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書法鑒賞|一幅字怎樣才叫寫得美?
方建勋
罗辑思维
2022年9月28日
(原文發表於2022924)
 

今天与你分享的内容来自「得到」的第一门书法课,方建勋老师的《中国书法通识》

方建勋老师是一位书法名家,也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的老师。我们请他给得到同学研发的这门通识课,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学会欣赏中国书法,能够和别人谈论书法艺术,并且最终爱上中国书法。

今天,方建勋老师来跟你聊聊书法的结构在这个层面,一个字怎么样才叫美呢?字的结构又该怎么去欣赏?让我们一起看看方建勋老师是怎么说的。

你好,我是方建勋,欢迎跟我一起学习《中国书法通识》

什么是书法的结构呢?
结构,就是笔画之间的搭配关系和组成形式。就比如一二三的“三”字,虽然只有三个横,但是要想有美感,就得考虑三个横画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就是结构的问题。
那么,在结构的层面,一个字怎么样才叫美呢?该怎么欣赏字的结构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你看一幅书法作品。这是明代沈度的《敬斋箴》。你觉得这字怎么样?
 
 
 
搁平常人看,这就算是一幅好字啊,很是清雅秀丽。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是明代科举和官场曾经流行过的“台阁体”。
在永乐、宣德年间,台阁体占据了书坛统治地位差不多三十几年。不过,这种书体到成化、弘治年间就衰落了。在书法史上,它只是昙花一现。问题出在哪儿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结构过于端正工整了。
在艺术的层面,汉字的结构之美,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层级的。今天,我就带着你一级一级攀登,从最基础的中正之美,进阶到平衡之美,最后攀登奇险之美。
 

1

中正之美

汉字书法,最基础的结构之美,叫做中正。
这个层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直觉体感,就算没学过书法的人,甚至说不清什么字体风格,看见别人的字,也能大致判断好看或者不好看。
所谓不好看,往往是字写得头重脚轻,东倒西歪。如果用数学语言描绘,其实是个重心问题。既然汉字叫方块字,如果笔画布局构成的重心,跟方块的几何中心重合,我们就会觉得字稳当好看。反之就是不好看。
说到这儿你也就能理解,我们从小学写字,为什么要用田字格来做辅助。因为田字格的横中线与竖中线,等于给横划和竖划标了平行线,而且中间还有个交叉点,这就是标明了格子的几何中心点。
用这样的格子,就是为了帮助书写的人找到重心,写得横平竖直。这样的字写出来,显得扎实稳重,给人以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是一种人类普遍的审美偏好。
著名的小篆名作秦始皇时期的《峄山刻石》,隶书名作东汉的《曹全碑》,结构上就属于这样的类型。
《峄山刻石》是工整的小篆,笔画粗细均匀。结构上的中正之美,在左右对称的字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比如:“皇”和“帝”两个字,完全是左右对称的。
 
 
如果有一个虚拟的田字格,你就能知道,它中间的竖画,是落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的,而且横划在中线两边平分。这就叫“中正”。
其他的字,未必都像“皇帝”两个字这么完全对称,不过横划、竖划也都和田字格的中线平行,整个字的结构显得非常稳当。
隶书的《曹全碑》也是类似的。虽然它主笔的横划是隶书典型的一波三折,但总体上,横划还是会跟竖划垂直,放进田字格里,字的重心还是会落在竖中线上。
 
 
 

2

平衡之美

手写体的时代,把中正推到极致的,其实就是台阁体。但是,过于一板一眼的平正规矩,显然太过死板了,很容易束缚书写者的才华和性情,所以它也就是在皇权的加持下,流行了三十几年。书法艺术真正的主流,是在中正中寻求变化,并且在变化中达到平衡。
唐代的楷书,便是在变化中获得平衡的好例子。
唐代楷书的一个大特点是法度严谨。一方面,像点、横、竖、撇、捺等这些基本笔画都有严格的书写法则。
不过更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唐人在字的间架结构方面,打破了横平竖直的限制,通过极其精巧的组合,几乎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平衡境界。一个字写出来,笔画之间仿佛是相互牵扯着的。
比如,唐代楷书里的横画,就不再像篆书、隶书那样,跟横中线重合或者平行,而是演变出了左低右高的斜向态势,一笔横写出来,跟田字格里的横中线,往往有一个5度到10度左右的夹角。例如颜真卿的楷书站立的“立”字,对比秦代小篆与东汉隶书里的“立”字,这种斜向就很明显。
 
 
 

更能体现唐代楷书结构精巧程度的是合体字。

比如柳公权的楷书,集中的“集”字,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隹(zhuī)字有意收得很紧,下半部分的“木”,横画微微向右上方倾斜,而且向两边延伸出去,像一个托盘稳稳地托住上半部分。
 
 
 
 
又比姓裴的“裴”字,上边一个非常的非,下面一个衣服的衣,衣字的第一笔是点,点的位置,正好镶嵌在“非”的两个竖画中间,非常紧凑,融为一个整体。衣的撇与捺,左右特别舒展,和上半部分“非”字的收敛,既有对比,又有呼应。
 
 
最妙的是柳公权楷书里街道的“街”字,这是个左中右结构。其实,左中右结构是很难安排的,如果三部分都写在一个水平线上,就显得很死板。而柳公权这个“街”字,结构的处理很有意思。
左边、中间两部分齐头,右边呢,有意识往下错了三分之一格,上面留空,下面的竖画伸长。于是你就可以看到,三个部分既有参差错落,同时又是紧密的组合。这个字的结构这样处理,真可谓天衣无缝啊!
 
 
像柳公权这样的楷书结构,笔画和笔画之间,就像那种看上去搭得有点乱的积木条,但刚刚好又保持了微妙的平衡,仿佛抽掉一根就能全线崩塌,这就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3

奇险之美

你可不要觉得平衡就是书法结构上的巅峰了,有性格的书法家,还会追求奇险。
清代的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我们愿意去爬黄山,不就是因为欣赏黄山的山峰之奇与松树之奇么?
唐代的孙过庭,在他的书法理论著作《书谱》里就讲到:书法一开始可以平正,但是不能止步于平正,要向前追求奇异险绝,而且还要把这种奇异险绝,表现得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写来。
这种“尚奇”的书法美学,在二王时代也就有了。二王的小王,王献之,就被认为是奇险结构的开创者。
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是奇险结构的突出代表。米芾认为书法里的每个字,就像每个活泼的生命一样,都是各有天性的,理想的书法不是把他们整齐一律化,而是展现每个字的天性,书法的结构最终是要服从书写者天性的。
 
 
在他的笔下,每个字都是欹侧跌宕、前俯后仰的,没有一个字端端正正。他的字,大小、长短、宽窄变化太丰富,很难放到田字格里,重心也很少固定在某一处。他是通过上下错位、左倾右倒来有意打破平衡,同样创造了天真、随意的美感。
如果我们拿北京的三座著名建筑,来类比书法结构上的三种风格,人民大会堂就是中正之美,鸟巢则是平衡之美,而央视大楼,就是俗称的“大裤衩”,可以说是奇险了。
 

4

结构的传承

书法圈赞美一个人的书法,经常会说“字字有出处”,这其实就是意味着这个人的结构不是乱来的,而是有历史的传承的。
你别看米芾的字前俯后仰,但他的书法学习之路,却是“集古字”,也就是把古人各家好的字形结构都学过来了。
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傅山说,作文与书法不一样,写文章是断断不能抄古人的,但是书法不一样,书法则是一笔不像古人,便不能算好书法。事实上,东晋二王以来,在结构上“集古字”的传承方法,几乎是所有书法家的必经之路。
学习书法临帖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笔法,也是在记忆结构。这些结构,是前人美感经验的总结,就像宋代的瓷器,我们觉得好看,是因为它有独特的造型准则。
你可能会担心,这么强调传承古人的结构,是不是意味着,要跟前人写得一模一样,就像复印机呢?要是这么理解,那就误会了结构传承的本意。写得和古人一模一样,在书法中叫“书奴”,也是被大家所鄙弃的。
在初学的时候,写得和范本结构相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写出自己的特点来。既要传承,也要有发挥,才是书法的结构要求。我把它叫做:形成结构的新协调。
比如在书法史上,汉字的“字”,从王羲之开始,结构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宝盖头的横画左边低右边高,是倾斜的。再有就是,宝盖头下面的“子”,是一笔写出来。这两点是这个字结构的基本原则。
后世的书法家,是不是就因此完全雷同了呢?并没有。
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黄道周,同一个“字”,他们都写出了自己特点。你看,他们各自都形成了结构的“新协调”。
 
 
 

总结:

汉字书法的结构,基础是中正,讲究横平竖直,对称平稳,篆书、隶书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特性。
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打破了横平竖直的限制,通过笔画精巧地组合,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平衡境界。
更有像米芾这样大胆突破的书法家,发展出了奇险之美。书法结构的中正、平衡和奇险,要和书写者的性情相契合,表达出各自的天性。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