試,如今未及半年,很快就會在全國推行電子貨幣。香港號稱國際大都市,還在使用邏輯卡,簡直不可思議。 這種封閉式管理,裹足不前,已不可取。如今在內地發行的CPU卡 ,配合手機APP (應用程式) 的廣泛應用,流通流動,到處遨游,毋需紙幣現金,有效打擊跨境手機支付詐騙,假鈔沒有市場,社會犯罪減少。這些都是由科技應用推動的進步,以5G為基建,結合AI, IOT, IDC, 大數據和雲計算等高新IT,CT 和 DT (信息技術,通訊技術,數據技術),發展將會一日千里。 發行實名IC消費卡,可設定每日使用上限300元,不得兌換為現金,不得用於繳付水電,燃料,電訊,視聽等用途,應從速派發,可直接讓商戶受惠,馬上增加總需求,刺激消費,效果可以立竿見影。財政司建議設立有百分百擔保的失業貸款,容許失業人士申請高達月薪六倍,最多可到400萬元的貸款,年息一厘,還款期5年,貸款者如期還款可獲退還利息。這種安排,手續繁複,行政費用高昂,申請需時。為什麼不乾脆把貸款直接打到失業人士的智能消費卡上?公共政治學有此理論 : 政府為了刷存在感,自己製造工作以證明其有存在的必要;政府如能够按章工作,人手馬上可以減半。政府派發五千元電子消費券亦然。要等到暑假才可以正式推出。手法笨拙不算,更兼費時失事,派錢派得毫無效率可言。去年所謂紓解民困的措施,通過商戶向市民間接派錢,而不是精准地向市民直接派錢,開倉派米,但大部分落到大機構,大企業以至連鎖經營的超級市場,交通集團或飲食集團的賬上,未能直接普惠廣大市民。那些在旅遊業,飲食業,運輸業,建築業等的中小企老板及僱員,那些手停口停的勞勤人民,叫苦連天。 總而言之,政府紓解民困無方,市民坐等日感心慌;政府派錢不進反退,市民失望欲哭無淚。港人仍需有更多耐性,寄希望於特區政府急而猛醒。
文章來源: 點新聞 202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