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方略品評
傲氣傲笑萬重浪 明年迎來新香港?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1年5月17日

香港特區在防疫抗疫的同時,現正迎接三次選舉。特區政府的工作繁重,能否勝任?評價人言人殊。

新選舉制度確立後,關鍵在執行。期望有為者樂意出選而能者居之,最終能選出由愛國者組成的團隊任職選委會和立法會,行政長官由真正有心有力的愛國者出任。期望三次選舉都能夠順利舉行,達到大部分有家國情懷的港人期盼的效果:撥亂反正,重新上路。

香港特區的出路融入到大灣區,不是空洞的一句口號。居港的絕大部分華人,祖先來自廣東省。下一站的發展,對港人來說,就是北望神州。千頭萬緒,別的不說,光看港人引以為傲的武打片,就會知道。南拳武術,世代相傳。繼承傳統,十分重要。林子祥的「傲氣傲笑萬重浪,熱血熱勝紅日光」,氣勢昂陽的「男兒當自強」,歌聲響起,黃飛鴻的英武形象,立即浮現在港人眼前。黃飛鴻是南派洪拳的代表人物,在南中國可謂家喻戶曉。黃飛鴻是中國武術電影最活躍的主角之一,與梁贊和葉問齊名。黃飛鴻有嫡傳的得意弟子林世榮(綽號豬肉榮,自創工字伏虎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戰後初期百廢待舉,治安不靖,港人要有數招散手傍身自衞。因此當年武館林立,人人習武。林世榮來港設館授徒,徒弟有胡立峯、關志國等人,活躍於旅港九江關氏宗親總會,名噪一時。會長關德興,一生拍片140部,包括77部黃飛鴻系列電影,關師傅塑造的黃飛鴻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年輕人現時大概比較熟悉李小龍,他是葉問的徒弟。梁贊(「佛山贊先生」)是葉問的師傅。近十年來,甄子丹拍了幾套有關葉問的電影后,葉師傅的愛國形象,亦發揚光大。李連杰和梁朝偉也分別有代表作(《方世玉》,《一代宗師》)。

洪拳是南方主流拳種,形成於明末清初,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洪拳的起源來自清代南方民間的三合會,依託少林派傳習的一種拳術演變而成。洪拳來自少林寺,從河南(北少林)和福建(南少林)傳入廣東。洪熙官融會貫通,所學武術亦是洪拳的流派之一。洪拳亦承襲明朝軍隊的槍法和刀法。明軍的部分將領被清軍打敗後,流落到民間,集聚在佛山,教授當地鄉親父老八大門派的百般武藝,因此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歷史上佛山重文,廣州重商。其實佛山文武雙全。

如今洪拳在廣東省內,各市/縣/區/鎮/街均有流傳,遍及全省,尤其是在廣佛地區,其中佛山的南海及順德兩區更為鼎盛。遠一點的,有江門和湛江等地,流傳廣泛。大灣區內,只要有祠堂,就有南獅和洪拳。洪拳是南派武功重要代表之一,位列廣東五大名拳之首。如今在佛山有廣東省武術協會,84歲的黃達生,所學洪拳來自黃飛鴻一脈。他從父親開始一家四代習武,是傳承洪拳的世家。從來高手在民間。

傳承和發揚中國功夫,除了靠民間力量之外,還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時代在發展,武術的傳承理念,應該總結改良,契合時代需求。特區政府應培養更多青少年對中華武術的興趣,讓中小學生知道洪拳的歷史及黃飛鴻等大師的事蹟。洪拳有教無類,兼容並包,只談傳統,不提正宗。只有這樣,才能發揚光大。事實上,大灣區從南方武術到歷史文化,從郡縣方誌到氏族傳承,都源遠流長。700萬華裔香港特區市民,每個姓氏,每個名字,略一翻查,都可找到響噹噹的先祖,歷史上可能都有過豐功偉績。遠的不說,朱九江、康南海、梁任公、孫香山等近現代歷史人物,於香港開埠以來181年的發展,文化思想上的影響,東西方對撞激蕩,可謂全程參予,至今不衰。這不是虛言空話。

對於香港新一代的年輕人而言,在「一國兩制」的特殊安排下,如果能夠堅持正向思維,立足本國的歷史,文化和思想的同時,無問西東,吸收西方文明的優點,結合自身的歷史根源,從而建立正確的認識,十分關鍵。建議特區政府的教育局長在這方面登高一呼,對教育界如何融入大灣區提出深刻論述和具體政策,同時落實執行。別的不說,光是將傳統的南拳武術引進為中小學體育活動的必修課程之一,就大有可為。教育局長應派出高層主管到廣佛地區的教育局有關部門掛職交流,可以起到融合大灣區的實際作用。

根據中國最新的人口統計,全國人口已達到14.12億,廣東常住人口佔1.26億,過去十年增加了0.22億,居於全國首位。廣東常住人口的老齡化進程雖然加快,但仍慢於全國。目前廣東人口紅利尚有優勢,但正逐漸減弱。未來廣東經濟發展,需要依靠文化素質提升帶來的人才紅利。因此在教育方面,需要有具體的針對性政策,需要全面提升教育程度,特別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要強調操作能力和工匠精神。科技應用日趨專業化,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的自主操作能力,十分關鍵。香港特區的職業技術教育,前路在何方?估計教育局長在這方面也應有深刻論述具體政策和實施方案。港人期待教育局長能及時向家長和學生們說清楚。

香港特區不應該與上海或任何內地城市評比,不應該以追上深圳為目標,而應該謙虛地進行自我變革。當前的思維方式,應該是突破傳統框架,檢討錯失,真正問責,提升自己,超越自己,面向未來,重新學習。怎樣具體地,全面地融合到大灣區?不可能是一句放煙花式的口號,不可以滿足於在論壇上空泛地訓話,而是需要有規劃有方案有目標地全面落實。

公務員體系與大灣區內各市互相交流,十分重要。期待下任特首,不論是誰,在這方面能夠提出具體且令市民真正感覺到有說服力的方針政策。「一國兩制」原本是創世英明的決定,可以説是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可惜為人子女不懂得尊重父母。香港不用向中央交稅,不用負擔國防開支,繼承了絕對可觀的土地基金,以豐厚的條件長期提供優渥的薪俸予各級官吏,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教育醫療基建等全部受祿自公帑稅收的治港團隊。特區雖然地位不同而制度有異,但根源不殊且受寵不知,不懂得自己走位,真是愚蠢之至。希望從明年開始,港人珍惜未來已來的25年。如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仍不覺醒,奈若之何。

 

 

文章來源: 點新聞2021-5-14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